馬頭崗村

馬頭崗村

馬頭崗地處鳳臥鎮西面高山上,是中共浙江省一大會址所在地,與鳳林冠尖省“一大”會址相對應。1939年7月21日至30月,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 鳳林冠尖召開,後因怕叛徒出賣,中間幾天小組會轉移至對面山的馬頭崗村召開,大會閉幕式又轉移至冠尖。90年代後,馬頭崗村山上民眾基本搬遷下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頭崗村
  • 地理位置:鳳臥鎮西面高山上
  • 人口:548人(1992年)
  • 歷史價值:中共浙江省一大會址所在地
  • 自然村:5個
  • 地勢:冠尖山路陡峭、地勢險峻
簡介,革命歷史,革命根據地,會址,“浙南革命名將”,馬頭崗國小,特產,“浙南旗槍”,蕉藕粉,

簡介

馬頭崗村位於平陽縣西北部的山區,隸屬鳳臥鎮。1949年前曾與鳳林村是同一個村,兩個村互相毗鄰。1949年後分為鳳林、馬頭崗兩個行政村。明萬曆十二年(1584),鳳林鄭氏祖先從閩南搬遷至此建村。相傳東邊叢林中的黃櫸木上有鳳棲息,故以鳳林名村。現鳳林村下轄冠尖、過溪、房山、面前山等5個自然村。1992年,有1491人。冠尖位於鳳林村東側的山上,海拔324米,因山形貌似古人的帽子既圓又尖而得名。清嘉慶年間,翁氏祖先從山下的吳潭橋村搬遷到馬頭崗。山崗上有一特大岩壁酷似馬的頭部,故村名馬頭崗。現轄馬頭崗、隔子山、大崎、龜龍背4個自然村。1992年有548人。冠尖與馬頭崗一東一西、一高一低,遙相對望。
馬頭崗村

革命歷史

馬頭崗村一帶森林茂密,古木參天。馬頭崗、冠尖山路陡峭、地勢險峻。1930年開始,中共浙南黨組織的早期領導人葉廷鵬在此開展了革命活動,創建了革命根據地。劉英粟裕率領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後,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中共浙江臨時省委機關,曾長期設在這一帶,這裡成為當時中共在浙江省開展革命活動的核心根據地。紅軍挺進師在馬頭崗村集中整訓,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擴大會在馬頭崗村召開,紅軍挺進師第一期幹部訓練班和愛國青年救亡幹部訓練班在馬頭崗村舉辦,浙江省第一次黨代會在馬頭崗村冠尖、馬頭崗召開。
馬頭崗村會址馬頭崗村會址
貧苦村民積極擁護、支持和參加革命,為黨組織和紅軍提供食宿,站崗放哨,遞送情況,做嚮導,贈草鞋,一部分優秀分子加入了革命隊伍和黨組織。在嚴酷的對敵地下鬥爭和游擊戰爭歲月里,共產黨員、游擊戰士和革命民眾用鮮血譜寫了悲壯的革命篇章。馬頭崗先後有20名革命者壯烈犧牲。被譽為“浙南劉胡蘭”的馬頭崗村鄭明德,13歲參加革命,16歲不幸被捕,英勇就義。馬頭崗村的翁浩晃,在一次國民黨軍即將屠殺無辜民眾時挺身而出,犧牲自己救下了20名民眾的生命,並使馬頭崗的民房免遭焚燒。

革命根據地

會址

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是中共浙江省委根據黨中央關於召開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和通知以及東南局的指示,於1939年7月21~30日在鳳林的冠尖和馬頭崗召開。設在冠尖的會場是鄭永暖家的單獨房子(現名新樓),主要活動有開幕式和閉幕式,以及劉英同志的政治報告和抗戰以來的工作總結,還有一次大會發言是在冠尖進行的;設在馬頭崗的會場是翁吉忠房子最右邊的一間房子,小組會、兩次大會發言以及選舉是在馬頭崗進行的。
出席這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共25名,省委機關6名,浙南7名,處屬、台州、寧紹各3名,金衢2名,浙西1名。列席的代表7、8人。參加閉幕大會的人較多,當地的支部書記及其委員都曾參加。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了劉英、龍躍、張其林、鄭丹甫、林一心、楊思一、丁魁梅、林輝山、孫紹奎、劉發羨等10位為出席黨的“七大”代表,並以劉英為代表團團長。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了劉英、薛尚實、汪光煥、龍躍、張其林、鄭丹甫、林輝山等7人為中共浙江省委委員,選舉林一心、楊思一為省委候補委員,劉英任省委書記,薛尚實任組織部長,汪光煥任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由劉英兼任。大會討論了統一戰線問題、農民問題、青年民眾團體的領導問題、婦女問題等,通過了《對目前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決議》以及《告全浙民眾書》。
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
馬頭崗村黨支部除負責會址周圍巡邏放哨外,還組織了部分黨員和積極分子負責採購糧食蔬菜、日用物品及運輸等工作。馬頭崗是在半山上,糧食等物品都要用肩挑上山去。許多黨員和積極分子還把自己種的青菜蘿蔔送給省委機關和大會,以表心意。
省黨代表大會結束後,各級黨的組織進行了傳達。1939年5月下旬,中共浙南特區代表大會在冠尖召開;6月初,中共平陽縣代表大會又在冠尖召開。冠尖和馬頭崗的省黨代會會址,由於民眾的保護,至今仍保存完好。為了使後人永遠紀念這次大會,當地人民購買了會址的兩座民房,開設了省“一大”會址紀念館,並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南革命名將”

鄭海嘯原名鄭志權、又名老海,1900年出生於馬頭崗村房山的一個農民家庭,在五兄弟中排行第三。1927年,馬頭崗村組織農會,鄭海嘯被推選為農會主席,帶領馬頭崗村農民進行了“二五”減租鬥爭,取得了勝利。1930年春,他在民眾的支持下創辦了馬頭崗國小,被推選為國小校長。1933年6月,鄭海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9月,平陽北港成立區赤衛隊,鄭海嘯被推選為赤衛隊長,1935年又被任命為平陽縣赤衛隊隊長。1933年夏天,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鄭海嘯被選為鳳臥鄉鄉長,利用合法身份積極為黨工作。1936年7月,鄭海嘯被國民黨北港區署警衛隊逮捕,被嚴刑拷打成重傷。經黨組織的營救獲釋後,被中共浙南特委任命為中共平陽縣委書記。1937年4月被閩浙邊臨時省委任命為浙南特委常委兼任瑞平中心縣委書記。1949年後,鄭海嘯任溫州專員公署第一任專員、浙江省民政廳副廳長、浙江省政協常委等職。1987年在杭州逝世,終年87歲。

馬頭崗國小

馬頭崗國小是中共平陽縣委領導革命活動的中心基地之一。從1930年起,先後有鄭海嘯、施澤民(1941年叛黨)、鄭志偶3位縣委書記和浙南紅軍司令員陳鐵軍以及鄭學錢(烈士)、黃鐵漢(原《浙江日報》社副社長)等均在該校擔任過校長或教員。中共浙南委員會書記葉廷鵬、委員黃先河常到該校從事革命活動。當時中共平陽縣委許多會議在此召開。縣委許多傳單、標語在此油印或書寫,然後分發到各地張帖。抗日戰爭初期,馬頭崗國小師生組織抗日救亡宣傳隊,配合紅軍宣傳演出。

特產

“浙南旗槍”

馬頭崗村有生產加工優質名茶和蕉藕粉的歷史。這裡所產的“浙南旗槍”譽滿中國。每年農曆驚蟄至清明前,當地人便採摘下二葉一芯的茶芽,由經過專門培訓的炒制技工的手工加工,炒製成優質成品茶,形狀酷似旗和槍,故而得名。“浙南旗槍”炒制工藝技術要求高,炒制的手法、時間、火候等都有嚴格的要求,還必須在清明節以前採摘炒制的才算正宗貨色,因此數量不多,故被視為茶中珍品。1949年後,國家對茶葉實行計畫管理,“浙南旗槍”炒制工藝幾乎失傳。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當地一些人又重操舊業,恢復了“浙南旗槍”的炒制和販銷。
馬頭崗村旗槍茶葉基地馬頭崗村旗槍茶葉基地

蕉藕粉

蕉藕加工成的蕉藕粉用途廣泛,以食用為主,有抓蕉藕絲、剝蕉藕片、攪蕉藕粉糊等多種吃法,其中以抓蕉藕冬粉吃法最多,也可以作各種食物的佐料。過去當地人僅作為自食的一種粗食,蕉藕的價值沒有得到體現。70年代,一些外地賓客來此地作客,嘗到了蕉藕粉的美味,交口稱讚,於是蕉藕粉才陸續被作為低級禮品饋贈親友和廉價商品少量登市。80年代後,有人與大城市的副食品經營單位和大餐館掛鈎,把從本地收購的蕉藕整車運銷到外地去,使蕉藕登上了大雅之堂。現在蕉藕的種植、加工、銷售都已形成規模,成為大宗地方名特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