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山(雲南省玉溪市馬頭山)

馬頭山(雲南省玉溪市馬頭山)

馬頭山,古稱蒙抵黎崖山,呈南北走向,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易門縣城南11.2千米的易峨古驛道上,海拔2364米,是易門“古八景”之一“馬頭山色”之所在。

在易門有“不上馬頭山,不算到易門”之說,足見馬頭山在易門人心中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頭山
  • 地理位置:雲南省玉溪市
  • 著名景點:易峨古驛道
  • 古稱:蒙抵黎崖山
景點特色,地圖信息,

景點特色

  • 馬頭山印象
易門古有八景,即“龜山夕照、煙寺晚鐘、龍口泉香、屏山霽雪、玉洞晴雲、寒潭夜月、馬頭山色、江岸飛虹”。
其中,“馬頭山色”,雄偉磅礴,十分壯觀,遠眺形似馬頭,故得名,並在《易門縣誌》有記載:“黎崖山層岩峭壁,巍然獨峙,前昂後俯,儼同天馬,聳拔特出,勢壓眾山。
蒼翠之色可望而不可即。遠望昆池,光浮如鏡,絕頂有泉一泓,不盈不涸。”“天馬行空忽不前,化為巨石壓山巔。憑誰畫取權奇骨,終古常懸絕塞邊。”這一切說的就是馬頭山,讀罷給人以無盡的幻想。
記者從易門縣城出發,沿易峨高公路到浦貝鄉,站在李忠碗窯遺址上方,放眼遠望,辨識度極高、神氣十足的馬頭山就出現在視線里,讓人為之驚嘆,看著看著,山似乎跳動起來了,如馬一般在奮力奔騰。之後,身旁的人向記者講起了馬頭山的傳說和故事。
  • 仲牟由的傳說
易門流傳著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滔天,仙人指點彝族始祖仲牟由種葫蘆,然後藏身葫蘆內躲避洪水,一路漂到馬頭山得生,與天女結婚生六祖,彝族因此才得以繁衍。
記者在眾多文史資料中看到有馬頭山的記述,《雲南志》:“在州(晉寧州)南一百五十里,昔烏蠻酋仲牟由男所居之地,元初立洟源千戶所,至元中改易門縣”;《易門縣誌·建置沿革》記載:“易門在昆陽州之西,治市坪村,為烏蠻仲磨酋男所居。”
同時,在《指路經》中,有昆明、石碑山、易門城、馬頭山、望水、綠汁江等彝族先民遷徙的路線。馬頭山現還有舊窩居古文化遺址、龍井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交替遺址、祭天蠟燭峰和白石供桌仲牟由祭天處等十多處古遺址……由此人們斷定,馬頭山與彝族有很深的淵源。
馬頭山還有著關於馬的傳說,說的是“西馬”。據聞西馬體形小,馬頭大,頸高昂,毛豐長,是西南山區的重要運輸力量,當然如今已經絕跡。在《新纂雲南通志》也有西馬的記載:“在易門西南三十里,下有平谷,宜畜牧,異馬多產於此,蓋稱西馬雲。”
馬頭山,是易峨古驛道的必經之地。如今還有關於寶藏的傳說。相傳清朝,滇南一富商委派親信押運金銀珠寶到昆明,到了馬頭山下,天色已晚便投宿於客棧。
當晚,馬頭山一夥強人便下山來搶劫這筆財物,富商親信便將財寶運出村外埋藏,然後騎馬逃走。後來,富商和親信回來尋找財寶怎么也找不到,富商因此抑鬱而死。再後來其子來到此地,在驛道旁刻下宋朝理學家朱熹所作的《觀書有感》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並放出訊息凡挖到財寶者可與主人對半分成,卻始終沒有找到藏寶地點。說來也奇了,在1984年和1904年小馬山村民挖到過幾十公斤銅錢。
  • 因“仙人”聞名
有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據了解,馬頭山也因“仙”而聞名。在馬頭山的山坡上有一個洞,民間因洞內有眾多“仙人”造型而將其稱為仙人洞,後改名元武洞。
據《元武洞碑記》記載:“山之陰有岫,崆洞元留窅,容可千人。厥中溜虛,仰見星斗,竅英結乳,如雲如綺,如龍如獅,奇未可名狀。
且水時液而淒清,石懸擊而響寄,城南徼一美觀也。”又據《續修易門縣誌》記載:“元武洞,在縣南黎崖山後,天然一竅,入數步,別有天光,石上溜紋有如幢、如節、如將軍者,士人增飾為關帝像,生氣凜然……”另外,在馬頭山東北面懸崖下的山坡上還有一洞,叫黎崖洞,俗稱“地河壩”。
1998年,易門縣兩次組織人員入洞考察,按河、溪、潭、瀑、洞、湖、鐘乳石等自然景點分類,初步探明“龍風牌坊”“隔崖觀火”“誰主沉浮”“龍女迎客”等12處主要景觀。
在馬頭山還有很多關於仙人的傳說,其中以“馬頭神人”耳哈兒母不嚕的傳說最叫人津津樂道。耳哈兒母不嚕相傳為小馬村一個寡婦與黑龍潭龍王所生的兒子,因他用烏蛇神劍打敗強盜,天上的神仙非常賞識他,準備讓他當皇帝,並在馬頭山仙人洞內為他點化三石三斗數量的“芝麻兵”,一石二斗“螞蚱豆”數量的馬,還點化了各路將帥,配備了軍旗、戰鼓。
要他做完三百六十件好事,並在七七四十九天后到仙人洞,在太陽剛剛升起時將桌案上的三支箭射出。一箭射皇帝、一箭射左丞、一箭射右相。
但由於哈兒母不嚕性急,只等到四十八天便將箭射出,三隻神箭只射中龍椅和龍柱,三石三斗“芝麻兵”已經會眨眼睛,但還未變成兵,一石二斗“螞蚱豆”已經長腳了,但還未變成戰馬,那些將帥、軍旗、戰鼓也都還是石頭樣,耳哈兒母不嚕追悔莫及,最後逃走。
  • 斬馬山的來歷
馬頭山還曾書寫下壯麗的歷史篇章。最著名的就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養甸沐氏莊戶李向陽率領七千多彝族民眾起義,反抗沐氏勛莊壓迫剝削,易門土縣丞王一心、土巡檢王行道和武定土知府鳳繼祖也起兵聲援。
起義波及易門、安寧、昆陽、峨山、新平、雙柏等地,聲勢浩大,他們以馬頭山為據點,堅持了八年的鬥爭,明嘉靖四十四年被鎮壓。
明萬曆二年,蕎甸彝族民眾再次起義,雲南巡撫鄒應龍殘酷鎮壓了起義後,“斬馬誓蠻”於馬頭山上,改馬頭山為“斬馬山”,並在馬頭山正東崖上刻下巨大的“斬馬山”三字。
每字寬約兩米、高約三米,面積約三十平方米,用筆蒼勁有力,是目前玉溪境內已知的最大規模的單體摩崖石刻。
如今,馬頭山已成為了易門彝族人民的精神寄託,其位置已無可替代。尤其是每年的火把節,彝族人民在此點燃聖火,把樸素的情感與馬頭山聯繫在一起。

地圖信息

地址:易門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