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裙

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起源於契丹,傳統的漢服裙子只有後面一個裙門,無法騎馬,遊牧民族由於要騎馬,所以要開四個裙門,前後方便搭在馬上,左右方便岔開腿,裙門之間相互疊壓又不至於令裙子開的太大,露出腿來,是一種十分實用的服飾。契丹人常常將這種裙子穿在袍子之內。馬面裙歷經遼朝,到元明清十分流行,並且一直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繡綴底襴,或膝襴。裙襴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襴則為龍紋、雲蟒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面裙
  • 類別:中國傳統服飾
  • 搭配:襖、衫
  • 別稱:馬面褶裙
產品介紹,搭配,形制特徵,

產品介紹

明代馬面裙較為簡潔,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有沒有任何裝飾的馬面裙,有裝飾底襴的,有裝飾底襴+膝襴的裙子。和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不同的是,明代馬面裙不重視馬面的裝飾,多與裙襴一體。
遼代墓葬出圖馬面裙原型遼代墓葬出圖馬面裙原型

搭配

上襖下裙,為明代女子裝束經久不衰的典型搭配。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現代商家所歸納的名字)
明制馬面裙明制馬面裙
明代婦女下裳主要著裙,婦女四時的穿著幾乎沒有一處能夠離開裙子。裙以兩片共四裙門的馬面裙為主,這樣的形制,在南宋已初現端倪,明代則進一步發展為在裙子兩側打褶,中間有一段光面,此即“馬面”。在馬面裙的裙底以及膝蓋位置飾以格式紋樣的寬邊,稱為“”,極具明代女裙風采。與各式的或長或短上衣搭配,成為“襖裙”或“衫裙”,如此兩截穿衣的特徵,並一直貫穿於後世。
復原孔府襖裙坐像復原孔府襖裙坐像

形制特徵

明制馬面裙所用布幅為七幅左右,兩片裙子,每片各三幅半,裙擺大闊。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繡綴底襴,或膝襴。裙襴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襴則為龍紋、雲蟒紋。馬面和裙襴的組合,為千年的女裙增加流光溢彩和幾分端莊華麗。
馬面裙平鋪示意圖馬面裙平鋪示意圖
清代漢人女子所著馬面裙較為繁複,褶子細密,有多至百褶的,褶為死褶,一些馬面裙褶間還有鑲邊。清代馬面裙重視馬面的裝飾,多用刺繡等方式裝飾馬面。

清代馬面裙清代馬面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