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古圩

馬面古圩

桂林市會仙鎮馬面圩是臨桂現存不多的古老圩場之一。從桂陽公路旁的九美橋往南,經爛橋堡,很快就可以進入馬面。雖然深藏於群山環抱之中,卻吸引著不少腳踏車驢友前往探訪它的古顏舊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面古圩
  • 地理位置桂林市會仙鎮
  • 特產:酒餅
  • 屬於:山區
  • 周邊景點:桂林、南路二塘、雁山
由來,風土人情,

由來

說到馬面圩,人們也許會把它和“牛頭馬面”聯繫在一起。其實這是一種戲稱。對於這種戲稱,當地百姓早已漠然,沒人會再去辯解什麼。“馬面”這一名稱,來源於“抹面”,即洗臉。會仙人一向勤勞,一大早便要安排好全家一天的生活,買了東西吃飽了好出去做事。附近馮家、陡門、毛家、七星等八仙湖和古桂柳運河旁的水邊人家,常常要把中午的飯菜帶在身邊或船上。每個圩日,方圓數里的百姓都來趕圩,他們天剛亮就起床,抹完臉便去趕圩,因而形成了趕早市的習慣。會仙人愛趕早市的傳統便從馬面開始,至今沒有改變,並且影響了會仙睦洞村委鐵匠村早市的形成。那“抹臉”的動作,也就成了字面上的“馬面”了。
馬面古圩
據已毀的碑刻記載,馬面圩最早的居民是趙姓和薛姓,於明朝末年在此落戶發跡,清初逐漸在這裡形成圩場。馬面圩周邊秀峰環抱,環境宜人,離桂林、南路二塘、雁山都很近,又是桂林進出會仙的官道必經之地,因而幾百年來一直是會仙的繁華商業中心之一,與四塘鄉太平古圩齊名。

風土人情

走進這座曾經繁華的古圩,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歷史氣息。彎彎曲曲的巷道,路面鑲滿了被腳步磨光滑了的馬釘石。巷道兩邊是錯落有致的木製跑馬樓,林立的當街鋪面縱向很深,但都不是太寬,可以看出繁華時候的馬面圩也是寸土寸金。鋪面斑駁的活動門板上,都有半尺見方的小木窗,那是為方便深夜和一大早前來購物的顧客開的,被磨得圓滑光亮。路邊料石圍成的兩口老井,被歲月勒出深深淺淺的印記,冬暖夏涼的井水依然是趕圩過路人的最愛。從一些大戶人家四進三開間的青磚瓦房還可以看出這裡昔日的繁華。這些大戶人家的房子採用進階式的設計,後進要比前進高出一點,取其意為進門步步高升。
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周邊旺盛的市場需求,催生了馬面圩這個商業平台。與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固有的重文輕商理念不同,馬面圩家家戶戶都秉持著種田、種地、經商三行,那時家家都賣米粉,戶戶都有自己的字號,一般都以掌柜的名字為字號。在過去,吃米粉也是一種奢望,不少人去趕圩,就是為了吃一碗可口的米粉。馬面圩有著眾多的趕圩人和買賣人,米粉鋪生意都不錯。會仙和四塘等地年輕男女相親,盛行吃米粉的習俗,這是結婚“三部曲”中的序曲。初次見面,媒婆安排男女雙方前來趕圩,在親友團的陪同下,女方隨著媒婆的指引,躲在不遠處人流中羞答答地看男方。見了面如果雙方第一印象沒問題,心花怒放的男方便要請女方及其隨行的親友團吃米粉,吃米粉的過程也是女方進一步考察男方的過程。
外來的生意人以肩挑為主。從良豐圩來馬面轉場的女人穿著講究,挑來紅絨絲線、米粑、湯圓,夏天會有涼拌鹽糖粽;貨郎挑來酸醋、米粉、花布和四林布等。他們講信譽,薄利多銷,散圩的時候還會對本賣,有時還賒賣,因而很受歡迎。
圩亭里除了沒有牛行,各大賣行比較齊全,附近的土特產都拿到圩上來賣。文家村的酒餅有著很好的口碑,釀出的酒多,香醇順口。馬面周邊的崇山峻岭盛產金竹,馬面圩所賣的竹器與外地不同,全都取材於附近石山中特有的金竹,輔以結實而韌性十足的老藤,金黃的色調經久不褪,所產的撮箕、菜籃等大件美觀、紮實、耐用,雞鴨籠等小件精美別致。會仙的旱菸葉遠近聞名,馬面出產的是大葉煙,力獲出產的是小葉煙,尤以力獲煙出名。收購的季節,挑到馬面圩。煙商一次收上幾百擔,請挑夫挑到良豐,然後上船到大圩,運往全國各地。
隨著交通的發展,這個古老的圩場逐漸被邊緣化,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現代文明的浪潮漸漸地湧進大山,游離於古老與現代之間的馬面圩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馬面圩老鋪子大多已沒有了舊時繁華的商業氣息,青磚瓦房漸漸被現代樓房包圍,靠近圩場的黃金老鋪面也有了時尚的裝修,老巷裡飄蕩著流行音樂,農家示範店給古老的馬面圩注入了新的氣息,古老與現代在馬面圩上交織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