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蹬草

馬蹬草

為鐵角蕨科植物過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 Rupr.)的全草。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生於海拔200-2000m的山地林下潮濕的岩石壁上,分布東北、華北及陝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味淡,性平,歸心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解毒的功效。主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癱、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神經性皮炎、下肢潰瘍等病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蹬草
  • 別稱:過橋草、還陽草、小石韋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鐵角蕨科
  • :過山蕨屬
  • :過山蕨
  • 分布區域:分布東北、華北及陝西、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採收
  • 用法用量:內服:3-6克,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生理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全草入藥。

性味

淡,平。

歸經

心經。

功效

活血化瘀,止血解毒。

主治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癱,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神經性皮炎,下肢潰瘍等病證。

相關配伍

治子宮出血:馬蹬草葉三至七片,水煎,打雞蛋茶喝,輕者一天一次,重者一天二次;或用葉五片,研末,開水沖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研末,每次1g,每日3次。外用:適量,研末撒。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生理特性

小型植物,高10-20cm。根狀莖短,直立,頂部密生狹披針形黑褐色小鱗片。葉簇生,二型,草質,兩面無毛;營養葉較短,葉片披針形或矩圓形,長1-2cm,寬5-8mm,鈍頭或漸尖,基部寬楔形;能育葉有長柄,葉片披針形,長10-15cm,寬5-8mm,先端漸尖,並延伸而著地生根,產生新株。孢子囊群生於網脈的一側或兩側;囊群蓋短條形或矩圓形,膜質,全緣。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000m的山地林下潮濕的岩石壁上。

藥理作用

1、擴血管作用。
2、其他作用 馬蹬草總黃酮對離體兔腸管平滑肌有鬆弛作用。對ADP誘導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抑制作用。
3、毒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