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人(東非遊牧民族)

馬賽人(東非遊牧民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賽人(Maasai),是東非現在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遊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範圍在肯亞的南部及坦尚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賽人
  • 性質:一個遊牧民族
  • 人口:將近100萬
  • 視力:6.0 
基本概況,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等級制度,遊牧部落,裝飾服飾,村莊住屋,奇俗,相關報導,威脅生活,

基本概況

馬賽人(Maasai)東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北部的草原地帶。屬尼格羅人種蘇丹類型,為尼羅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馬賽語。屬尼羅-撒哈拉語系沙里-尼羅語族。相信萬物有靈。馬賽人今仍生活在嚴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領和長老會議負責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齡劃分等級。從事遊牧,牧場為公共所有,牲畜屬於家族,按父系繼承。近年來,坦尚尼亞和肯亞政府鼓勵馬賽人定居從事農業生產,已有一小部分人轉為半農半牧,並有少數人進入城市謀生。馬賽人以肉、乳為食,喜飲鮮牛血,每個大家族都飼養幾十頭牛,專供吸吮鮮血之用。馬賽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髮編成小辮,年輕婦女剃光頭。近年來,定居的馬賽兒童開始上學,已出現少數馬賽人知識分子。
馬賽人戰士馬賽人戰士

生活方式

婚姻家庭

以畜牧為生的馬賽人是完全的遊牧民族,終年成群結隊流動放牧,幾乎全部依靠牲群的肉、血和奶為生。他們的村莊用帶刺灌木圍成一個很大的園形籬笆,環繞一圈泥屋構成,可容納4~8個家庭及其牲畜。在較老的馬賽男人中間一夫多妻現象較為普遍,同一年齡組的男人之間可以借妻,娶親要用牲畜做聘禮。
馬賽人婦女馬賽人婦女

等級制度

馬賽人有許多父系氏族集團構成兩個等級或部落分支。社會結合的基本制度是年齡組制。按照這種制度,相同年齡的集團在相同時期接受割禮進入成人生活;由此形成的年齡組是個永久不變的集團,貫穿它的成員終生。他們透過等級制度晉升,每一級大約持續15年,包括那些低級武士、高級武士和低級長老,直到他們成為被授權為部落做出決定的高級長老。馬賽人社會極平等,從未出現過奴隸占有現象。 年輕男子在大約14~30歲時,傳統上稱作“磨難人”(morans)。在這個生活階段,他們孤獨地住在叢林裡,學習部落的風俗並鍛鍊體力、勇氣和耐力——馬賽武士以這些特徵聞名於世。禮儀大事由典禮專家(oloiboni)主持,他雖然沒有政治權力,卻是其人民的宗教領袖。目前肯亞和坦尚尼亞政府正在鼓勵馬賽人定居務農,放棄磨難主義生活方式,接受正規教育和在更大的程度上同化。
馬賽人馬賽人

遊牧部落

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於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馬賽人的日常需要是由牲畜的奶和血提供的,他們口乾了就拔出腰間的尖刀,朝牛脖子上一紮,拿根小草管就去吸,就像我們喝飲料。馬賽人認為牛群是神的賜予,他們鄙視農耕生活,認為耕作使大地變得骯髒。馬賽人把牛群看成生命,在夜間,牛群關在村落里,甚至和主人共居一個茅舍。白天由小孩子照看牛犢,大孩子則趕著牛群去較遠的牧場。正是由於馬賽人不狩獵,不吃野味的習俗,才使這片土地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現在的馬賽人大都定居了,唯其獨特的民風民俗還得以保留。但是,在馬賽人保護區的四周,農場主聯合起來向他們兜售自己的“現代觀念”,促使他們改變生活方式,出售或出租自己的土地。這已經使馬賽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也許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再次提及他們的時候,馬賽人已經走出原始部落,融入了現代社會。
馬賽人馬賽人

裝飾服飾

馬賽人的裝束很顯眼,男人批“束卡”,實際上是紅底黑條的兩塊布,一塊遮羞一塊斜披在一邊的肩上。這種衣著很像一團火,這正是他們所要達到的效果,在野獸遍布的大草原上,這樣“一團火”能有效地驅趕野獸。馬賽人女性穿“坎噶”,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頭頂帶一圈白色的珠飾。她們的耳朵很大,有的大耳垂肩,馬賽女孩生下來就扎耳朵眼,以後逐漸加大飾物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長,洞也越來越大。馬賽人大部分都缺少兩個門牙下齒,這是從小拔掉的,為得是灌藥方便。當然,那些前衛的青年們已經開始屏棄許多習俗,如果您看到梳著馬尾辮的馬賽姑娘,請不要驚訝。此外,馬賽人都隨身攜帶一根圓木或長矛用於防身、趕牛。由於長期形成了習慣,即使進城逛街也不離身。據說這是政府特許,別的人是絕對不可以這樣做的。
馬賽人馬賽人

村莊住屋

馬賽人的村莊是由泥土堆砌成,排成圓環,圓環外用帶刺的灌木圍成一個很大的圓形籬笆,每個村莊可容納4-8個家庭及其牲畜。馬賽人的傳統的屋子像倒扣的缸,開一個很小的門,人只能彎腰才能進去,這樣,主人可以在家裡方便地刺殺試圖進入屋內的人。現在,這樣的住房越來越少。茅草屋是包括馬賽人在內眾多非洲民族的選擇,但是在熱帶大草原上,這樣的屋子根本抵擋不了日曬、雨淋和白蟻破壞。以至於非洲部落居民不停地蓋房、遷居、補牆、換柱、加草。但是,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仍在堅持這種糟糕的房屋。一來是經濟生產水平低,二來是傳統觀念作祟,他們擔心會因此使自己或周圍的人受到詛咒。在很多馬賽人看來,傳統住房舒適得很,實在沒有改進的必要。事實改變觀念,在現代思潮的衝擊下,一些較開明的部落青年學城裡人制坯燒磚砌牆,再扣一個鐵皮頂子,也有略有積蓄的人乾脆買水泥築牆。這些不倫不類的“洋房”已經燃起了馬賽人住房革命的星星之火。

奇俗

獵獅子
馬賽傳統規定,每個勇士必須殺死一隻獅子才能成人,但是由於肯亞政府為保護野生動物而禁止馬賽人獵獅,馬賽人只有在自己的牛群受到攻擊時才選擇殺死獅子。
喝牛血
馬賽人離不開牛,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吃牛肉喝牛奶外,還要飲生牛血解渴。馬賽人的主要食物是牛的血和奶,他們把這兩種液體混合起來飲用。

相關報導

馬賽人: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金黃的東非稀樹草原上,走來一隊身披紅色披風、手持木棍的馬賽人。這是肯亞馬賽馬拉國家自然保護區外一道靚麗的風景。 無數遊客不遠千里來欣賞東非草原美景的同時,也被生活在這裡的馬賽人所吸引。作為肯亞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馬賽人一直延續著遊牧傳統。數百年來,他們在非洲遼闊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圍獵而生,過著遊牧民族的本色生活。但近年來隨著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馬賽人開始穿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隨意走進馬賽馬拉保護區外的一個馬賽村莊,映入眼帘的是獨特的馬賽人民居。枯樹枝圍起一個籃球場大小的小院,幾座由樹枝、牛糞和泥巴堆起的小屋前站著十幾個村民。男人們裹著被稱為“束卡”的紅色披風,手持一頭細一頭粗、用來趕走野生動物的馬賽木棍。女人們穿著色彩絢麗的“坎噶”裙裝,戴著精細彩珠串成的頭飾和項圈。
馬賽男人的披風之所以選擇紅色,是為了趕走獅子等野生動物,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牛群。牛在馬賽人的傳統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不吃蔬菜,只喝牛奶、牛血,吃牛肉。每天晚上,村民們會把村子的大門用枯樹枝堵嚴,讓牛群聚集在村子中央。他們自己在窄小的泥屋裡守著小牛,睡在牛皮上。
馬賽人曾流傳著一個古老說法:“我們右手持長矛,左手持圓棍,就不能再拿書本了。”但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馬賽人的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現在大多數馬賽人的孩子都去附近的學校上學讀書。在肯亞政府大力推進保護野生動物的過程中,馬賽男子的成人禮也不再是殺死一頭獅子,而是儘可能多地養牛。每養10頭牛,才能娶一個妻子(馬賽人實行一夫多妻制)。
與此同時,成年人也開始融入現代社會。放牧不再是他們謀生的唯一手段。一些人到附近的山上開墾土地、種植蔬菜。他們不再居住在小小的泥屋中,而是和附近居民一樣生活在鐵皮房裡。還有一些人走出馬賽村,到首都奈洛比等地去謀生。馬賽村裡的人越來越少。
留在馬賽馬拉地區的人則利用靠近自然保護區的“地利”條件,加入到旅遊服務業的洪流中。保護區附近的飯店和旅遊紀念品商店中,經常可以看到特點鮮明的馬賽服務生。他們保持著馬賽男子的身體標誌:缺少一顆下門牙和長可及肩的大耳洞。記者參觀的村莊還在小院裡單獨辟出一半的地方,擺放各家做的手工藝品,包括木雕、馬賽木棍和馬賽項鍊等。村民們都遊刃有餘地掌握了推銷各類商品的技巧。湯姆介紹說,旅遊業已是這個村莊重要的收入來源。
對於來往參觀的車輛和外國人,馬賽孩子已經習以為常。他們的眼中,呈現的是一個交織馬賽族遊牧傳統和現代商業生活的世界。

威脅生活

肯亞的馬賽人生活在卡賈多地區,靠近坦尚尼亞邊境,以放牧為生。由於氣溫不斷升高加之降雨越發難以預測,馬賽人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氣候變化導致他們較以往相比更難找到牧場,很多人開始在無法放牧時種植莊稼,甚至有人完全從牧民變成農民。為了確保傳統生活方式能夠得以延續,他們與當地農民合作,共享所能獲得的資源,同時避免相互競爭,影響彼此的生存。現在,送孩子上學成為越來越多的馬賽人最關心的事情。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各種技能,更好地面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