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客民居

馬蘭客民居

馬蘭客民居,原名義和堂,又名馬蘭順僑宅,坐落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下洋社區,占地二畝有餘,為印尼愛國歸僑林天順攜族兄弟所建。建設時間為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

馬蘭順僑宅是一幢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相結合的雙層七間廂迴廊式大宅院。大宅歷經八十載歲月洗禮,依舊保存著完整的建築構架形貌,宅內木雕、石雕、綠豆砂鑲嵌畫、灰塑彩繪等傳統雕飾技藝精湛絕倫,文人對聯字畫遍布宅宇四周,中式、南洋、歐式風格的花窗硫璃瓷磚輝映成趣,大宅建築群落頗具規模、藝術構思別有特色、古典文化信息豐富、中西建築風格交融貫通,是福建地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近現代文物。

2008年,馬蘭順僑宅被收入福建省莆田市市級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2013年,馬蘭順僑宅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蘭順僑宅
  • 外文名:The Oversea Chinese Villa Malanke
  • 結構:雙層七間廂迴廊式宅院
  • 面積:二畝
  • 又名:馬蘭客,義和堂
  • 建成時間:1936年
  • 位置:福建省莆田市涵江頂鋪下洋路17號
  • 方位:坐南朝北
古宅歷史,建築工藝,歷史價值,拆遷事件,媒體刊載,

古宅歷史

馬蘭客民居,又名馬蘭順僑宅,坐落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下洋社區,占地二畝有餘,為印尼愛國歸僑林天順攜族兄弟所建。建設時間為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
因林天順為莆田唐九牧林後裔,故自號九牧第因林天順為莆田唐九牧林後裔,故自號九牧第
馬蘭順僑宅是一幢鋼筋混凝土框架與傳統磚木結構相結合的雙層七間廂迴廊式大宅院。大宅歷經八十載歲月洗禮,依舊保存著完整的建築構架形貌,宅內木雕、石雕、綠豆砂鑲嵌畫、灰塑彩繪等傳統雕飾技藝精湛絕倫,文人對聯字畫遍布宅宇四周,中式、南洋、歐式風格的花窗硫璃瓷磚輝映成趣,大宅建築群落頗具規模、藝術構思別有特色、古典文化信息豐富、巧妙融匯中西建築風格,是福建地區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近現代文物。
馬蘭順僑宅的建立者是印尼歸國華僑林天順。林天順系清朝末年生人,原籍莆田江口上後村,於民國初年前往印尼雅加達市,開大坎店面,經營一家店名為“義和興”的腳踏車(古稱“腳車”)店。十幾年時間,林天順的腳車生意越來越興隆,逐漸成為當地傑出華商代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天順攜林氏族人歸鄉,原打算在故鄉造房置業,奈因當時江口一帶匪患頻繁,安居不便,遂改在靠近鬧市又帶有鄉野風韻的涵江(古稱“涵頭”、“紅頭”)下洋村購地而建。從1933年起至1936年,經過三年建設,馬蘭客大宅落成。
馬蘭順僑宅原名“義和堂”。古時莆田本地稱“南洋“為“馬蘭”,又因此宅為以林天順為首的馬蘭歸客所建,故被當地人簡稱為“馬蘭客”、“馬蘭順”,意為從“馬蘭”來的人(林天順)所建的房屋。

建築工藝

馬蘭順僑宅是當時涵江城內氣勢最為恢弘的民間建築之一,它與涵江城的後埔雙茂隆大厝其名,為彼時涵江城民國建築之代表。馬蘭順大宅建築樣式中西合璧:以鋼筋混凝土為基本的框架,並配之傳統的磚木結構。由於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鋼筋混凝土來蓋厝,使得這棟大宅雖歷經八十多年歷史,依然堅固異常,樣貌較新。大宅的裝飾材料,如牆面上之瓷磚,涼亭四柱歇山頂端的白色寶石燈飾,皆進口自歐洲,現今依然保存較為完整。
根據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莆田市政協所組織編寫的《莆仙古民居》一書中《馬蘭順》一文的描述,馬蘭順僑宅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水泥埕院和兩旁護厝式下間,以及院前的圍牆和大門坦。大門坦亦作兩層,頂層為一座四柱歇山頂的涼亭。左右護厝式的下間各面寬三間,從重廂廳面牆對稱向前延伸,其樓上的前面一間構成四角飛檐的歇山式屋頂,俗稱龍虎樓。更富創意的是,樓上的正厝、下間護厝和院牆上的懸臂式露天走廊連為一體,形成環狀埕院上空的四邊形長廊,院前方的涼亭為其匯合點。走廊的護欄則以上下擺水泥牆裙配置中間的綠色瓷斗式欄桿,恍如一條玉帶環轉建築物的腰部。後半部為七間廂正厝,外加西護厝一座。
四柱歇山頂涼亭四柱歇山頂涼亭
大宅在裝飾上重視展現民族文化的內涵,全宅除傳統的木雕、石雕工藝外,還布滿文人創作的字畫作品。其文化信息之多,為莆田民居所罕見。
大門坦兩邊磚柱的石雕為文房四寶和博古題材,墀頭卷書則彩繪山水人物故事圖。門額又是彩繪辟邪的太極八卦和麟獅銜劍圖。青石門框楷體楹聯作:“門對文峰綬水秀,系傳玳瑁錦江長。”道出主人的居住環境和祖籍淵源。大門內是書主人在印尼的堂號“義和堂”三字。
正厝面堂的裝飾亦獨具特色。正廳門前為傳統凹廊形式:兩支柱用鋼筋混凝土作六角造型,中門額上三字楷體“九牧第”書於捲軸形灰塑上。額旁配以兩幅主題彩繪壁畫,題材分別是南山賞菊和白雪紅梅。門框和門扇皆用大木髹漆。一對門環的底盤作銅雕八卦。門聯繫脫化宋仁宗為林氏家乘御題的詞句:“階下猗蘭芬奕葉,庭前喬木有盤根。”廳房正面門窗兩旁的主牆體表均貼飾當時視為高檔的琉璃彩花格瓷片。牆裙皆用磨光青石砌築,並加雕“勒腳”底座。大門兩邊的牆裙則特地作主題畫浮雕,題材分別為“龍飛曉霧獅映日”,“麟投紫氣鳳沖天”。廂房和廂廳正面的四個花格窗均加題額,其句分別作:“山容秀”、“泉韻清”;“得我所”、“愛吾廬”。廂房兩窗的旁邊還配置四幅用水泥磨洗的彩繪,題材分別是福星、祿星、壽星和合二仙的擬人像。連廂房與廂廳、廂廳與重廳之間的牆柱上亦配有對聯,分別作:“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在讀書”;“禮門義路家規矩,智水人山古畫圖”。廂廳廊沿角柱上還有一副對聯:“好山水游其人多壽,有詩書氣生子必賢。”
一樓牆壁上的和合二仙一樓牆壁上的和合二仙
樓下大廳的中堂裝置一面方形大玻璃鏡框,周邊的護欄板肚全面作花木及博古等金漆透雕。兩旁一對柱聯云:“天地間詩書最樂,家庭內孝友為先。”堂上額楣亦作三層嵌肚彩雕。左右福堂門不僅全面用雕刻彩繪裝飾,四扇門窗上還分別以真、草、篆、隸四體金書雙鉤陰刻唐詩各一首。樓上廳堂的裝飾和布置更為講究。中堂裝置精雕金漆公媽龕,以祀祖宗香火,龕前設重案、供桌,額書“福祿壽”三字。左右福堂門每扇亦刻行書唐詩各一首。中堂一對柱聯:“一堂孝悌文公訓,四壁雲山杜甫詩。”堂內前後橫樑的楣額均分三層作不同格式的雕飾。廳堂前置六扇門,門楣上亦作三層裝飾:最上一層是五幅板肚作山水彩繪,中層為五框莆田傳統三重透工藝的金漆人物故事浮雕,下層框線則以“竹苞”、“松茂”為題作雕飾。
二樓祭祀祖先的廳堂二樓祭祀祖先的廳堂
樓上廊檐則完全回歸傳統的木構架建制。圓木廊柱配瓜楞形石雕柱礎,柱上的梁架是一個琳琅滿目的木雕藝術世界,包括梁、枋、桁及其附屬斗拱、雀替、駝峰、吊筒等無不精雕細刻,貼金描彩。其中對稱運用圓雕、透雕、平雕等綜合工藝創作的丹鳳牡丹,構圖協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
正厝的兩座護厝樓的裝飾雖不及正厝精緻,但也達到總體上的和諧協調。如面牆加貼花格彩瓷裝飾,勒腳配以水磨彩繪圖案。門、窗楣額和墀頭卷書均配彩繪圖案。龍虎樓的歇山翹脊加灰塑卷草,山間懸魚亦彩繪祥瑞動物。上下層大門聯亦統一製作。但其聯句已不同於正厝的治家格言和道德說教之類,而是偏重於修身養性和附庸風雅,如“讀書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娛”;“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無絲竹之亂耳,樂琴書以消憂;”“園圃名花舒錦繡,庭除巧鳥弄笙簧”等等。
有關馬蘭客民居的精美雕飾作品,可觀看圖冊:

歷史價值

馬蘭順大宅是研究莆仙僑民歷史,傳統木雕、石雕、書法、繪畫等藝術,以及二十世紀初福建地區建築框架結構的重要史料。自建成起,經歷了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與改革開放等重要事件,是中國二十世紀動盪發展歷程的重要歷史見證。
馬蘭順大宅本身具有通貫中西、豐富多元的價值和意義。它自身融合了近百年前中西工藝美術精華,是福建省重要的優秀近現代歷史建築;它展示了二十世紀初南洋僑民歸鄉定居的生活樣本,是我國重要的涉僑文物;它保存著莆田地區傳統的文化生活記憶,能讓年輕人能夠了解祖先們篳路藍縷、艱苦打拚的創業史,是一種保存著刻骨銘心的集體文化記憶的重要場所。
在《十一五莆田市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行動計畫》中,馬蘭順僑宅被列為涵江區傳統民居木雕藝術旅遊點;在2008年,馬蘭順僑宅被收入莆田市市級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在2013年,馬蘭順僑宅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城市優秀近現代建築名錄。

拆遷事件

自2011年以來,莆田市涵江區開始了下洋舊城區的片區改造工程。這一工程旨在提高涵江區的城市功能、經貿文化檔次和人居生活水平,增強涵江區的整體競爭力。出發點雖好,然而不幸的是,作為省近現代優秀建築的馬蘭順大宅竟也被列入為此次片區改造拆遷對象。2013年11月底,涵江下洋片區拆遷改造工程指揮部向馬蘭順宅內住戶分發了拆遷宣傳手冊,並在大宅外牆用紅漆標註拆遷序號,標誌著馬蘭順僑宅拆遷進入倒計時。
馬蘭客外牆的拆遷標號馬蘭客外牆的拆遷標號
宅內住戶對大宅命運深感擔憂。莆田眾多市民、莆籍華人華僑、全國各地的文物專家、學者、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等紛紛通過通過報紙、電視、微博、微信等渠道,呼籲地方政府善待這棟大宅,保護古民居。《海峽都市報》在2013年12月所刊登的《奢華僑宅馬蘭順面臨拆除 歷經百年依舊如新》一文,在社會各界引起較強烈的反響。新浪網、鳳凰網、中國網、搜狐網、台海網、和訊網等國內主流網路媒介均對此事進行了報導和轉載。今年4月,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等權威媒介也在顯要位置,刊載署名為《莆田涵江省近現代優秀建築面臨被拆》之文章,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對於保護傳統古建之注意。同時,莆田本地的居民也通過舉辦“古建築保護”討論會、創建qq群、微信群等形式參與到“馬蘭客保護”的活動中來。
截至2014年6月,涵江區下洋片區的拆遷活動仍然在持續進行,對於馬蘭順僑宅的未來,有關部門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回應與答覆。面對拆遷一事,不少有識之士認為,應該以涵江區舊城改造為契機,將馬蘭順僑宅加以保護、規整、修繕和再利用,使之成為莆田市光揚僑鄉歷史、展示建築工藝、舉行民俗文化展覽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他們建議將馬蘭順僑宅改造為面向涵江僑鄉風俗、莆田建築工藝的開放性博物館,為民眾提供一個了解福建地區中部興化平原文化的視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此舉行傳統建築工藝展覽、歸僑文物展示、主題文化講座、課堂教育實踐等方式,使之成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承接古典並延續未來的重要界面。此外,由於年代久遠,馬蘭順僑宅中不少雕刻、壁畫、石柱等物件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有識之士希望有關單位和部門能邀請古建築專家及有施工經驗的老技工貢獻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建築局部樣貌和具體細節加以修復。修整的經費開支,可以通過社會各界募捐,也可請求愛國華人華僑支持,此舉亦有團結海外華人華僑、聯誼中華民族血脈的重要意義。
熱心認識發起古建築保護主題活動熱心認識發起古建築保護主題活動
透過此次活動,諸多專家、學者、本地文化人得以深入思考民間傳統古建與城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間文化因素的保存等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城市發展與古民居保護不相衝突,兩者有理由做到成為打造城市精神、文化血脈的積極因子。大家普遍希望尋找一種更為明智和溫和的老建築改造和利用方式為城市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同時,一群具有人文精神和公民意識的本地市民能夠在此次活動中積極站出來,自發、公開、正面地組織各種文物保護活動,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在這個活動中,這些普通市民所展現的公民精神、文化責任和擔當意識,無疑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寶貴財富。

媒體刊載

馬蘭順大宅的工藝、歷史、美學、民俗價值早已得到官方、學術屆和社會民眾的普遍認同。各類報紙雜誌、學術刊物、史料論著、文藝作品對馬蘭順僑宅有著多種角度、多種文類、多種觀點的論述。在官方出版物方面,
涵江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所編的《涵江區志》、莆田市政協組織編撰的的《莆仙老民居》、涵江區政協編寫的《涵江文史資料叢書》等著作,都對馬蘭順大宅進行了專門介紹。《涵江區志》一書中,將馬蘭客列為涵江區的“典型建築”條目之列,稱其“既莊重又不失精巧親近之感,具有南方民居純樸淡雅之特色,為涵江民居一勝景。”而在《莆仙古民居》一書中,黃黎強先生與已故的莆田文化界名流蔣維錟先生合作撰寫的《馬蘭順》一文,是介紹馬蘭順僑宅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在涵江政協組織編寫的《涵江文史資料叢書》中,涵江本地民俗專家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馬蘭順大宅,並將其視為承載莆田地區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建築。在學術論著方面,《八閩建築大觀》一書認為該建築“金碧輝煌,具有較強的民族風格”,《福建古民居》在對馬蘭客大宅特殊的建造歷史、建築結構、裝雕繪飾進行了詳細介紹,認為其承載的“文化信息之多,為莆田民居所罕見。”
在新聞媒體報導方面,人民網多年來對以馬蘭順僑宅為代表的莆仙傳統古厝進行了一系列的追蹤報導,引來不少讀者的關注。新華網、《中國日報》等中央媒體,近日來也相繼報導了馬蘭順大宅面臨拆遷的新聞,對其現狀表示擔憂福建省內和莆田市的多家主流媒體,如《海峽都市報》、《湄洲日報》、《莆田僑鄉時報》等報刊,也刊載了不少有關馬蘭順大宅的文章。這些文章或以紀實方式報導大宅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或以論述方式介紹大宅精湛的工藝美學價值,或以散文為基調抒發揮之不去的淡淡鄉愁,或以回憶方式呈現童年美好時光,均顯示出記者、作家、文人、學者等不同領域人士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切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