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丹

馬蘭丹

根狀莖有匍枝,有時具直根。莖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基部葉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6稀達10厘米,寬0.8-2稀達5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上部葉小,全緣,基部急狹無柄,全部葉稍薄質,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2毫米,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長達4毫米,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有緣毛。花托圓錐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蘭丹
  • 別稱:馬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馬蘭屬 Kalimeris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古國名,

形態特徵

形狀特點:多年生草本。根須狀。莖高數寸至尺余,有綠色、紅色兩種。葉互生,長橢圓形,有粗鋸齒,羽狀脈。夏秋枝梢開藍色花,形似菊花。結瘦果。

生長環境

生長環境:生於田野路邊近水處。

主要價值

採集加工:四季采全草,鮮用或曬乾。
性能:辛微甘平。能祛瘀止血,解毒,止痛。

古國名

馬拉丹為元朝時南海諸國之一。
元朝南宋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同南海西洋諸國的友好關係。忽必烈曾令唆都等奉璽書十通,招諭南海諸國,占城、馬八兒(印度東海岸)等俱奉表入貢。忽必烈並重用南宋的降臣蒲壽庚,利用僑居福建的外商與南海諸國的聯繫,招致諸國,發展海外貿易。至元十六年(1279年),馬八兒國遣使元朝。元朝派楊庭璧為使臣,多次出使俱蘭(印度西海岸)。至元十九年(1282年)二月,楊庭璧抵俱蘭,其國主及宰相馬哈麻等接受璽書,並遣其使臣祝阿里沙忙裡八的入貢。楊庭璧四次出航印度,大大增進了中、印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蘇木達國通過俱蘭,也向元朝遣使通好。因此,南海十國皆遣使元朝。元朝商人在南海的貿易十分活躍,其中不少人遷居於南海諸島。
上面所說的南海十國分別為:馬蘭丹、馬八兒、須門那、僧急里、南無力、那旺、丁呵兒、來來、急蘭亦、蘇木都剌。
關於馬蘭丹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一說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一說在加里曼丹島西北海島,一說是非洲東岸的馬林迪(Malindi)。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