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茂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馬茂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茂軍,男,1966年生,安徽滁州人,文學博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周必大研究會副會長,省宣傳部社科理論十百千省級人才,省教育廳千百十省級人才,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古代散文史、思想史、文學史領域產生較大影響。出版專著有《宋代散文史論》、《唐宋散文研究》、《中國古代散文思想史》、《北宋儒學與文學》、《宋代文人心態史》、《唐宋八大家散文》、《中國古代散文概念發生研究》等。 2016年11月,馬茂軍教授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大宋名相趙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茂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滁州人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 主要成就: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
  • 代表作品:《宋代散文史論》《宋代文章學》《北宋儒學與文學》等
人物簡介,現任職務,學術科研,學術專著,主要論文,馬茂軍談讀書,馬茂軍與學生,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馬茂軍,男,1966年生,安徽滁州人。
1989年—1995年,就讀於陝西師範大學,師從霍松林先生,1995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200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博士後流動站,師從於劉揚忠先生。2004年評為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現任職務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周必大研究會副會長,華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所所長,廣東省高等學校“珠江學者”特聘教授。

學術科研

學術專著

《禪門奇僧》(編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版;
《王安石文選》(選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北宋儒學與文學》,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困境與超越:宋代文人心態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宋代散文史論》,中華書局2008年4月版;
《中國古代散文思想史》(合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中國古代散文研究論叢(2012)》(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年8月版;

主要論文

《王禹偁儒學思想與詩歌創作》,發表於《北方論叢》1996年6期;
《“荊公新學”與王安石散文的風格》,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6期;
《西京幕府中的尹洙與歐陽修》,發表於《松遼學刊》1997年1期;
《慶曆黨議與歐陽修的文學成就》,發表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2期;
《北宋理學詩派詩文創作述論》,發表於《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4期;
《論蘇軾的文人品格與詩風》,發表於《學術研究》1997年5期;
《山林隱士陳摶的儒學思想與文學創作》,發表於《黃淮學刊》1998年3期;
《北宋中期儒學與文學》,發表於《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4期;
《林逋的復遠古思想與文學創作》,發表於《四川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4期;
《<聖宋文海>作者江鈿考略》,發表於《學術研究》2004年2期;
《郭茂倩仕履考》,發表於《復旦學報》2004年3期;
《明代四個<二十四詩品>手抄本比較研究》,發表於《求索》2004年3期;
《廬陵學與六一風神》,發表於《東南大學學報》2004年4期;
《蔣捷三考》(合著),發表於《文學遺產》2004年4期
《論宋初百年士風的演進》,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4期;
《論李白樂府詩的戲劇因素》,發表於《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5期;
《宋代文人的群體意識與詩歌創作(上)》,發表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2期;
《宋代文人的群體意識與詩歌創作(下)》,發表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3期;
《种放:宋代古文運動的重要一環》,發表於《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5年4期;
《宗教革命與詩學觀念的革新》,發表於《文學評論》2005年5期;
《張九齡具有嶺南特色的詩歌創作》,發表於《嘉應學院學報)2005年5期;
《中國古典散文風神論》,發表於《清華大學學報》2005年6期;
《自由的思想與自由的抒寫——論蘇軾散文的藝術精神》,發表於《江淮論壇》2005年6期;
《<文章精義>考》,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6期;
《妙手作記,圖畫山水——范成大日記體遊記研究》,發表於《安康學院學報》2005年6期;
《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官學背景》,發表於《求實》2005年6期;
《宋代文化與詩歌的原點:陳摶》,發表於《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6期;
《西京幕府作家群的散文創作》,發表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1期;
《嶺南名相張九齡政治思想新論》,發表於《肇慶學院學報》2006年2期;
《宋代詩社與詩歌創作關係研究》,發表於《東方論壇》2006年1期;
《慶曆黨議與梅堯臣詩風的嬗變》,發表於《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6年2期;
《<二十四詩品>作者考》,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6年2期;
《慶曆黨議與蘇舜欽詩風的嬗變》,發表於《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3期;
《富吳體考論》,發表於《船山學刊》2006年5期;
《<宋文鑒>與<宋文海>》,發表於《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6期;
《北宋五子的散文創作》,發表於《求實》2006年6期;
《“韓柳文章”的闡揚者黃大輿考》,發表於《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6期;
《中國古代“散文”概念發生研究》,發表於《文學評論》2007年3期;
《論中國古典主義散文的強勢傳統》,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5期;
《論中國古代散文的浪漫主義傳統》,發表於《船山學刊》2010年1期;
《“散語”考論——兼論二宋文人的文體觀念革新》,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1期;
《蘇軾:唐宋古文運動的解構者》(合著),發表於《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1期;
《明代唐宋文論爭之我見》,發表於《文藝研究》2011年3期;
《論唐宋文之爭》,發表於《文學評論》2011年3期;
《朱熹的散文思想》,發表於《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3期;
《論魏晉文派》,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4期;
《唐宋文之爭發微》,發表於《社會科學研究》2012年3期;
《中國古典散文義味說》,發表於《文學評論》2012年4期;
《唐宋筆記文體辨析——為中國古代筆記散文正名》,發表於《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1期;

馬茂軍談讀書

“有時我們必須不斷對比幾個句子或者字眼的不同,從這些不同中去挖掘別人未曾發現的東西。但是如果你的閱讀量不夠,你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挖掘。首先我們必須先通過閱讀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格局,其次必須要有與眾不同的視角,才能挖掘到新的空白。如果我們都是讀一樣的東西,那么我們的發現都會是一樣,不能有新發現。”馬茂軍說:“讀書要和別人不一樣,做出的研究才會不一樣。比如胡適,他也喜歡讀佛藏道藏,所以掌握的材料不一樣,最後得出的研究成果是與眾不同的。”
馬茂軍在書房馬茂軍在書房

馬茂軍與學生

“馬先生總是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感到學習與生活的壓力與動力。放任自流和嚴加管教,這是當下研究生培養的主要方式。如何將二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獲得一個恰當的度,馬先生的做法值得借鑑。基本上每一個月,馬先生會與學生見面一次,每一次見面時,馬先生會要求學生匯報近期的學習情況,抽看學生的讀書筆記。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適時給予不同的指導和之處下階段的學習目標等。因此,每一次見面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與動力。‘一個人的水平,只有在不斷地閱讀與寫作中才可以提高’,這是馬先生經常強調的學習方法。”
材料來源:張紋華:《吾愛吾師——記我的碩士生導師馬茂軍先生》,《中國研究生》2011年第3期。

人物評價

“理論重建是當今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話題,然不少學者或喜歡從故紙堆里尋找重建理論的學理依據,生搬硬套,或其理論重建往往是通過“破壞”傳統文化來獲得一個合法的生存與發展的途徑。晚清民國時期一浪接一浪的學術思潮,即是其中的典型。馬茂軍的《宋代散文史論》卻是從故紙堆里重建散文理論的一次有效嘗試......(馬先生)從概念的澄清和激活、命題的重建和豐富,到研究理論的運用,作者試圖為宋代散文研究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導。若以此觀照作者的《宋代散文史論》,則理論探索部分和作家論、流派論之間缺乏自然的邏輯關聯,結構顯得比較鬆散,有鑒於此,作者以“史論”涵蓋其著述的內容。若將其分作三個獨立體,則每一部分均強烈地顯示出作者獨到的理論視角,其中,以拿來和借用為重構中國散文理論的切入點,既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亦顯露出作者的大家潛質。”
材料來源:張紋華:《什麼才是真正的理論重建?——讀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