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青

馬瑞青

馬瑞青,男,美術批評家,策展人。河北省保定市人。1996年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2004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美術學碩士學位。曾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從事國際藝術交流工作,策劃多起國內外藝術展覽。長期致力於公眾藝術教育、美術評論,先後撰寫並發表文章多篇。主編有《藝術概論》(高教版)等專著。現供職於中國對外藝術展覽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瑞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人
  • 職業:美術批評家
  • 畢業院校: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
  • 代表作品:《藝術概論》(高教版)
展覽活動,評論文章,宜悟莊禪,

展覽活動

2011年彩繪絲路——中國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展 土耳其安卡拉
意會中國——阿拉伯著名藝術家中國採風創作活動中國銀川
書苑奇葩——中國穆斯林書法藝術展 阿爾及利亞特雷姆森
開創·交流――台灣美術院院士作品大陸巡迴展 中國北京
巴基斯坦文化展 中國北京
2010年港澳視覺藝術展 中國北京
墨韻和風——中國國畫名家作品展 印尼雅加達
墨韻和風——中國國畫名家作品展 巴基斯坦伊斯蘭瑪巴德
為山川寫照——中日韓藝術家採風中國 中國山東
精神與品格——中國油畫展 新加坡
2009年意象東方——中日韓水墨精品展 中國北京
春風化雨——中國畫精品展 蒙古國烏蘭巴托
台灣畫家倪再沁水墨畫展 中國北京
台灣藝術家李茂宗陶瓷雕塑展 中國北京
福華人生——廖修平版畫油畫展 中國北京
2008年中國油畫展 蒙古國烏蘭巴托
藝器造藝——台灣當代陶藝展 中國北京
2007年中韓現代美術大展 中國北京
孟加拉國家油畫展 中國北京
葡萄牙著名藝術家若澤吉馬良斯藝術展 中國北京
台灣黃光南中國畫展 中國北京
台灣劉銘侮陶瓷藝術展 中國北京

評論文章

《大道巍巍在途中——趙成民雕塑評論》2012年4月
《宜悟莊禪——當代中國畫家立品修身之道》《榮寶齋》雜誌2011年第7期
《國家重大美術工程——黃埔軍校》 《大公報》2011年5月1日
《國家重大美術工程——李大釗就義》 《大公報》2011年4月24日
《民族性格時代選擇——談中國畫的水墨與色彩》《榮寶齋》雜誌2010年第9期
《藝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葉淺予的藝術及市場》 《榮寶齋》雜誌2007年第5期

宜悟莊禪

人品和畫品作為中國繪畫品評體系的一對核心範疇,蘊含著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理想。自從這對範疇的確立開始,人和畫的品評就貫穿著中國美術發展歷程。
人品的概念源於漢魏以來的人物品評之風和九品中正制,即通過品評將人分為九等作為推舉官員的依據。其後隨著人物品評的推展,繪畫品評之風漸起,對繪畫的品評引出了畫品的概念,比照人物品評來對繪畫作品評判品級高下、鑑別藝術水準的高低。南齊謝赫《古畫品錄》開宗明義便講:“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其後唐張懷瓘提出神、妙、能說,並在三格外有不拘常法之逸品;唐張彥遠亦在《歷代名畫記》中把漢魏至中唐的畫家作品分為神、妙、能、精、謹細五品;宋代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記為逸、神、妙、能四格。這些評價標準規定了繪畫的品第和鑑定標準,以鑑別和分析畫家和作品,比較其優劣。
中國畫品評註重人品和畫品的統一。品鑑標準中對人格完善非常重視,強調技道相通,認為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繪畫的風格雖難分優劣,但格調卻有高下之分,畫的格調總是能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畫家的人格、文化涵養、精神品位乃至氣質與心境各個層面,所以說人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畫品的格調。
應該注意到人的品評在引入繪畫後不再是道德的考量而更加強調畫者自身的才情、學問、思想及其所映射出的清高雅致的情調和獨立的人格精神,其中滲透著我國古代社會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行為規範和準則等文化要素。
時下重新探討人品畫品問題很有必要。當代中國畫家置身於市場經濟氛圍之中,商品消費社會日益濃重的競爭逐利之風成為了錘鍊畫家人品的試金石,形成了畫家人品畫品高下的分水嶺。君不見一些功成名就的畫家形成自己風格後便大量複製以榨取其前期藝術探索的“剩餘價值”,任由其變成剩餘渣滓,國畫家遂紛紛變身“版畫家”;此風波及,青年畫家則“略知飾色,便思求利”,而渾然不顧自身藝術品格的追求、磨礪,可見逐利之風流弊甚廣。
誠然,時代變遷導致人意識的改變,倘若完全以士大夫的人品規範來衡量今天的畫家,亦不合情理。然畫家作為人類自由精神的擔當者和踐行者,應當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石濤有云:“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當代中國畫家應該有此氣度,承此擔當。
中國當代畫家擔此重任,需強調創作的精品意識,力矯頹靡矯飾的畫風。其關鍵在於立品修身,體悟莊禪而回復澄明狀態,回歸元初以提升自身品格。莊禪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受物質享受與虛偽名譽的羈絆,體現在藝術上強調個人心態的自由和才情的發揮而“依仁遊藝”,崇尚“解衣般礴”,追求“乘雲氣、御飛龍”的審美超脫,通過體悟莊禪立品可謂修身正途。具體踐行起來以三點為要:
首先,應明了靜悟莊禪自此時。中國自六朝以來,藝術的理想境界是“澄懷觀道”(晉宋宗炳),在拈花微笑里領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禪境。禪境是藝術的高境、老境,最能體現審美情感的豐富性和含蓄性。從今日始,將凝神寂照、涵養精神作為必修日課,將會使畫家的思想境界闊大,藝術品格氣象萬千,臻於深闊而壯美的藝術大境。
其二、讓自己慢一點再慢一點。現代生活以快為先,世人不免流於浮躁。蘇軾云:“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畫家在修身立品之中通過靜觀寂照,求返於自身內在心靈節奏,以之體合宇宙內部的生命節奏,使自身節奏慢下來,於修身、創作中逐步達到宋米友仁之謂“畫之老境”,能夠做到“於世海中一毛髮事泊然無著染,每靜室僧趺,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的理想境界。
其三、讓它少一些再少一些。繪畫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活動,急功近利之作必然品格低下,於繪畫中追求一種淡遠之境,是畫者澹泊情懷的外化。老子《道德經》十二章曾言“五色令人目盲”,當今社會經濟發達,城市景觀光怪陸離,人慾則逐日無限疊加,導致人心靈遮蔽、目不能識,著力於“少一些”將使人品、畫品慢慢得到躍升。
總之,體悟莊禪,澄懷觀道以修身立品,人品即立,則以深遠的思想、極坦然的心態面對繪畫的創作,必然會有極高的畫品,此為中國畫家躍升品格的正途,在當今社會尤見其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