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游坪村

馬游村,史稱馬游坪村,後簡稱為馬游村,位於姚安縣西部山區,東接官屯村,南枕大河口鄉,西臨葡萄村,北與黃泥塘村、左門鄉毗鄰,是官屯鄉葡萄、三角、黃泥塘三個村必經之地,村委會駐地距縣城約25公里。2007年未,共有農戶571戶、人口2223人,其中農業人口2214人,非農業人口9人,男1131人,女1092人,漢族137人,彝族2084人,其它民族2人,彝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93.7%。馬游村黨支部下設12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7人,其中:少數民族黨員64人,男黨員56人,女黨員11人。該村建有完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520㎡,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93人。建有村衛生所1個,衛生員2人,2007年初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15人,參合率達89%。

全村總面積58平方公里,轄9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田房、麻姑地、吊索箐、獨房、王家、小村駱家、小村自家、朱家、義學、山後、莊家、大村羅家、大村自家、郭家),行政隸屬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官屯鄉。馬游,地處一個四面群山環繞的高山凹地,村委會住地海拔2250米。全境屬雲嶺山脈,白草嶺山系,由老倌山,官屯稽肅山和小尖山群相連而就。四周山巒環抱,中心形成高原盆地,地勢平緩,群山起伏,可謂山中平川。受大理蒼山、洱海氣候影響,長年多風少雨,屬典型的高寒冷涼民族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游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電話區號:0878
  • 郵政區碼:675300
  • 地理位置:位於姚安縣西部山區,東接官屯村
  • 面積:58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雲E
發展狀況,傳統文化,地圖信息,

發展狀況

馬游坪村始建於宋代,歷史悠久。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61萬元,占總收入的58%,畜牧業收入111萬元,占總收入的24%(年內出欄肉豬804頭、肉羊421頭),其它收入77萬元,占總收入的17%。農民人均純收入1449元。馬游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畜牧業、林業、運輸業、烤酒業、飼養業等其它副業,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蕎子、蘿蔔、豆類等農作物和烤菸、核桃、花椒、桃、梨、蘋果等經濟作物和林果。全村總耕地面積3061畝,其中水田1834畝,旱地1227畝,土壤以鹼性黃壤和白沙壤為主,土壤貧瘠,加之常年氣溫偏低,農作物產量極低。農民部分收入依靠林下資源,林下資源主要以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為主,但收入隨價格波動影響較大。馬游彝族為世居民族,其祖先淵源於氐羌,語言屬於彝族中部方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馬游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彝族民眾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彝族梅葛名揚海內外,一度被譽為“歌舞的山村”,“梅葛的故鄉”。

傳統文化

男喜飲酒,女善紡織,男女皆能歌善舞,保持著古樸的生活習俗。馬游坪自古就有重教的優良傳統,國小興辦史已有百餘年,民眾知書達理。
馬游彝族傳統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社會文化。馬游是“彝族梅葛”的發源地之一,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梅葛是一部反映彝族人民生產生活全貌的百科全書,是借梅葛調來保存的一種口頭敘事史詩,是彝族的根譜,也是彝族人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強烈的地方性、民族性,具有較高的科學意義和美學意義,一直以來倍受海內外知名學者的青睞。馬游彝族民間文學、民族樂器、娛樂方式、節日慶典、婚俗喪儀、禮節禮儀等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婚俗古樸有趣,“姑娘房”流傳久遠,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彝族歌舞純樸豪放。
歌舞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蘆笙一響腳就癢,通宵達旦跳腳狂”,生動表現了該村彝族對歌舞的喜愛和豪放的民族性格。名為“打跳”的歌舞有多達72種演奏曲調和表演形式,內涵豐富。該村被視為彝族創世史詩《梅葛》的發源地之一。《梅葛》演唱內容分為創世、造物、婚戀、喪葬4個部分,概括反映了彝族早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逢年過節,喪葬婚嫁,建房蓋屋,都要請畢摩或歌手聚集火塘邊演唱梅葛,有時要唱三天三夜,男女老幼圍聚在一起,彈三弦,吹葫蘆笙,唱彝族歌和“吼梅葛”,跳“左腳”舞或“打跳”。為了傳承梅葛文化,村里建立了“梅葛文化基地”,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梅葛文化節”,並創作了《彝族人民熱愛您,阿波毛主席》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和《鐵牛開進彝家寨》等充滿時代氣息的舞蹈,該村已成為聞名遐邇的彝族文化村。
二是居住文化。馬游彝族是一個農牧兼營的民族。民居村落分布於高寒冷涼的高山凹地,村落一般在依山傍水處,民居房屋形式多種多樣,傳統的住房有土掌房、木垛房、茅房、麻桔房,最為典型的是土掌房和木垛房。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傳統住房已不多見,少量存在多為畜廄、雜物房等附屬建築。
三是服飾文化。馬游彝族服飾被視為彝族文物活寶庫中一塊光彩耀眼的瑰寶。是在充分汲取其它民族服飾文化的基礎上,保留自身喜好的特色,從布料,織線選用,色彩搭配,款式取捨,縫剪刺繡,花紋圖案,首飾等方面,都蘊含著深刻的彝族自身文化內涵和特點。一套馬游彝族服飾精品,完全是靠彝族婦女手工一針一線繡成的,它往往是一人或幾人,少則數天,多則數月幾載縫製而成,是彝家婦女非凡智慧的再現,是一件滿載彝山鄉土民族味的刺繡裝飾藝術品。
男女服飾多為自製,黑藍相間,綴滿精美刺繡,尤具民族特色。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圍腰、披風、背披、腰帶、長裙、短裙、圍裙、長褲、腿套、鞋、飄帶、挎包、兜肚、鞋墊、菸斗、荷包、羊皮褂以及銀制的耳環、耳墜、手鐲、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飾物組成。服飾全是彝族婦女手工繡成,多以黑、藍、白布料作底色,用挑、貼、鑲補、刺繡等手法製成的花紋圖案作裝飾。花紋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飛禽走獸、花草木蟲、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雲雨風水等,線條粗獷,色彩鮮明凝重。其服飾款式、色調、紋飾都保留了古代 “貫頭衣”的基本風格,是馬游坪彝族服裝的獨特之處,很有研究欣賞價值。兒童、老年人喜在長衣外面套穿羊皮坎肩(馬褂),以保暖防雨,男女上山背柴時也穿羊皮馬褂,用來防寒護肩。
四是飲食文化。馬游彝族以稻田耕作為主,其主食過去為小米(俗稱水高梁米),輔之以稗米、稻米、包穀、洋芋、蕎麥、雜豆等。彝族民眾熱情好客,從飲食結構、飲食習俗,以及彝族的敬酒歌等方面,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馬游梅葛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通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馬游梅葛名譽海內外,馬游被省政府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郭自林、郭有珍、羅玉芳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蘆笙製作、梅葛演唱、彝族服飾民族民間藝人。
傳統節慶和民俗活動主要有正月辭舊迎新歡慶、農曆二月初八敬祖趕會節、祭龍節、開秧門節、端午節、六祭土主節、羊神節、跳六月(火把節)、送鬼節、祭月亮節、嘗新米節、送土神、招祖祭山神、冬月殺年豬等。有原始信仰,相信萬物有靈,崇拜大自然和祖先。除祭祖先外,還有祭天、祭竜、祭山活動。
馬游坪的民族樂器主要是葫蘆笙和笛子,還有二胡、月琴、三弦、口弦、響篾和葉子。每逢打跳等娛樂場合,都要吹奏葫蘆笙,當地葫蘆笙藝人至少有五、六百位,吹技上乘的約一、二百人。馬游坪彝族的婚戀習俗古樸有趣,至今還延續著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傳統方式——“串姑娘房”。

地圖信息

地址: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