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毅之

馬毅之

馬毅之(1912年—1954年2月)字風元,原名馬雲祥,別名馬風元,禹城縣(現為禹城市)梁家鎮馬家橋人。中共禹城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梁家鎮馬家橋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在連五高國小組建了中共禹城縣第一屆委員會,任書記等職。歷任豫西三十五團政委、臨江中心縣委書記、中央二機部黨委副書記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毅之
  • 別名:馬風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禹城縣梁家鎮馬家橋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54年2月
  • 信仰:中國共產黨
  • 原名:馬雲祥
早年經歷,革命經歷,

早年經歷

1912年生,1924年考入縣立高小上學,在共產黨員李宗魯老師的指導下,精心閱讀《新青年》、《民眾之路》、《科學大眾》等進步書籍,涉獵革命知識。

革命經歷

1926年,由李宗魯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任禹城團縣委書記。1927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考入平原中學,在學校秘密編寫宣傳品和黨刊,傳播馬列主義,先後發展劉子蔚等十幾名同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中共魯北臨時委員會組織委員,負責恩城、平原、禹城臨清、高唐等縣黨的工作。1931年夏,考入山東省立高中,同共產黨員徐運北等一起領導發動了罷課反會考學生運動,運動波及全省各地。 1933年7月,宋鳴時叛變革命,出賣了魯北黨組織。得知訊息後,冒險寫信通知劉子蔚等轉移,保護了不少地下工作者。因此暴露了身份,在濟南遭國民黨通緝,遂轉移到即墨縣藍村國小(當時稱即墨縣立第八國小,地點在藍村二里觀音閣),改名馬風雲,以教學為掩護,繼續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6年,考入北平宏達高中。在北平耳聞目睹東北流亡學生及北平各界人士憤怒控訴日軍侵華及反動當局辱國喪權罪行,義憤填膺,大聲疾呼:“國亡我生何所用!”,毅然棄學回家,在魯北為抗日救國日夜奔波。
1937年“七·七”事變後,與共產黨員尉景平一起建立魯西北抗日游擊第七大隊,在禹城、高唐一帶阻擊入侵日軍。同年10月,在禹城連五高國小組建了中共禹城第一屆委員會,任縣委書記。1938年9月,受上級黨組織委託,帶領320名幹部去延安學習。畢業後,任抗大總校政治部六分校總支書記、組織科科長等職。1943年,請纓赴抗日前線,任豫西三十五團政委,隨軍轉戰太行,挺進河南,馳騁中原。
解放戰爭初期,調往東北軍區。1946年,任遼寧軍區獨立一師副政委,後任臨江中心縣委書記等職,領導全縣軍民,配合野戰軍部隊,同數十倍與己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對峙,施展了政治、軍事才能,取得了四保臨江勝利,為大軍解放東北做出了貢獻。1947年下半年,任中共通化地委副書記。1948年,調回第四野戰軍一五三師任副政委,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一五三師政委。北平解放後,他率部直驅湖北。武漢解放後,任武漢警備區政治部副主任。 1952年5月,根據軍事工業發展的需要,調任武漢中南兵工局局長。同年年底,調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任黨委副書記。因多年來,馳騁疆場,積勞成疾,1954年2月病逝於北京。根據個人遺願, 同年將骨灰運回禹城。在馬橋村西,由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及縣政府立碑入葬,碑後刻有生平、事跡,墓地松柏常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