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源

馬桂源(1843年(一說1813年)—1873年),中國清代同治年間青海西寧地區回族、撤拉族穆斯林起事領袖,一作馬歸源。西寧人。中國伊斯蘭教華寺門宦創始人馬來遲的四世孫。幼承家學,受過清真寺經堂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桂源
  • 別名:馬歸源、頂子太爺
  • 國籍:中國(清朝)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青海西寧
  • 出生日期:1843年(一說1813年)
  • 逝世日期:1873年4月9日(同治十二年三月十三日)
  • 職業華寺門宦總約(教主)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領導西寧撒拉族、回族起事
相關歷史,相關事跡,

相關歷史

鹹豐十年(1860年),接替其兄馬復源執掌華寺門宦教權,承襲巴燕戎格廳(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和循化廳總約世職,以曾戴五品藍翎,被教眾奉為“頂子太爺”。鹹豐末年,馬文義在巴燕戎格廳首倡起義,馬桂源號召教眾回響,並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領袖。同治二年(1863年)率部圍攻西寧城達半年之久,迫使西寧辦事大臣玉通出面主持“撫局”,馬桂源署循化同知,同治七年(1868年),署西寧府知府。其兄馬本源署中營游擊,護西寧領總兵篆。
兄弟二人在回民聚居的西寧東關築起土城,擴建東關清真大寺高逾城牆。同時倡議修繕孔廟,會同漢民商紳成立維持社會治安機構,並下令各地修整渠道。在其治下的漢民紛紛改信伊斯蘭教,史稱:“西寧八屬漢民,盡隨其教,馬智元(桂源)兄弟格外庇護,得以安業”。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河州馬占鰲降清後,馬桂源以西寧知府身份前往安定(今甘肅定西左宗棠大營與之周旋,得知其決計進攻西寧,即返回布防備戰。同年八月“撫局”破裂,馬桂源兄弟毅然與退居西寧南川一帶的陝西回軍聯合繼續抗擊清軍,公推馬本源為“統領河湟陝兵馬大元帥”,組織各路回軍在小峽一線與清軍浴血鏖戰,終因眾寡不敵而退守巴燕戎格,後被清軍沈玉遂、馬占鰲設詐誘捕。同治十二年(1873年)春,馬桂源、馬本源被押解蘭州,被凌遲處死。其三歲獨子馬鉊格被閹割,配給軍人為奴。傳說馬鉊格與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領導了河湟回民起事的韓文秀是同一人。

相關事跡

1862年陝西回民起義後,甘肅各地回民紛起回響。1864年,陝西回民軍因受清軍逼迫,陸續退入甘肅境內,甘肅回民起義的聲勢更加壯大。至1865年,甘肅境內形成了4個反清鬥爭中心一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今寧夏吳忠市西南)為中心,包括寧夏府(治今銀川)和隴東在內的起義地區一是馬占鰲領導的以河州(今臨夏)為中心的回、撒拉、東鄉族起義地區;一是先後由馬文義、馬桂源、馬本源領導的以西寧(今屬青海)為中心的起義地區一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起義地區。寧州(今寧縣)的董志原地區,則是陝西回民起義軍轉移至甘肅後的根據地。各部起義軍相互配合,不斷向清軍進攻。
陝甘總督楊岳斌困守省城蘭州,束手無策,清廷遂調閩浙總督左宗棠接任陝甘總督。1867年7月,左宗棠率楚軍2萬餘人入陝,在鎮壓了西捻軍之後,於1868年冬回到西安,制定了“三路進兵之策”;以劉松山部為北路,指向金積堡;以李耀南等為南路,直趨秦州(今天水市),左宗棠自率中路軍赴涇州(今涇川)。1869年春,清軍向活動於陝甘邊界地區的陝西回民軍發起進攻,回民軍作戰失利,由董志原撤往金積堡等地。左宗棠決定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進攻甘肅境內的回民起義軍,並把主要矛頭首先指向回民軍最大的基地金積堡。同年秋,劉松山率領北路清軍進抵靈州(今寧夏靈武),揚言只剿陝回,與甘回無涉。當地回民不受欺騙,與陝西回民軍聯合作戰。11月中旬,中路清軍雷正綰部突破預望城、黑城子一帶防線,進至距金積堡僅10餘里的秦渠一帶,劉松山部則奪取了靈州城。從12月起,中路和北路清軍從南北兩個方向會攻金積堡。1870年2月,起義軍發起反擊,一舉奪回西面要地峽口,並擊斃劉松山,清軍陣腳大亂。在有利形勢下,馬化龍並未乘勝反攻,卻數次修書求撫,致使清軍得以調整部署,重新發動進攻,逐點奪占外圍堡寨,對金積堡進行鎖圍。由於糧盡援絕,馬化龍於1871年1月初交械降清,後被殺害(參見金積堡之戰)。3月2日,清軍攻占起義軍最後一個據點王家瞳莊,寧夏地區的回民起義遂告失敗。
7月底,左宗棠又以40餘營兵力分三路向河州發起進攻。起義軍於洮河西岸構築防線,清軍多次搶渡洮河均被擊退。11月中旬,前福建布政使王德榜率左宗棠親兵馬步5營,繞至康家崖(今臨洮北)東南30餘公里的站灘,從狄道(今臨洮)浮橋渡河,猛攻洮河西岸起義軍陣地,掩護清軍主力渡河成功。隨後,清軍從幾個方向圍攻起義軍洮河西岸的主陣地三甲集。起義軍節節抗擊,將其誘至太子寺(今廣河)。1872年2月中旬,起義軍利用夜暗主動出擊,使清軍損兵折將,全線潰退15公里,糧道梗阻,幾不可支。在取得輝煌勝利後,起義軍多數首領主張乘勝反攻,但主要領導人馬占鰲卻把這一勝利當作降清的資本,率部投降,加入鎮壓起義軍行列(參見河州之戰)。
8月,左宗棠進駐甘肅省城蘭州,指揮清軍向西寧進攻。9月初,劉錦棠率步隊18營進至西寧府碾伯(今青海樂都)地區。12日,西寧回民首領馬桂源密約陝西回民軍首領白彥虎會商對策,公推馬桂源為大元帥,統一指揮西寧地區之陝、甘回民起義軍,抗擊清軍。起義軍於西寧東面隘路兩側山上構築堅固堡壘,憑險固守。並以機動兵力繞至敵後伺機襲擊,阻敵糧道,使清軍窮於應付。兩個月之內,雙方交戰50餘次,清軍損兵折將,不能前進。左宗棠一面增兵,一面加緊誘降活動。留守西寧城的馬永福終於降清,閉城據守。馬桂源等分兵圍攻西寧城,形成東西兩面作戰之勢。劉錦棠乘機攻占了大、小峽之間的隘路,於11月19日進占西寧城。回民起義軍大部瓦解,白彥虎率2000餘人北走大通,馬桂源則率三四千人退至巴燕戎格(今化隆)。1873年3月2日,馬桂源、馬本源兄弟被俘,不久於蘭州遇害。接著,清軍攻占起義軍的最後一個據點循化廳城,西寧回民起義歸於失敗。
至此,甘肅回民起義軍僅剩最後一個基地肅州。早在1872年初,總兵徐占彪即奉左宗棠之命率川軍12營進至肅州東面之高台地區,起義軍在馬文祿指揮下頑強抵禦。激戰至8月初,清軍攻占近城堡壘,起義軍退守城內。隨著西寧戰事漸近尾聲,左宗棠不斷向肅州增兵。1873年2月,清軍於城外掘壕、築牆、設木柵,嚴密合圍。鑒於肅州久圍不下,左宗棠繼續大量增兵,使圍城清軍達到60餘營,左宗棠本人亦於10月親臨肅州督戰。城內糧食斷絕,起義軍殺馬充飢,仍拚死據守。月底,清軍利用在西寧投降的起義軍首領喊話誘降,馬文祿見形勢日益惡化,思想動搖,於11月4日開城投降,甘肅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