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本齋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44
  • 學名:守清
馬本齋人物生平,陵園概述,烈士紀念館,

馬本齋人物生平

馬本齋(1901-1944),學名守清,河北獻縣東辛莊(今河北省獻縣本齋回族自治鄉本齋東村)人,回族,著名抗日民族英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津很快淪陷,日寇長驅南下,大舉進犯華北,面對我大好河山被日寇鐵蹄踐踏,馬本齋義憤填膺,毅然組織本村青壯年70餘名,組成了“回民抗日義勇隊”,舉起抗日大旗。1938年初馬本齋和黨取得了聯繫,率隊參加了河北游擊軍,編為冀中回民教導隊,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時起,他歷任回民教導隊隊長、總隊長、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在他的率領下,冀中回民支隊打遍了冀中平原,並轉戰於冀魯豫邊區,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在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中,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屢建戰功,被稱為“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 1944年初,回民支隊奉命調往延安。但是長期的戰爭生活,使馬本齋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不能隨部隊一塊前往。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馬本齋病情日漸加重,2月7日 在山東莘縣不幸逝世,終年43歲。
馬本齋逝世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分別題寫輓聯,表示沉痛哀悼,對他的一生給予很高的評價。毛澤東題寫的輓聯是“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的題詞是“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的輓聯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黨中央在延安還為他舉行了追悼會,當時的總參謀長葉劍英高度讚揚了他光輝的鬥爭經歷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莘縣張魯清真寺獻地十餘畝辟專門為他闢為墓地。當地人民政府和民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

陵園概述

陵園占地10畝,坐北朝南,四周磚牆閉合。主體由園門、碑亭、烈士墓和紀念亭組成。園門為阿拉伯式穹形大門,內闊4米 ,外闊15米 ,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有漢回兩種文字。漢字為正楷,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碑亭為六角形,坐落在20米 見方、高0.75米 的水泥台,單檐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有烈士紀念碑,碑高2.18米 、寬0.84米 、厚0.3米,上書“馬本齋司令員紀念永垂不朽”12個大字。紀念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掛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題寫的輓聯。

烈士紀念館

馬本齋烈士紀念館位於山東聊城莘縣張魯回族鎮,總投資3200萬元,占地20餘畝,分上、下兩層,其中主館建築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全為伊斯蘭建築風格。馬本齋紀念館建設有它的現實意義,因為馬本齋烈士身上的四種精神值得學習:一是熱愛共產黨、一切行動和黨保持一致的精神;二是熱愛祖國的精神;三是不怕犧牲的精神;四是加強民族團結的精神。建設馬本齋烈士紀念館就是發揚老前輩的革命傳統,繼承他們的革命精神。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鬥中,頸後長了毒瘡。由於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藥,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後一次動員,叮囑指戰員“要跟著黨,跟著毛主席,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將軍在莘縣張魯鎮不幸病逝。
馬本齋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