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仁(馬明仁膏藥第三代傳人)

馬明仁(馬明仁膏藥第三代傳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馬明仁(1905年-1958年),男,漢族,字伯毅,號太乙山人。馬明仁先生在清光緒三十一年,出生於太白山腳下的一個中醫世家。其祖父馬六懿先生行醫鄉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專注於風濕骨病的診治,師承膏藥藥方,根據幾十年的豐富經驗研製出“馬氏膏藥”,一貼顯效,遠近聞名。鹹豐年間清廷太醫院決定聘其為御醫,並許以厚祿。被馬六懿先生婉言回絕,他說道:“醫者之心,不在廟堂之上,而在於濟世救民,而民乃為國之根本”。一時傳為佳話,馬六懿先生一生近百姓,遠功利,以濟世救人為己任,百姓稱頌“仁心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明仁 
  • 別名:字伯毅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58年
  • 職業:一代骨病大家 
  • 主要成就:研製出“馬氏膏藥”
人物簡介,更名典故,製作工藝,

人物簡介

馬明仁,一代骨病大家。馬明仁因此被譽為“仁心孝世”的一代骨病大家
馬明仁馬明仁
馬明仁先生自小受祖輩薰陶,九歲能背誦藥性歌訣,熟讀祖傳醫書,十二歲隨父輩上太白山採集藥材,拜訪名醫,勤奮好學,深得陝甘名家及其祖父馬六懿先生真傳,十六歲承襲馬氏藥鋪。
少年馬明仁經歷列強欺凌,軍閥割據,國家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無數人身患風濕骨病,甚至喪失勞動能力,苦不堪言,馬明仁目睹百姓苦難,從小立志“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成年後繼承祖輩遺志,在不斷實踐,鑽研中馬明仁先生增加數味太白山野生草藥入膏,並結合道家的煉丹術,使這一家傳秘方療效更為神奇,馬明仁先生獨創“雪浸”和“丹熔”兩種方法將馬氏膏藥的臨床療效推至更佳。康復者萬千,後來當地百姓親切稱之為“馬明仁膏藥”。

更名典故

民國二十四年,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腰疾發作,痛甚不能行走,馬明仁先生親自為其診治,貼“馬明仁膏藥”一二日便行動如常。楊虎城讚譽“喝一日湯藥,不如一貼馬明仁膏藥”在楊虎城的建議下,“馬氏膏藥鋪”更名為“馬明仁膏藥鋪”。民國二十八年,書法藝術大家于右任先生在親歷了馬明仁膏藥的神奇效果後,親題“仁心孝世”金字招牌,贈予馬明仁先生。抗戰期間,馬明仁先生委託親友多次為陝北紅軍秘密送去大量膏藥,分文不取,為紅軍戰士解除病痛。

製作工藝

馬明仁膏藥的製作工藝:
選料:嚴格精選地道中藥材及太白山高寒地帶野生中草藥。
浸泡:將藥材浸泡入上等香油中,春夏五日,秋冬七日。
提煉:用文火熬制約四個小時,並用桃、槡、槐、柳、榆“五枝”不斷的攪拌,至藥材炸至枯黃浮在油麵時,離火過濾去除藥渣。
升華:將過濾好的藥油重新置入煉製容器中,加入血餘、蜈蚣、動物皮(特炙)等再用文火煉製一個小時,再次過濾去除藥渣。
煉油:將過濾好的藥油置入煉製容器中,用文火熬煉藥油至滴水成珠狀即可。
下丹:用武火加熱下丹,並用五枝順時針不斷攪拌5-8分鐘,待濃煙冒盡時,改用文火繼續攪拌熬制5-6分鐘,膏體色澤呈黑亮時即可離火。
去火毒:將熬制好的膏藥倒入準備好的井水中,浸泡3-5天,每日換水一次。
去燥邪:將浸泡好的膏藥陰乾,裝入陶罐內,用蜂蠟密封罐口,埋入陰涼乾燥處地下7-10日或放入地窖15日。
啟封:直至陶罐內的膏藥經性狀、氣味、色澤的辨別,達到要求方可取出另行存放,待用,不達標的則棄之。攤塗—將膏藥塊水浴熔化後,再加入麝香、冰片、血竭等精細藥材(根據不同病症酌情加入特製的精細藥粉),攪拌均勻後,用竹片將膏藥均勻的塗於棉布、狗皮、醫用無紡布之上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