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義起義

馬文義起義,中國清代鹹豐、同治年間以馬文義為首的西寧府屬地區回族、撒拉族反清起義。乾隆四十六年(1781)蘇四十三起義後,清朝統治者對回族、撒拉族加強嚴酷統治,一再重申“遵照舊章”,“不得添建禮拜寺,亦不得分別新舊教,責成回民總約隨時稽查”。

基本介紹

  • 本名:馬文義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回族、撒拉族
  • 去世時間:1871
起義過程,起義結局,

起義過程

鹹豐十年(1860)十月,西寧地區回族、撒拉族因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宗教歧視和地方官操縱的地主團練的欺凌,在華寺門宦著名阿訇馬文義的領導下掀起反抗鬥爭,進攻丹噶爾、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以及西寧等處,碾伯、大通回民起而回響。陝甘總督樂斌派兵鎮壓,遭到失敗,被清廷革職。
鹹豐十一年至同治元年(1861~1862),新任總督沈照霖先後兩次赴碾伯、巴燕戎格指揮官兵鎮壓,連遭挫敗。起義為華寺門宦所發動,得到華寺門宦教主馬桂源的全力支持。同治初年陝甘回民起義爆發,西寧地區的回族、撒拉族起義與其他各處起義者互相聯絡,成為陝甘回民起義的一部分。馬文義和馬桂源緊密配合,不斷組織、壯大起義力量。
同治二年(1863)七月再次攻打丹噶爾廳城,圍攻西寧府城等處。西寧辦事大臣玉通無力鎮壓,於九月間與馬文義、馬桂源達成“撫議”,解散團練,保舉馬桂源任循化廳同知。
同治四年(1865)五月,丹噶爾廳同知富亮藉口穆夫提門宦將要起事,調集兵勇團練大殺城內回族穆斯林,馬文義便組織華寺門宦和穆夫提門宦聯合起來,攻占該廳城附近各處莊堡,起義聲勢擴大,西寧府屬地區大部被起義軍控制。玉通被迫再作讓步,報請朝廷分別任馬桂源、馬本源兄弟為西寧知府和護西寧鎮兵篆,起義者實際上掌握了西寧的軍政大權。在馬桂源保護下,馬文義率起義軍攻打各處。
同治七年(1868)正月,馬文義率數千名起義軍攻取貴德廳城,擊斃同知承順,並在城內“書寫漢回通謀官逼民反稟詞”。
同治八年(1869),起義軍進攻威遠堡、碾伯、平番,占據平戎驛,又派數千騎應援馬化龍領導的寧夏回民起義軍,與河州、肅州起義軍互相支援,並與妥得磷領導的新疆回民起義互通聲氣。

起義結局

同治十年(1871)四月,馬文義病逝,所部歸馬永福。此後西寧地區的起義在馬桂源、馬本源領導下堅持到同治十二年(1873)春被清軍鎮壓,起義慘遭失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