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近絡新婦

馬拉近絡新婦

馬拉近絡新婦,Nephilengys malabarensis (Walckenaer,1842),肖蛸科近絡新婦屬的一種蜘蛛。棲息於農村荒廢的柵房牆上,沿農村小路的樹上以及次生林和沼澤地紅樹林中。在樹幹上和牆面上結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馬拉近絡新婦
  • 拉丁學名:Nephilengys malabarensis (Walckenaer,1842)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後紡亞目
  • :肖蛸科
  • 亞科:絡新婦亞科
  • :近絡新婦屬
  • :馬拉近絡新婦
  • 總科:圓蛛總科
基本信息,形態描述,雌蛛,雄蛛,鑑別特徵,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定名人:(Walckenaer)
年代:1842
中文名:馬拉近絡新婦
ogenus:Epeira
原始文獻:Apteres. Paris, 2: 103.
生境:在樹幹上和牆面上結網。
國內分布:雲南。
國外分布:新加坡,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
資料來源: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85-88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12.68~20.25。一雌蛛體長12.68:頭胸部長6.21,寬4.59;腹部長8.73,寬4.77。背甲黑褐色,頸溝放射溝明顯,黑色,中部散生一些短的黑色剛毛。中窩橫向,為一相對較大且深的卵圓形坑。8眼兩列,均後凹,後眼列寬於前眼列。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81:0.51);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68:0.58)。中眼域長1.12,前邊寬0.95,後邊寬1.02。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34:0.27:0.27:0.24)。
額垂直,高0.58。螯肢、下唇和顎葉黑褐色。螯肢基節粗壯,前齒堤3齒,後齒堤4齒;螯牙短小。下唇寬稍大於長(1.26:1.12)。胸板中央黃色,兩側具黑褐色寬邊。步足黃褐色,具相對稀疏的黃褐色細毛和少量較細的黑褐色刺。腿節Ⅰ、Ⅱ和脛節Ⅰ、Ⅱ各具一寬的黃色環。跗節的第3爪大,呈直鉤狀。腿節無聽毛;脛節具數列約15~26根聽毛;後跗節Ⅰ一Ⅲ在背面近基部的後側各有1根聽毛;跗節無聽毛;跗節器較大,位於各跗節近端1/3處,但跗節Ⅳ的接近中部。
步足測量:步足Ⅰ 26.46(8.10+8.91+8.55+0.90), Ⅱ24.57 (7.20+7.65+7.56+2.16), Ⅲ 14.57(4.50+4.14+4.41+1.62), Ⅳ23.40(7.29+6.57+ 7.47+2.07)。足式: 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灰色至土黃色,具雜黑色斑點,在兩側緣各具5~6條黃色條紋斜向通入腹部側面,其間形成5—6個大的黑褐色帶,也斜向通到腹部側面。腹部腹面淺褐色至黃褐色,中部具2對較大的黃色斑點,兩對斑點之間尚有一對不明顯的較小的黃色斑。書肺蓋黃褐色,具10餘條紅褐色淺溝。外雌器黑色,前方具一“M”形橫褶,中央具一倒“T”形中隔,兩側各具一大的陷窩,插入孔就位於其內緣下部。

雄蛛

體長4.00—4.86。一雄蛛體長4.86:頭胸部長2.55,寬1.94;腹部長2.92,寬2.04。背甲黃褐色,疏生淺褐色細毛,後中眼之後和後中眼的內側各具一根淺棕色粗剛毛。頸溝和放射溝均不明顯。中窩為一縱向淺溝,淺褐色。8眼的基部均具黑色眼斑,眼的排列同雌蛛。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0.13:0.05);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8:0.13)。中眼域長0.53,前邊寬0.50,後邊寬0.48。前中眼>後中眼>前側眼=後側眼(0.23:0.18:0.15:0.15)。
馬拉近絡新婦
額向後凹,高0.15。螯肢、下唇和顎葉黃褐色。螯肢的前、後齒堤各具3齒。下唇寬大於長(0.40:0.30)。胸板黃色,除像雌蛛那樣具黑色寬邊外,在中央的兩側各有3條短的黑色斑,斜向排列,3條斑分別位於基節Ⅰ和Ⅱ、Ⅱ和Ⅲ及Ⅲ和Ⅳ之間。步足的基節、轉節和腿節的基部為淺黃褐色,其餘各節呈淺黑褐色。步足的毛和刺近似於雌蛛,但刺相對長和粗。
腹部卵圓形,較扁平。背面淺橘黃色,具3對圓形肌斑,中央具一淺黑褐色寬縱帶,前半邊的邊緣呈黃褐色。腹部腹面黃白色,中央具黑色斑,兩側具黑色縱條紋。前側紡器黃褐色,後側紡器黑褐色。觸肢及步足測量:觸肢1.68(0.55+0.25+0.30+0.58);步足Ⅰ10.46(2.89+2.95+3.33+1.29), Ⅱ8.89 (2.55+2.48+2.70+1.16), Ⅲ5.26 (1.60+1.42+1.46+0.78),Ⅳ8.06(2.38+2.08+2.55+1.05)。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膝節僅具1根剛毛。觸肢器的引導器近端2/3部分寬大,遠端1/3部分驟然變細,近頂部向後彎曲成90°,背面具一列小齒。

鑑別特徵

本種外雌器的結構近似產於馬來西亞的尼亞近絡新婦 N.Niahensis Deeleman(1989:626),但本種的頭胸部長6.30—9.00;後跗節工長8.50~11.50;外雌器的橫褶很寬;胸板具暗色側緣;腹部腹面前一對白色斑點界限明顯,相互分離,後一對白色斑點明顯;而尼亞近絡新婦N.niahensis的頭胸部長4.50—5.50;後跗節Ⅰ長6.50—8.00;外雌器的橫褶很窄;胸板側緣不呈暗色;腹部腹面的前一對淺色斑點界限不明顯,且部分融合,後一對淺色斑點不明顯。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新加坡,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
國內分布:雲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