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河

馬恩河

馬恩河 (La Marne),法國北部河流,塞納河支流。全長525公里。流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由於洪水洶湧,僅從聖迪濟耶(Saint Dizier) 以下(365公里)可通航,尤以從埃佩爾奈(Epernay) 開始的下游航運為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恩河谷地區發生過激烈的戰鬥,成為法國聞名的戰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馬恩河 
  • 英文名稱:La Marne
  • 所屬水系:塞納河
  • 發源地上馬恩省朗格勒高原(Langres)
  • 河長:全長525公里
  • 河流面積:1.3萬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香檳產地,歷史事件,第一次馬恩河會戰,第二次馬恩河會戰,巴黎馬恩河谷大學,馬恩河戰役,

地理位置

馬恩河發源於東北部上馬恩省朗格勒高原(Langres),在寬闊的河谷中向西北流,經過肖蒙(Chaumont)和聖迪濟耶(Saint-Dizier)後轉向西,繼而折向西北繞過維特里-勒弗朗索瓦(Vitry le Fran?ois)和馬恩河畔沙隆(Chalons),然後向西流經埃佩爾奈(Epernay),穿過地勢起伏的葡萄種植區。過蒂耶里堡(Chateau Thierry) 後蜿蜒流經產糧區及拉費泰蘇茹瓦爾(La Ferte-sous-Jouarre) 和莫城(Meaux),在巴黎東南形成大河灣,最後在巴黎東郊沙朗東勒蓬(Charenton-le-Pont)從右岸注入塞納河。

香檳產地

香檳是法國東北部馬恩河谷的一個地名,它成為著名的香檳酒產地,已有2000年的歷史。遠在2000多年前,該地區就開始種植葡萄和釀製葡萄酒了。

歷史事件

中文名稱:馬恩河會戰
法文名稱: Bataille de la Marne
英文名稱: Battles of Marne,
發生時間: 1914年1918年
發生地點: 馬恩河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與德軍於1914年和1918年在馬恩河地區進行的兩次會戰。

第一次馬恩河會戰

1914年8月英法軍隊在邊境之戰失敗後,為了擺脫德軍,於9月4日撤過馬恩河,積極加強左翼力量,準備反攻。德軍第1、第2集團軍在追擊過程中,由於對法軍的兵力部署判斷錯誤,偏離了原定進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脅。
馬恩河
此後,德軍為迂迴包圍法軍,統帥部決定以其右翼兩個集團軍(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正面展開防禦,以3個集團軍(第3、第4、第5集團軍)向南和東南方向繼續進攻,包圍凡爾登以南地區的法軍。9月5~12日,英法聯軍以6個集團軍(法國第3、第4、第5、第6、第9集團軍和英國集團軍)、66個師、約108萬人進行全線反攻。
反攻的主要方向是德軍右翼。在主要方向上,英法軍隊的有生力量幾乎超過德軍一倍(英法使用4個集團軍,35.5個步兵師、8.5個騎兵師;德軍只有2個集團軍,18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
總攻發起後,法國第6集團軍襲擊了德軍第1集團軍的右翼和後方,德軍第1集團軍被迫從正面調兩個軍進行還擊,於是,在第1集團軍和K.W.P.von比洛率領的第2集團軍之間形成了一條空隙地帶。因此,英國集團軍和法國第5集團軍乘機進入這一空隙地帶。比洛令其部隊撤退,迫使第1集團軍也隨同後撤。此時,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對部隊已失去控制,不得不令各集團軍撤至蘇瓦松-凡爾登一線堅守。英法聯軍在寬達200公里的地帶上,向前推進60公里,從而使西線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
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傷亡約21萬人,法軍約14萬人。這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會戰,是西線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

第二次馬恩河會戰

德國為爭取同協約國簽署一個體面和約,於1918年7月在馬恩河地區對英法聯軍進行的一次會戰。德軍最高指揮部的企圖是,預定於15日以3個集團軍的兵力(共48個師,6353門火炮,約900架飛機),在馬恩河突出部地區對英法聯軍發動進攻,前出到聯軍的後方,隨後向巴黎方向發展進攻。
但這一企圖被法軍獲悉。法軍於7月15日零時30分先於德軍預定進攻時間40分鐘,向德軍各陣地開始炮擊,打亂敵方的指揮。德軍在炮火準備後,發起進攻,強渡馬恩河。法軍以航空兵進行阻擊。7月18日,英法聯軍在總司令F.福煦的指揮下,以優勢兵力向德軍發起反攻,在主要突擊方向(馬恩河突出部)50公里的地段上,以25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2103門火炮,約1100架飛機,500輛坦克)同德軍18個師(918門火炮,約800架飛機)展開激戰,將德軍打退到埃納河和韋勒河一線。
8月5日會戰結束。德軍損失12萬人,聯軍損失近6萬人。聯軍向前推進42公里,防線縮短45公里,消除了對巴黎的威脅,主動權轉到協約國一方。

巴黎馬恩河谷大學

國立馬恩河谷大學1989年前附屬於巴黎七大,原名為“科學與技術大學”。
1991年獨立建成綜合性科技大學,校址總部設於巴黎近郊馬恩河谷上。學校為學生提供種類繁多的專業學習選擇。與很多國外著名大學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除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之外,還進行學生交流,使學生有機會到國外學習。該校在數學,信息學,土木工程學,工程師學,地理社會學,社會學,文學,文化,第三產業工程學等領域均有著名的實驗研究機構。

馬恩河戰役

馬恩河戰役。邊境之戰結束,按原定計畫,德軍西線右翼主力應從西南對巴黎施行深遠迂迴,配合左翼,完成對法國所有集團軍的合圍。8月27日,德軍統帥部下達向西南方向進攻法軍的訓令。然而,德軍為邊境之戰的勝利所陶醉,貪戀追擊,改變了右翼主力的進攻方向,由西南轉而向南,放棄迂迴巴黎。其中擔負迂迴英、法軍隊左翼側任務的第1、第2集團軍巴黎以東疾進,9月4日到達馬恩河以南的蒙米雷伊,完全忽略了集結在巴黎東北的法軍兵力。
與此同時,德軍統帥部也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統帥部認為,邊境之戰後法軍已被擊潰,只待合圍其殘部並予以消滅,西線戰爭目的已經達到,因而於8月25日從追擊部隊中抽調了2個軍和1個騎兵師開往東線,另調2個軍北上去占領比利時軍隊堅守的安特衛普要塞,派1個軍去占領莫伯日。這樣,德軍西線右翼兵力遭到嚴重削弱。
邊境失敗後,英法軍隊在向縱深腹地退卻過程中,多次對德軍實施戰役反擊,從而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為穩定戰役、調整部署贏得了時間。到9月4日,法國重新部署兵力的工作已經完成。從巴黎沿馬恩河以南的庫爾塔孔、索姆蘇一直到凡爾登的曲折正面上展開了6個集團軍。左翼側的第6集團軍、英國集團軍、第5集團軍組成突擊集團,其中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應從西向東進攻德國第1集團軍的後方,英國集團軍從西南向東北進攻德第1集團軍的翼側,第5集團軍由南向北進攻德第1、第2集團軍的正面;中央的兩個集團軍——第4集團軍和新組建的第9集團軍擔任牽制德軍的任務;右翼側的第3集團軍從巴勒杜克以北向西進攻德軍的左翼。至此,法軍統帥霞飛“避免被包圍,並儘可能重新占領包圍位置”的企圖已經實現。其中在從巴黎到索姆蘇的戰線上,法軍部署了第6、第5、第9和英國4個集團軍,共35個半步兵師和8個騎兵師,當面德軍的第1、第2兩個集團軍卻僅有18個半步兵師、5個騎兵師,這樣,法國在西翼取得了2∶1的優勢。
9月5日,法國第6集團軍在向巴黎東北的烏爾克河地區運動時,與德國第1集團軍擔任屏護任務的預備隊第4軍發生遭遇戰,拉開了馬恩河戰役的序幕。
9月6日,英、法聯軍發動全線進攻,法第6集團軍主力渡過烏爾克河,強攻德預備隊第4軍。此時,德第1集團軍的其他4個軍都布置在馬恩河地帶。孤立無援的預備隊第4軍一面被迫向東退卻,一面向集團軍呼救。德第1集團軍司令官克拉克意識到法軍正用優勢兵力包圍德軍的整個右翼,第1集團軍處境十分嚴重,因而他先後下令將馬恩河北段的第2軍和第4軍調往烏爾克河以西的交戰地點,以加強其右翼。9月7日,克拉克又下令將馬恩河南段的兩個軍——第3軍、第9軍撤回,令其以強行軍趕到烏爾克河對岸。
德國第1集團軍的自行北調導致德第2集團軍的右翼側處於暴露狀態。德第2集團軍司令官皮洛夫被迫將其右翼側部隊調往北面的蒙米雷伊及其西北,於是第1和第2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更加擴大。到9月8日,法軍的兩個師前出到德第2集團軍右翼側,迫使皮洛夫再次撤走其右翼側,將第1、第2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又擴大了15公里。
9月8日夜,英國集團軍和法國第5集團軍的基本兵力已經楔入德國第1、第2集團軍之間,德第1集團軍受到了英軍和法軍從西、南兩面的夾擊。與此同時,法國第9集團軍也成功地將德第2集團軍與第3集團軍分割,使德第2集團軍也處於兩面受敵的困境。德軍的正面已被突破。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得知戰局發展不利,命令第1集團軍停止進攻,立即後撤;命令第2集團軍儘快擺脫法軍進攻,撤至馬恩河北岸轉入防禦。德第1集團軍司令官克拉克決心先攻後撤,下令向法第6集團軍左翼發起攻擊,企圖迫其退向巴黎以北陣地,但德軍的攻勢被法軍挫敗。9月10日,德軍統帥部再次命令第1、第2、第3集團軍撤退,並命令第4、第5集團軍停止對凡爾登地域的進攻。11日,德軍全線撤退至努瓦榮——凡爾登以北,小毛奇向德皇威廉二世報告說:“陛下,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9月14日,小毛奇被免職,德軍總參謀長由陸軍大臣埃里希·馮·法金漢擔任。
9月5日至12日的馬恩河戰役,是英、法軍隊的第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雙方參戰的主要兵力,德國方面為5個集團軍,英、法方面為6個集團軍,雙方參戰兵力約200萬人,火炮6600多門。英法軍陣亡2萬1千人,受傷12萬2千人,德軍陣亡4萬3千人,受傷17萬3千人,雙方都未能圍殲對方的重兵集團。但對於英法軍隊來講,馬恩河戰役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它粉碎了德軍在西線戰場迅速殲滅法軍的戰略企圖,穩定了西線的戰局。
馬恩河戰役也預示著西線運動戰的結束和陣地戰的開始。戰役之後,從瓦茲河到瑞士邊境的漫長戰線上,呈現出膠著狀態。士兵開始構築工事,設定帶鐵絲網的障礙。雙方在隨後的幾周里,都試圖包圍對方的暴露翼側,從不同地段將一批又一批兵力調往瓦茲河以西各自的暴露翼側和更遠的西北方向,一直到達海邊為止。
到1914年底,從比利時的海峽城鎮紐波特開始,向南伸展數百英里,在努瓦榮轉向東南,經蘭斯、凡爾登一直到瑞士邊界的綿 亘正面上,出現了固定的塹壕系統,雙方轉入了曠日持久的陣地戰,都把防禦提到了首位,竭力鞏固自己的陣地。此後的一年中,西線所發生的一些戰役,如香檳戰役、阿圖瓦戰役、伊普雷戰役等,其目的多是為了改變防禦態勢,帶有轉入戰略相持階段的明顯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