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春

馬德春

1937年生於山東,河北人。漢族,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品鑑定研究室顧問,國家一級畫師(教授),擅長中國畫、書畫鑑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德春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
  • 出生日期:1937年
  • 職業:國家一級畫師
簡介,苦難童年,立志學畫,拜師苦蟬,牛馬精神,重彩畫會,折服東瀛,作品欣賞,

簡介

1960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留校任教。得李可染李苦禪田世光吳冠中白雪石等當代諸多名家親授。歷任北京崇文區文化局副局長兼文物管理所所長、燕京書畫社副經理,中國美術家協會外聯部主任、會員部主任兼藝術委員會秘書處處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書畫鑑定研究員。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品鑑定研究室顧問、委員。 繪畫創作,人物、花鳥、山水,均有涉獵,工寫兼能,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美展,並被中南海、外交部、農業部、輕工部、國防部、中央電視台、美國丹佛博物館、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等收藏。作品《明珠滴露》在日本獲獎。在古代美術史論與周易研究中,獨闢蹊徑,古為今用,發明了“通古今,貫東西”《乾支公元掐指算法》,被稱為《掌上萬年曆》,使傳統乾支紀年與公元的換算,簡便易行。為文史研究做出新貢獻。曾出訪日本、美國、法國、俄羅斯、德國、摩洛哥、塞內加爾、加納、多哥、立陶宛等十多個國家,講學和舉辦展覽。《中國美術辭典》、《中國美術年鑑》、《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世界名人錄》等多部辭書均有介紹。
馬德春

苦難童年

馬德春祖籍河北省三河市馬各莊村。祖父馬維龍既是一位京東有名的泥彩畫匠,又是位技藝高超的單弦、大鼓、皮影藝人。平時靠走鄉串鎮表演曲藝節目為業;閒時則靠給寺廟上油彩,刷油漆,畫壁畫,塑神像謀生。馬德春的父親馬玉成繼承家傳,單弦、大鼓水平很高。馬德春的母親也是一位曲藝藝人,天津市武清縣人。倆人於1936年結婚,婚後二人以賣藝為生。是年,冀東大旱,糧食歉收,饑民遍野。為了謀生,夫婦二人輾轉來到山東濟南府,打地攤賣藝。
1937年2月,春寒料峭之季馬德春降生,貧寒的家庭,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營養不良使馬德春長得瘦小枯乾。
三歲那年(1940年),母親生小妹難產,大出血猝亡,不久,小妹也不幸夭折。小馬德春成了沒媽的孩子,隨著父親到處流浪,顛沛流離,苦不堪言。七歲時,父親帶著他回到了老家三河。此時,家中已是舉目無親。父親無奈,只好又帶著他去北平(今之北京)投親。但親戚也是無能為力,爺倆只好流落到天橋一帶賣藝乞食。抗戰時期的北平正陰霾籠罩,民不聊生。禍不單行,到北平不久,馬玉成即染上重病,無錢醫治,最終在租住的四壁透風的破屋中去世。7歲的馬德春成了孤兒。馬德春的姥姥割捨不下年幼的外孫,隻身從武清縣來到北平。娘倆相依為命,姥姥靠給有錢人當老媽子(舊社會北平保姆的統稱)掙得一點可憐的錢養家過日,小馬德春則撿煤核、拾破爛、賣熏蚊蒿來貼補家用。馬德春在白眼、辱罵、受欺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1948年底,北平解放,馬德春迎來了自己的新生,在黨的培養教育下,從一個撿煤核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報黨恩成了馬德春一生追求的目標。他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我馬德春的今天,我要把畢生精力奉獻給黨和人民的書畫事業。

立志學畫

馬德春少時在一位三河籍老先生的書館中念了兩年私塾,因付不起束脩(給老師的報酬),橫遭先生白眼,後即輟學。1947年,馬德春到廊營(前門附近)一所由“賑濟會”開辦的免費學堂就讀,也因買不起童子軍服裝而輟學。解放後,考入北京市宣武區梁家園國小,馬德春的繪畫天賦得以嶄露。他很愛畫畫,看見什麼畫什麼,學校的桌椅板凳,日常生活用品他都畫,而且畫得很認真。沒有紙筆,用樹枝在地上畫,畫完了擦,擦完了畫,樂此不疲。辦黑板報是馬德春最上心的事,在黑板上寫寫畫畫,既省紙筆,又練畫技,漸漸地,他成了辦黑板報的行家裡手,國小、中學、大學、一直到工作,辦了無數期的黑板報。
1950年,韓戰爆發,全國上下掀起了支持抗美援朝熱潮。北京市舉辦“抗美援朝畫展”。馬德春在美術老師張紫楓的指點下,創作了一幅畫並在畫展中獲得了一等獎。這幅畫對於提高人民民眾覺悟,支持抗美援朝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由此,更加堅定了馬德春用畫筆為人民服務的決心。
1952年,馬德春就讀於北京第十三中學(原輔仁大學附中),1955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後轉入北京藝術學院。在校期間,深得李苦禪李可染田世光吳冠中白雪石等現代名家親授,1960年畢業留校,畢業作品《渡口》入選“北京美展”並獲獎,且被《北京文藝》封面採用。從1950年抗美援朝畫展獲獎至1960年大學畢業《渡口》成名,馬德春實現了自己立志學畫的理想。

拜師苦蟬

1955年,馬德春同時考取了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兩所大學一所公費一所自費,限於家庭條件,他選取了公費的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在學校,馬德春命地學習繪畫理論知識和中西繪畫技巧,把業餘時間全都用在了學習上。他的拼勁、狠勁及不怕吃苦的鑽勁,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讚,學習成績在整個美術系始終名列前茅。出於對美術的痴迷,他想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國畫大師李苦禪為師。李苦禪大師原名李英,號勵公,1899年生於山東省高唐縣李奇莊一個窮苦家庭。少年時受民間藝人影響走上艱苦的藝術之路。1919年來到北平,半工半讀堅持求學,一度靠夜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他“苦禪”二字為名。苦,即是困苦的經歷;禪,古時稱寫意畫為“禪宗畫”。曾師承徐悲鴻學西畫,拜白石老人為師學國畫,並汲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等畫技,在花鳥寫意方面具有獨到的特點,筆墨雄闊,氣勢磅礴,自成風貌。大師堅貞愛國,謙恭近人,口碑極佳。拜他為師是習畫人夢寐以求的幸事。馬德春未曾多想也未經人引見,帶著習作直接找到苦禪大師家中。大師看著這位不速之客,很是驚訝。馬德春把拜師的想法說了出來。大師很喜歡面前這位求知上進且天賦極高的英俊少年。但考慮到不是自己學校的學生,如果收他為徒北師大同道會有所誤解,於是,大師問馬德春:你既想拜我為師,可為什麼不考中央美院?馬德春向大師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大師對他悽慘遭遇深表同情,對他孜孜上進、不屈不撓的求索精神深受感動。在這個少年身上,大師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他毅然決然地說:就因為你窮,我破例收你為徒。大師把他領到桌案前揮毫幾筆,一隻鸕鶿躍然紙上,並以畫為例,口傳心授畫鳥技法,令他耳目一新,豁然開朗。在苦禪大師的悉心指點下,馬德春的畫技與日俱進。半個世紀後,年近古稀的馬德春提到拜師這段經歷,雙目含淚,表情凝重,語蘊深情:“苦禪大師常言:‘字如其人,藝術及人品之體現,人無品格行之不遠,畫無品格下筆無方。’我在大師那裡不僅學會了作畫,更學會了作人。大師於我無求,唯求德藝兼修,不辱沒中國畫之精神。大師的教誨令我終身難忘。”

牛馬精神

1960年,馬德春大學畢業留校教授美術史和美術欣賞。三年後被下放到北京市崇文區任中學教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被調到北京第一師範學校,從事美術教師培訓工作。1975年,從第一師範學校調入崇文區文教局文化科主管美術教師培訓和美術創作。後文教分開,馬德春任崇文區文化文物局副局長兼黨組成員。文革後,他被選舉為出席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九次黨代會代表。1984年,馬德春調到中國美術家協會,任外聯部主任一職。這是一項不懂專業的人做不好,學專業的人又不願做的工作。他二話沒說,滿腔熱忱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待人友善豁達,處事深明大義,外聯部工作很快打開了新局面,中國美術家協會對外聯繫越來越廣,相互交流越來越多。先後與幾十個國家建立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關係,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
當一名職業畫家,是每個學畫人的夢想。科班出身的馬德春直到現在也沒做一天職業畫家。但他毫無怨意,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每次調動他都愉快赴職,並且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在學校,他培養了不少書畫良才,有的已成為書畫名家。改革開放之初,為解決返城知青及社會青年就業問題,在他的帶領下創辦了燕京書畫社,培養了一批有為青年,為他們找到了就業之路。事務性的工作再忙,馬德春也沒丟掉心愛的畫筆。為處理好職業與事業的關係,他用古人謂之“三餘”和“三上”時間,把別人休息和娛樂時間用來創作,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他為自己的書齋取名“偷閒齋”,取白居易詩:“偷閒意快勝常閒”之意,業內人士稱他為“偷閒齋”里走出的藝術家。對此,他戲謔地說:我姓馬、屬牛,應是當牛做馬之命。埋頭苦幹,忍辱負重,食草獻乳,任勞任怨,不須揚鞭自奮蹄,即是我的本分。以此來報黨恩、酬民意尚不能夠,何怨之有。

重彩畫會

重彩畫會全稱為“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創建於1979年,馬德春是奠基人之一。工筆畫歷史悠久,其工整細緻、線描精湛,華貴清雅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戰國到隋唐、五代再至兩宋,工筆畫從幼稚走向成熟,特別是盛唐、五代、兩宋時期的工筆畫為後人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元朝後期,文人畫興起。工筆畫日漸衰落,經文革摧殘,工筆畫已瀕臨絕跡,畫界中人無不為之心痛。在老藝術家們的倡導下,成立了北京工筆重彩畫會,著名老畫家劉凌滄任名譽會長,潘挈茲任會長,任率英、劉繼、王叔暉田世光、黃均等書畫名流任副會長。秘書長一職,大家一致推舉時任崇文區文化文物局副局長的馬德春擔任。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局裡的工作已經令他應接不暇,秘書長是整個畫會的中樞,事務繁重,乾不好畫會便成空架子,工筆重彩畫的復興也就成了泡影。馬德春沒有半點猶豫,勇敢地挑起這副重擔。他沒有辜負老藝術家的重託,很快進入角色,迅速組織起百餘名在京的老中青畫家,辦畫展,搞講座,請張伯駒文懷沙、周汝昌等著名學者、名士為會員講文學、講歷史、講楚辭、講戲劇、講紅學,拓寬視野,提高會員藝術修養。此外,還組織會員到故宮、御花園、北海等地寫生、觀摩,搞全國性理論研討會。在中國美協和北京美協的大力支持下,會員們在東北、湖南、湖北、江蘇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優秀作品在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深受業內人士稱讚。經過一年的努力,工筆重彩畫由衰退走上了復興之路。而今,在全國各級美展中工筆畫與寫意畫平分秋色,馬德春功不可沒。

折服東瀛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雙方在政冶、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越來越廣。1986年2月,受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委派,應日本“日中水墨畫交流協會”邀請,由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劉勃舒為團長,中國美協外聯部主任馬德春為副團長的書畫家代表團出訪日本參加日中水墨畫交流展覽和講學活動。日本“南畫”師承中國畫,很大程度上借鑑了中國岩彩工筆畫和壁畫技法。中國書畫家代表團的來訪為提高日畫地位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書畫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馬德春畫的《玉露滴翠》筆法純熟,墨色如玉,畫中葡萄顆粒飽滿,晶瑩剔透,指觸欲滴,光華潤澤,美感無限,令人讚嘆,深受日本各界人士歡迎,引起了轟動效應,日本各大報刊和電視台爭相報導。2月26日,時任日本首相的海部俊樹接見了中國書畫家代表團,他對中國書畫家代表團的來訪表示歡迎,對馬德春的畫讚賞不已。為表達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誼,《玉露滴翠》作為國禮送給了海部首相。
在中國美協工作期間,馬德春受國家委派,先後出訪日本、美國、法國、俄羅斯、立陶宛、摩洛哥、塞內加爾、加納、多哥等十餘個國家,舉辦展覽和講學。作為文化和平使者,馬德春出訪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在日本書畫界享有盛譽,被尊稱為“藝術大師”。
馬德春、張大林、王培東等著名畫家紅官窯馬德春、張大林、王培東等著名畫家紅官窯
馬德春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古字畫鑑定家、中國藝術研究院字畫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名人協會理事、齊白石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紫光閣畫院藝術總監、新加坡神州藝術院高級顧問。他從事書畫50餘年,其作品遍及海內外,曾出版有《馬德春畫集》、《馬德春畫雞專輯》。他的多幅丈余巨作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外交部及美國丹佛博物館等收藏。馬德春的畫涉獵很廣,花鳥、山水、人物樣樣精通,工筆寫意無所不能。他的工筆畫《杏壇講學》堪稱佳作。畫中孔聖人頭上戴冠,寬袍大袖,左手握卷,右手指點狀,眼神如炬,盤膝坐席,身後帷幔,圖案典雅,身旁炭盤,炭煙裊裊。他的人物畫《朱德的扁擔》最為傳神。該畫取材於年過七旬的朱德委員長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的一個場景。畫中的朱老總目視前方,右手掐腰,左手扶著扁擔,身前身後放著裝滿土的籃筐,臉上洋溢慈祥而又燦爛的笑容。畫面線條流暢,簡潔明快。表現出朱德委員長無私為民的高尚品格,體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天鬥地的宏圖大志和兩重革命一肩擔的鬥爭精神。這幅畫是馬德春1997年應全國首屆人物畫展而作,受到一致好評,被收錄在此次畫展作品集中。在花鳥畫中,他擅長畫雞,出版過專輯。他畫的雞神態各異,妙趣橫生,用墨灑脫,意境深遠,頗具苦禪大師風骨。
2005年8月5日,正值盛夏酷暑,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在北戴河海濱療養基地,親切接見了年近古稀的國畫大師馬德春。陪同接見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等。江澤民同志愉快地接受了馬德春的畫作《碩果纍纍》併合影留念。兩幅以雞為主題的得意巨作:《惠風和暢世代吉祥》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吉慶長春》被天安門城樓收藏。
退休在家的馬德春似乎更忙了,他放不下手中的畫筆,更放不下為之奮鬥幾十年的中國美術事業。退休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應湖南美術出版社之約,編著《翰墨佐覽——書畫家實用手冊》一書。這是一部書畫家用於開拓文思、查閱資料的實用百科工具書。馬德春在悉心總結多年教學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了《四書五經》、《全唐詩》、《宋詞選》、《毛澤東詩詞》、《古文觀止》、《文心雕龍》、《古代旅遊詩抄》、《春聯大全》、《潘天壽詩詞大全》、《中國傳統天文歷專》、《金剛經》、《道家問答》、《筆法記》等百餘部古今典籍,在女兒馬彧的幫助下耗時5年撰成。這部書一經問世,得到書畫界的一致好評,被譽評為“博觀約取,提要鉤玄。”
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畫界發展是馬德春一生的追求。針對當前在經濟大潮衝擊下,一些人拿起畫筆想成名,畫幾幅畫便想成家的急功近利思想,馬德春撰文提出了批評。他指出:阻礙當代中國畫發展的致命問題不是技法。要成為真正的中國書畫家,創作出真正的中國書畫作品,除掌握技法外,必須治學問,要學文學、美學、國學、畫史、畫論,還必須懂社會,關注蒼生民情,才能把藝術道路選準。只有用心靜如水的心態,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和繼承中國畫所負載的幾千年傳統文化內涵,從立意,構圖,筆墨技法到題詞、賦詩、用印等形式中去體味中國畫深厚的人文精神,再經過不懈努力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就當今畫界對“寫意”眾說紛紜的狀況,馬德春提出了“意在情不在法”的觀點,寫意是相對寫形而言,是一個美學概念,不是畫種名稱。一幅畫是不是寫意畫,不在於是著色還是水墨,也不在於是工筆還是粗筆,而在於它是否“意”在其中。他以白石老人畫蟹為例:抗日戰爭時期,老人畫一螃蟹,勾畫其形,題曰:看你橫行到幾時。抗日戰爭勝利後,老人又畫一蒸熟螃蟹,題曰:何以不行。兩幅畫均是寥寥數筆斗方之作,卻寓含家仇國恨,且揭示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道理,此“意”何其大焉。他的觀點得到了畫界同仁的認可,為寫意畫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馬德春雖人老但心不老。儘管已是70高齡,仍在練書畫,治學問,用電腦,駕汽車,源於家學還精於鼓韻。他為京郊雲蒙山的畫室取名“伏櫪山莊”,取曹操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養怡之福,可得永年”,並手書掛在門楣自勉,表明他要以“牛馬精神”在畫壇耕耘一生。

作品欣賞

如圖:
馬德春國畫馬德春國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