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吊牌

馬吊牌

馬吊牌,古代中國博戲之一。明代中期出現的中國第一副成形紙牌。對於這個說法,許多人不同意,有的說中國最早的紙牌是唐代葉子戲,但現在經過研究得出結論,唐代葉子戲是一種骰子戲,它的演變只能成為宣和牌(也稱骨牌,牙牌天九牌等),至今演變成為川牌,十五湖等以二個骰子點數為花色的紙牌。而馬吊牌的演變至今,成為各地尚在流行的地方紙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吊牌
  • 類型:紙牌
  • 起源時間:明代天啟年間
  • 流行地:中國
  • 分類:遊戲
簡介,歷史起源,名稱來歷,玩法,內容,演變,斗虎,扯張,默和牌,碰和牌,區分,看“門”數,看張數,看形狀,區別,吊牌與撲克牌,吊牌和麻將,

簡介

古代中國博戲之一。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遊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合四十葉紙牌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子、文錢四門(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歷史起源

明代馬吊牌的起源時間有以下幾種說法:
1、顧炎武(1613—1682)在《日知錄》中說:“萬曆之來,太平無事,士大夫無所用心,間有相從賭博者,至天啟中,始行馬吊之戲”。顧炎武說馬吊牌開始於明代“天啟中”。天啟年號為公元1620-1627年。
2、吳偉業(1609-1671)在《綏寇紀略》中說:“萬曆末年,民間好葉子戲,圖趙宋時山東群盜姓名於牌而斗之,至崇禎時大盛。”吳偉業認為馬吊牌起於萬曆末年,萬曆年號為公元1572-1620年。
3、張潮(1659-1707)在《昭代從書》中為尤侗《戒賭文》和沈懋真《混同天牌譜》所作的《小引》中說:“馬吊之戲,始於龠州”,“馬吊之法,創自龠州”。龠州就是明末文士王世貞的別名,王世貞生於1526年,卒於1590年。
以上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土的說法是互相矛盾的,顧炎武說是“天啟中”,就是公元1627年以前,吳偉業說是“萬曆末年”,就是1620年之前。張潮說是“始於龠州”,而“龠州”死於1590年,那么馬吊出現起碼在公元1590年之前。
而明代潘之恆(1556-1621)在他寫的《續葉子譜》中寫道:“余戊子歲,從龠州公在留都右司馬郎,無日不與文酒會,酒州數巡,即令取牌扯三張”。“扯三張”是一種馬吊牌的簡化遊戲。潘子恆在“戊子年”(公元1588年)就經常和王也貞一起玩“扯三張”遊戲。可見馬吊牌在1588年前已經有了。
至於張潮所說馬吊牌始於王世貞,也不能定論。因為潘子恆與王世貞的關係那么好,而潘子恆寫的《葉子譜/續葉子譜》中,根本就沒提王世貞創始馬吊牌,只是說:馬吊牌“始於崑山,後為馬吊”。
《中華賭博史》作者郭雙林則認為:馬吊牌的流行決非一朝一夕,馬吊牌就是前人某種博戲演變而來的,大致在明中葉定形,到明末已十分流行,流行到各地。查明代存在於公元1368年至1644年,取自中間數,則為1506年,這裡並不是說馬吊牌創始於1506年,但可以說產生於大約十六世紀初期。
至於馬吊牌究竟創始於哪一年?是哪個人所創還是從以前某種博戲演變過來,有心人可以繼續研究,這裡只是根據資料來講述。

名稱來歷

關於馬吊牌名稱的來歷,有一種說法說,因為玩馬吊牌和籌碼(馬)有關,馬吊牌牌面又畫著錢,古時千文對稱為一吊,因此這種紙牌就叫“馬吊牌”。這種說法有點牽強附會,因為許多博戲都用籌碼,但並非以“馬”入博戲名稱,馬吊牌牌面畫著或寫著“文”,“貫”,“萬”,但又不叫“馬文牌”,或“馬貫牌”,或“馬萬牌”。
關於“馬吊牌”名稱的來歷,《葉子譜》作者潘之恆是這樣說的:“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此叫“馬掉”。汪師韓認為“馬掉本名為馬掉腳,約言之曰馬掉,後又改為馬吊”。從馬吊牌的玩法來看,玩馬吊必須是四人,一人為主家,三人為散家,猶如馬吊起一足,故名馬吊,從中國古代博戲來看,許多博戲玩的人數並不限定,多個人少個人也能玩,而馬吊牌則必須四人才能玩,“失一則不可行”,缺少一人就不能玩,這也許是馬吊牌名稱來歷的正解。
馬吊牌馬吊牌

玩法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閒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閒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

內容

馬吊牌是40張為一副,40張牌共分為四門,“十字門”,“萬字門”,“索字門”,“文錢門”。這四十張牌分別是:
十字門共十一張,繪有水滸人物像。
尊萬萬貫——天魁星呼和義宋江
千萬——天傷星行者武松
百萬——天罪星短命二郎阮小五
九十——天敗星活閻羅阮小七
七十——地勇星病慰遲孫立
五十——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
四十——天殺星黑旋風李逵
三十——天暗星青面獸楊志
二十——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
萬字門共九張,也繪有水滸人物像
尊九萬貫——天遲星插翅虎雷橫
八萬——天空星急先鋒索超
七萬——天猛星霹靂火秦明
六萬——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五萬——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四萬——天貴星小旋風柴進
二萬——天英星小李廣花榮
一萬——天巧星浪子燕青
索子門共9張,不繪人像,僅繪貫錢與形圖
尊九索——自下矗四貫,疊二貫而銳其一
八索——疊二而四之
七索——疊二者三而斜其一
六索——如六水雙繞
五索——如艮卦
四索——如雙珠環
二索——如折足
一索——如股釵
文錢門共十一張,除“尊空沒文”外,亦不畫人像而作象形之圖:
尊空沒文——原貌波斯進寶形,標曰“空一文”,其形全體,而矮足墨靴,或題為“矮腳虎”以空為尊,反之也。
馬吊牌馬吊牌
半文錢——花實各半,或曰“一枝花”,或曰“?客”。
一錢——如太極,自一至九,以所貌大小不以次。
二錢——如腰鼓。
三錢——如乾卦形。
四錢——如連環。
五錢——如五嶽真形。
六錢——如坤卦形。
七錢——如北斗形。
八錢——如塊玉。
九錢——如三疊峰
以上40張牌,前三門大小各依其順序,數大則大,數小則小,但是第四門“文錢門”比較特別,即以小為大,數大為小。
這是標準的馬吊牌,一副40張,每種一張。我們有些收藏者收集到一些早期地方紙牌,誤認為是馬吊牌,其實並非是馬吊牌。

演變

在與馬吊牌流行的同時,與馬吊並行的博戲還有斗虎,扯張的牌戲。但玩法比馬吊簡單,而且所玩的人數也靈活,不一定限定4個人。

斗虎

它實際上是把40張馬吊牌中的“十字門”去掉,但留下“十字門”中的“千萬”,稱“千萬”為“千兵”,以統領其他三門,玩牌時二人或三人均可。斗虎實際上是馬吊牌的簡化。

扯張

扯張也叫“扯三張”(扯三章),“扯五張”(扯五章),它由斗虎一樣,也是去掉馬吊牌中的“十字門”,保留“千萬”一張。玩扯張的人數比斗虎還靈活,二人至五人都可以玩。扯張與斗虎從牌的張數來說是一樣的,都是30張,但因為玩法不同,叫法也不同。

默和牌

馬吊牌盛行於明末,到清初逐浙衰落,而代之為興的是默和牌。默和牌每副60張,30種花式,每種二張。實際上是二副“斗虎”,“扯張”牌而已。因為其牌面也只有三門,“萬字門”,“索子門”,“文錢門”。玩默和的人數也必須是四人,由於在玩牌時,大家都始終默不作聲,因此叫“默和牌”。

碰和牌

碰和牌與默和都是清代盛行的牌戲。碰和牌實際是從默和牌發展而來的。默和牌每副60張。碰和牌在默和牌的60張基礎上,翻培成120張或翻1倍半,成150張。但以120張一副為多。由於碰和牌在玩法上與麻將相似(麻將牌是從碰和牌發展而來的),在玩牌時有“碰”,有“和”,因此叫碰和牌。碰和牌的120張一副成為如今各地地方紙牌的原形。如今地方紙牌有些就是120張一副,有的是150張一副,牌內容與碰和牌一致,只不過名稱不叫“碰和牌”了。而有些時區在120張或150張碰和牌基礎上,另加了幾張牌。
因此從馬吊牌的演變發展過程來看,大致是這樣的流程:馬吊牌→斗虎→扯張→默和牌→碰和牌(現代地方紙牌)→麻將牌。

區分

馬吊牌與收集到的早期地方紙牌的區分在哪裡,這裡提出幾點,以供參考。

看“門”數

馬吊牌花色共分四門,即“十字門”,“萬字門”,“索子門”,“文錢門”。而地方紙牌的花色只有三門:“萬字門”,“索子門”,“文錢門”,獨缺“十字門”。如果你收集到的紙牌,不管它有多舊,多破,如果沒有“十字門”,即沒有“二十萬”,“三十萬”等牌,就不是馬吊牌。

看張數

馬吊牌40張一副,每種花色僅一張,如果你收集到的紙牌超過40張,又或者收集到紙牌不全,雖然沒有超過40張,但同一花色有二張或二張以上,就不是馬吊牌。

看形狀

雖然我們並沒有見過真正的馬吊牌實物,但潘子恆《葉子譜/續葉子譜》書中繪有馬吊牌的形狀。某些介紹馬吊牌的書中也印有三張馬吊牌圖形。《葉子譜/續葉子譜》所畫的馬吊牌並非是馬吊牌原來大小,某些書上的三張馬吊牌也是縮小圖案。我們不知道馬吊牌實物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可以看出《葉子譜/續葉子譜》繪的馬吊牌形狀某些書中三張馬吊牌形狀的長與寬比例比如今的地方紙牌要短一些,寬一些,倒有些象韓國日本的“花圖”牌(也稱葉子牌)差不多。我們所看到的各種新老地方紙牌其形狀為狹長形,相對地方紙牌的形狀來說,馬吊牌應該稱為“寬短形”或叫“長方形”。如果你手頭上的老紙牌不全,僅有幾張,而且花式沒有兩張重複的,也沒有“十字門”,那么看看這幾張老紙牌是狹長形的,還是寬短形的。如果是狹長形的,則不是馬吊牌,如果是寬短形的,則可懷疑是否是馬吊牌?

區別

吊牌與撲克牌

馬吊牌是中國成形的第一副紙牌。許多人在論及唐代葉子戲是中國的最早紙牌時,所敘述的葉子戲內容實際上都是馬吊牌。而把西方的撲克牌起源於中國紙牌,實際上也是說撲克是由馬吊牌演變的。
最早把撲克與馬吊扯上關係的是民國時期的杜亞泉先生。杜亞泉在其1933年4月出版的《博史》一書中說:“予疑西洋紙牌與吾國古代之馬吊牌,有相當之關係,因其類似之處甚多。如馬吊牌為文錢、索子、萬貫、萬萬貫四門,各門自一至九張,西洋紙牌花式亦為四門,各門自一至十,凡十張,所差甚微,一也。馬吊牌以一與九為大張,西洋牌亦以一與九為大張,二也。馬吊牌以百老,紅千、萬勝為最尊,西洋紙牌亦有K、Q、J三大張,均相類似,三也。馬吊牌中大張多繪人形,西洋紙牌亦然,四也。予以此告西友某君,某君則以為社會上日用淺近事物,東西洋社會中似者甚多,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創作或相偶合,不必盡出於模仿。予以某君之言為然,然以謂創作之事物,偶合點必不至如此之多,因查閱西洋詞書,知西洋紙牌,實起源於亞州,於十字軍戰爭時流入,且與印刷之流傳大有關係,於是予之疑點由是證實矣。”
杜亞泉先生的論點有二,一是撲克牌與馬吊牌相似處甚多。二是他通過查西方詞典,知道撲克起源於亞洲,是通過十字軍戰爭時流入西洋的。
在這裡,我不想比較撲克與馬吊牌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因為撲克與馬吊的不同之處也很多。在這裡我主要是談歷史事實。
杜亞泉先生認為馬吊牌是在西方十字軍東侵時與印刷術一起傳到西方的,言下之言,就是西方國家的撲克牌是根據馬吊牌演變的,我否定這一個說法。
根據馬吊牌的出現時間是在明代中晚期。顧炎武說是“天啟中”,也就是1620—1627年。吳偉業說是“萬曆末”也就是1572-1620。張潮說馬吊是王世貞創始的,查王世貞生卒年份是1526-1590年,王世貞不可能一出生就發明馬吊牌,起碼也在1550年以後,即使馬吊牌出現的時間再上推一些時間,也在公元1500年之後,也就是說是明代中期。
但是我們所知道的,撲克牌在西方出現的記錄時間要比馬吊牌早得多。如德國記載為1377年,西班牙記載為1377年,盧森堡記載為1379年,義大利記載為1379年,法國記載為1397年,如果僅以中西方記載為準,撲克的出現要比馬吊牌早150-200年,哪裡有早出現的撲克牌來源於晚出現的馬吊牌。這是顛倒歷史了。
2、關於西方十字軍東侵的時間,歷史上共有八次,第一次在1096-1099年,第二次在1147-1150年,第三次在1189-1192年,第四次在1202-1204年,第五次在1217-1221年,第六次在1228-229年,第七次在1248-1250年,第八次在1269-1270年。就以最後一次東侵來說,1290年中國還沒有出現馬吊牌呢。
3、關於印刷術外傳的時間來看。不光是杜亞泉先生執此論點,有許多人寫書寫文章都說,西方撲克牌是受中國印刷術和紙牌流傳的影響而產生的。關於西方的印刷術是受中國印刷術傳入影響的,這一點毫無懷疑。關鍵是中國印刷術時何是傳入西方的?是否與紙牌有關係?中國印刷術傳入西方的確切時間史無記載。但是西方的最早印刷品出現時間是可以考察的。根據記載,歐州最早的印刷品是十四世紀末在德國紐綸堡出版的宗教版畫。但這幅宗教版畫現無存。現在最早的且有年代可考的歐洲最早木刻版宗教畫是現藏英國曼徹斯特市賴蘭茲圖書館的“聖克里斯托夫及耶穌像。此畫印刷於1423年。就以此條史實為證,歐州最早印刷品是十四世紀末,但撲克牌在西方最早記載是1377年。還有一點史實,就是現存的最早撲克都是手繪的。並非是印刷的。這一點就能說明撲克牌在中國的印刷術傳入歐洲時已經存在。
杜亞泉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的教育家,早年專攻理科,編過不少理化書和博物教科書,如《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

吊牌和麻將

麻將據說是中國人的國技。相比較而言,圍棋適合於高人逸士,太清冷了一些;象棋容易讓人和光膀子搖蒲扇高聲吆喝的大老爺們兒聯繫在一起,難免粗魯;麻將則沒有了性別年齡的限制,男女老少鹹宜,充分體現著世俗生活的庸常瑣碎和熱鬧,滿是人間煙火氣。
麻將始於清代,是從“馬吊牌”演變而來。“馬吊牌”亦稱“葉子戲”,由四十張紙牌組合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十字、萬字兩門的紙牌上畫的是《水滸》梁山群雄的肖像,索字、文錢兩門則畫錢索圖形。玩時需四人,每人八張紙牌。剩餘的牌放置中間,出牌時以大打小。通常認為“馬吊牌”產生於明代中葉,明代的文人不但熱中此道,許多人還著述加以研究。如潘之恆的《葉子譜》,馮夢龍的《馬吊牌經》。事實上,“葉子戲”在唐代的博戲場所已然盛行,至於北宋出現的宣和牌、碰和牌則隱約顯出麻將的雛形。杜亞泉《博史》云:“天啟馬吊牌,雖在清乾隆時尚行,但在明末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之影響,加之東南西北四將,即成為麻將牌。”
至於“馬吊牌”之名,潘之恆謂之“馬掉”,“謂馬四足失一,則不可行”。因為“馬吊牌”也是四人同玩,三缺一即無法進行,故名。
馬吊牌馬吊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