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唯物辯證主義經濟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
  • 意義:唯物辯證主義經濟學
  • 基本觀點:勞動創造財富
  • 理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規律
基本概念,核心觀點,補充解析,參考文獻,

百科名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派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唯物辯證主義經濟學。作為這個世界觀、方法論指導下的經濟學。基本觀點為勞動創造財富,所有權決定分配。最基本的理論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矛盾規律。

基本概念

核心觀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派的核心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從個人占有生產資料,到企業壟斷,再到大集團壟斷,甚至國家壟斷,即帝國主義),共產主義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結果。

補充解析

一、其是對於財富(價值)創造的整體再生產認識。也就是說政治經濟學不是針對經濟與政治來定義的。並不是因為其在馬克思主義體系內就說他有其他的性質。
二、共產主義並非是產品的無限。其是首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必然聯繫。消費決定於產品生產!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這是基本的邏輯。而不是相反!
因此早期兩位導師錯在將機器大工業作為無限發展的經濟主體而作為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
三、最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實踐的經濟學。因此其並不是教條!個人可以是教條化這個經濟學體系。但這個理論本身從來不是天生是教條。馬克思主義從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中發展而來!這是他的根本。
因此其未來發展也要從歷史的客觀中發現。
四、對終極產品的消費,是也一個勞動力再生產的過程。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另一個基本規定!這個思想是對於整體社會經濟再生產與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認識。因為勞動力的再生產並非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勞動力的進步!
五、稀缺是對於生產力的稀缺。在封建生產力沒有產生前,人類就沒有對於封建生產力的消費稀缺!因此鐵制的生產工具與畜力的結合在奴隸社會就不是真的稀缺。就如電對於封建經濟並非真實稀缺一樣。
稀缺也是對於具體生產過程的要素組合的稀缺。這個稀缺是生產力體系內要素間規律性的聯繫。
稀缺可以是消費的稀缺。其是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的稀缺!主體存在發展需要客觀要素的投入。這是財富的最根本的本質。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稀缺就是經濟中的必然關係。其不是無規律的無限概念。其是在時間上運動的階段性存在,規律的永恆。因此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你對於財富消費是有限的。
選擇一定的消費與一定時間結合。關鍵在於稀缺是規律的存在。不是空洞的概念,不是理性的絕對!就如人的自然,社會主體一樣。
六、生產過程的多要素的結合併不等於各要素的作用是一樣的。要素作用的內在規律是本質存在,也是真的價值產生規律!因此勞動力的勞動過程與其他要素間的關係才是價值論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在於勞動是一切工具要素的源泉,生產意識源泉。自然要素對於生產者的平等。經濟存在發展的基本推動要素!

參考文獻

經濟是對圍繞產品價值轉化的一切活動。經濟的核心活動是價值的流動。具體來說便是價值在產品中內在的轉化。其外在的便有貨幣等形式.生產力是人類對自我及物質世界的改造及認識能力。生產力內在化產品為價值。勞動是生產力內在化產品的過程。人的勞動能力從根本上說是價值的最基本存在,基本外在形態,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在我們的視野中一般有物質的商品及技術等其他文化的產品.生產力內在於一切產品中,一切產品的價值在此.
產品是有一定使用價值的人類勞動產品.其針對人類基本的自由需要.自由是人類在生產力可能的範圍內在社會成員間及對物質世界的自我實現.人類在實現自己的欲望時受制於特定的歷史,環境及自我的存在.基本的來說人的需要是獲得自我支配的權力及對外在作用的一定目的.欲望具有特定的歷史特點.相對應於一定的生產力可能包括價值量及形態.
人類應是創新勞動的產物。有了第一個創新人類才從原始狀態過度到現代意義上的人。創新是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發現與超越性改造。簡單勞動(我沒找到更好的詞):在既定生產條件基礎上包闊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及勞動力(作為一個完整的勞動力包闊有:勞動知識,體力,積極性)不改變生產方式下從事重複的勞動。
創新勞動與簡單勞動的邏輯----可能與實現
世界上沒有奇蹟只有可能。生產力與既定資源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的總價值可能。
我們來做假定推理:
一,人類初始時期的第一次創新的知識與人類自然的生產要素——勞動力本身夠成價值的第一次累積。在初始時期一切人以外的自然物品都是非勞動品也不在人類的認識,實踐範圍內也就不存在價值。
二,在此基礎上人類將一部分勞動力轉移到了產品中去形成既定的歷史生產資料。由於勞動的積累與冒險,實驗的活動人類得以再創新。對生產結構甚至社會架構也提出了改造要求。在新的生產知識與既定的生產條件相結合再以最優的制度條件配置這些資源我們便得到了新的價值可能(指價值的形態,價值的先進及量)。在此價值累積過程一直不斷.
三,在創新同一使用價值開始新的生產可能發揮作用,假設生產產品A投入的勞動力是n1產出是M1,創新生產知識的投入結合既有的勞動力與生產資料便行成新的可能假定其為M2。M2-M1為創新價值。基於前單位價值。當創新一新使用價值時便形成生產要素及勞動力的溢出。但是不同的使用價值的本質上也代表了不同層次的生產力水平,其價值本質應該是論序其先進性來確定的.生產力的量化只能以其基本的勞動力來計算。同一使用價值的社會基本勞動時間依然是我們最好的工具。商品經濟下的價值概念是狹隘的.
四,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的矛盾關係構成了所有價值增長(經濟成長)的基本矛盾。創新可能:創新勞動下新生產方式與勞動力及既定歷史生產資料相結合便行成了價值的新可能。簡單累積:其指在創新可能具其條件時生產便形成了其內在的重複單一的價值創造。其是價值的簡單累積。
五,關於文化的價值要辨證的分析。首先社會的存在其文化外在的作用於生產力其不具價值轉換的過程。其次是配置資然,最佳化結構的作用直接產生價值。其價值首先是經濟價值的外化的結果退出經濟過程的價值流轉累積並在一定條件下內在的變異。而對於自然的的認識及改造的文化可以引入生產過程的文化其是價值的內在流轉。文化的價值有具體的經濟定義.在非商品經濟其是作為"免費"的自然作用或是由社會整體付費.
勞動能力是個人與社會的基本價值存在!其在漫長的歷史中以價值的形式創造了人類的文明之基。並形成了我們的生產力成長。造就了現代文明。基於此每一人的勞動力是他自己的基本物權!
在以上我們簡單的談了一下價值的生產力本質。接下來我想談談制度。在一般說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主要談的是制度的演變規律。其基本思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隨生產力發展而發展。
制度的本質作用便是資源配置。制度是規定,確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資源權的關係的強制關係。在經濟中資源的配置是本質決定價值的擁有,去向。也就決定了經濟體制與價值可能的實現。再更進一步是決定了社會與個人的基本存在與可能。
在歷史中我們看見階級與利益集團的矛盾根本是對價值的占有。政治,文化及經濟本身的內在矛盾集中在價值的分配。經濟學在制度上的任務是什麼?就我理解一:解釋制度的演變。二:什麼是演變的合理性。三:現實的的可能及我們選擇的合理性。四:理想形態的本質特點與我們的現在的存在。
首先,為什麼原始社會是一個原始的共產狀態?其制度內在與生產力吻合是什麼內容?價值有限與無分工的生產。只能讓社會成員享有基本生存的生產力與集體合作生產的形式雙向決定了共產的可能性及要求。也如此社會的緊張關係也被掩蓋在平等價值權下。接著是奴隸制下開始將原始的分工繼承從社會的到生產的。分工是什麼原因?生產力導致新的生產可能要求生產方式的改變。在此我們一部分人被分離出來變成社會的上層人士得到了更多的資源,基本上是價值。因此其也解放了許多人讓一部分人得到了此生產力下可能的發展,個人的可能。而另一部分人則被新的生產方式所囚禁,成為奴隸。社會的緊張關係被完全暴露,因此也就要求強制力量介入。我們知道其是生產力的要求。其是在此歷史條件下最好的社會選擇----價值選擇。其也鬥爭過程便成了最早的階級形成過程。接著便到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繼續發展,解放繼續擴大,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其自由(歷史的自由)所須要的價值基礎。在接下來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分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展開。社會自由更多的被價值生產及分配發展。所有人的相對自由都得到發展。但大部分人依然是被繁重的簡單勞動所囚禁而不能擺脫動物的原始性實現最大的創新解放。社會已然緊張。在現實的牢籠中我們希望找到解放所有人方式。
價值的分配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公權,再者是私權。公權下的公有制(包括各種共有產權,不包括私權集合)要求公平。私權(不包括公權授予部分產權)下要求效率這是在現在生產力水平下的一般情形。這是因為個人在生產力下沒有得到全面解放的原因,可以說個人被解放是公產的前提。利益聯繫是積極性的根本動因。前人以有定論。而公平之因由是共同利益下的妥協。兩者的鬥爭是既得利益與可能利益的搏棄。是在在整個個人與社會的空間中的選擇。選擇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樣的混合體是合適的?平衡的基點是什麼?
第一點:社會的歷史進步。
社會進步由基本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價值溢出效應產生的整合性進步。社會整體的進步才是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快速的根本。我國在現在最大的經濟問題便是結構問題:產業,地區,到社會階層的不合理當然還有政治與經濟的各方面。其是我國在發展中出現曲折及不平衡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根本的根本便是人的發展的不平衡——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在所有生產力下自由的可能。而這是不可能短時內得到解決的。那什麼是歷史的平衡?奴隸社會建立在奴隸制上的平衡,封建社會建立在封建上的平衡,資本主義是資本核心平衡。那社會主義是什麼平衡?是發展的平衡。發展的平衡是指社會各階層存在平衡發展基礎上的平衡。既保證絕大多數人發展權平等得到尊重。結合生產力結構競爭的完成價值分配。社會主義就是在對生產力的平衡:一:社會成員在基本的生產力(產品)下得到滿足。我們知道在一個歷史階段我們的生產力能基本上滿足我們社會成員一定產品需求。這決定於產品單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量。產品的單位時間是多少對應於社會成員可能消費的時間差。也決定普及的可能時間差。二:社會成員的發展也是社會總價值可能的基本要素。勞動力是基本的生產力形式。其在經濟運行中能否得到全面的發展是決定創新與簡單勞動累積的基本前提。三:社會結構是社會專業分配。我們知道一般社會是以其利益結構相關而組成的並內在的微觀以其作為結構變化的基本存在。因此其制度上是利益分配為準則的而不是才能。在歷史的發展中我們的利益分配是從家族血緣到民主競爭的變遷----包括經濟到政治。內在的價值,權利交接的特權越少我們的社會進步越快。我們在現在最大的敵人是我們的官僚體系僵化的制度。
二:私有物權的利益相關性與積極性的產生。在整個西方經濟學中私有是作為基本動力來理解的。實際上其也是合乎哲學的觀點的其聯繫的本質決定了其矛盾運動的規律。私有物權不等於私有化他應該是包括個人所要自由空間的物質基礎。有生存,發展,享受及實現自我的。我稱之為自由要素。積極性與自由實現度成正比。只有自由才能創造積極性。低的自由低的積極性,高度自由表示高度積極性。
三:公有物權與公平價值占有及和諧性。社會在取得發展的情形下便帶來了解放更多的人的可能性。公平是公有的核心理念。強者要求私有的競爭,要求效率優先,弱者相反希望分享社會價值與自己的貢獻相配。其實歷史上強者總是得到的比貢獻的要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制度是滯後的而且優勢的地位帶來自利的強化。強者通吃。根本上我們強調公平在於與自身價值匹配的價值分配。公有及私有的簡單存在都做不到。競爭或公權分配都不能達到目的。兩者的結合在現在的社會裡比較普遍實現就要求公權分開私享。
和諧性在於價值分配中保證發展性與其生產力進步相協調。生產力的進步是每一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的提高。在此其價值本質被尊重才是最重要的。在現實中我們的分配方式,結果常是被扭曲的,導致了我們經濟的根本的不穩定。穩定的根本點在於能讓勞動力的生產力價值被承認,尊重。
四:兩種權力的關係是矛盾的共同體。個人價值的充分實現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諧是個人價值實現穩定的保證。在兩者得到實現是價值可能才能順利實現,生產的模式才有現實空間
經濟的外延不可無限擴大。概念是我們邏輯的基本,基本是精確。
基本的勞動形式分為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其兩者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其存在本質的聯繫但也存在本質的區別。本質有相對性。其不同的外延有不同的本質定義。因此價值的具體定義也有區別。在歷史上我們一直追求價值的經濟基本定義。而忽視了其歷史性與外延的分別。兩者的價值本質有同一的一面,也有其區別一面。但決非現象。
價值在分開來講其不能僅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計量。馬克思在認識價值時針對的是簡單勞動,而且其複雜勞動概念也是簡單勞動的相加。因此我們的另找路徑。
關於創新的價值計量不再是簡單的價值轉移。因為其價值是具具體的本質定義的。就總的哲學定義來看我們不能將有用性簡單的量化,而要具體的分成什麼使用價值。在基本的簡單勞動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仍具解釋力。創新量化的壓力在於新經濟的巨大價值創造。具體來說是商品經濟下的價格。其與價值的關係是一個與簡單勞動相同的規律嗎?這我們不能就下定義。
價值在自然經濟社會直接的表現為工具與產品,而不是貨幣。到了商品經濟社會交換的普遍化產生貨幣普遍的代表價值。但我們考察簡單勞動與創新勞動的產品其價格產生的機制是不同的。在自然經濟下其創新產品是免費傳播的其社會成本也極高。傳播無效率及創新的重複性普遍存在。而在商品經濟社會其在產權的保護下,要求交換的傳播。根本上是我們的簡單勞動價值競爭被引入導致創新的價值市場化。量化價值的原因是我們的市場。市場在此的作用是將內在的價值外在的表現出來。創新的簡單形式上有一個勞動時間而實際上他並沒有社會必要勞動的本質存在。不同的創新,及不可重複性決定了其沒有同一的衡量量。我們只能序數的說其具有先進的排列而無大小的排列。創新是知識積累下的質的發展不於重複的積累量變。市場化的創新勞動價格是本質的決定於市場的可能利潤的。社會的簡單生產能力是實現創新價值的根本基礎。在創新開始傳播時資本是邊際遞上升的而在其後社會資然得到開發後便出現遞減的過程。其效率決定於社會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自我改變能力逾強實現逾速反之則反之。社會資源(資本)的效率的邊際是一個波形。這也行成熊彼得最大經濟周期。
(在西方經濟學中的交換價值說與主觀價值論是一脈相承的。其是對資本的歪曲理解。在就經濟的稀缺性定義下我們認為價值是唯一的。但事實是稀缺性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在當今的世界食品問題依然困繞許多國家與個人。但我們的生產早就具備供給的平衡能力。生產力的水平是在一定的自由實現上具有完全的能力。也就是說稀缺性也有相對的一面。)
簡單結論; 創新的價值沒有基本的價值單位。其實現是通過社會簡單生產力的實現。創新其在市場中的價格取決於市場的容量與社會簡單生產力的利潤。
制度在此是作為平衡的力量。公平與效率造就和諧的競爭。我們在所有的領域——經濟到社會與自然。公正問題是規律的本質。在歷史的演繹中資源的配置占中心位置。其作為社會活動的中心是我們研究的核心。穩定的連續性——有持續的資源配置的一般核心,在同一所有制下的連續。有法律與文化及即得利益等。邏輯的變化性——在同一體制下的內在分配變革的合理性,與制度,文化空間。整個經濟體系的質量本質上決定於兩者的平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