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零星地、片斷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但限於當時中國的社會條件,馬克思主義沒有也不可能傳播開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中國工人階級這時已經成長壯大起來,開始獨立地登上政治舞台。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1918年夏天起,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 人物:知識分子
  • 主要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正文,

正文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零星地、片斷地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學說,但限於當時中國的社會條件,馬克思主義沒有也不可能傳播開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中國工人階級這時已經成長壯大起來,開始獨立地登上政治舞台。這就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1918年夏天起,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文章,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開始。
為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作了思想和組織準備 在五四運動中,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有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並十分注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學習與宣傳。1919年5月,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刊登了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並連載了他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唯物史觀的內容及其相互關係。這是中國人著作中對馬克思主義所作的第一次比較完整的介紹。與此同時,《晨報》副刊在李大釗主持下開闢了《馬克思研究》專欄,刊登從日本刊物上翻譯過來的解釋唯物史觀的有關文章;其他一些進步刊物也相繼發表了不少介紹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的文章。在廣大青年和一些進步社團中,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出現了高潮,日益發展為一種明顯的趨勢和思想主流,產生了一大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革命運動的發展,引起了資產階級的恐慌。1917年7月,胡適挑起“問題與主義”的論戰,公開聲稱中國不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不需要根本改造。李大釗對此進行了批判,指出中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改革經濟制度,才能“根本解決問題”。這次論戰以及後來進行的“社會主義”的論戰和“無政府主義”的論戰,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擴大了它的影響。1920年 5月以後,各地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紛紛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建立共產主義小組,出版各種刊物和舉辦工人補習學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共產黨知識的宣傳,批判各種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敵對思想,在工人階級中積極開展教育、宣傳和組織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共產黨中央於1921年 9月在上海正式建立了黨的第一個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出版社準備以“馬克思全書”和“列寧全書”的形式系統地翻譯出版馬列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著作。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出版社計畫未能完全實現,只翻譯和重印了《共產黨宣言》、《僱傭勞動與資本》等少數幾本馬克思主義著作,但在《新青年》、《共產黨》和《嚮導》等刊物上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文章和小冊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全國範圍的傳播。
主要團體和刊物 五四運動前後全國出現了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和刊物。在北京,有李大釗倡導下成立的北京大學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共產黨北京支部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等等。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除利用《每周評論》、北京《晨報》副刊進行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的宣傳外,還組織討論和舉辦演講會,創辦《勞動音》和《工人周刊》等通俗刊物,向工人宣傳勞工神聖、工人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勞資的根本對立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指導工人進行鬥爭。在上海,陳獨秀領導的新青年社和他主辦的《新青年》雜誌、上海黨組織創辦的《共產黨》月刊和《勞動界》,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批判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孫中山領導和支持創辦的《建設》、《星期評論》周刊以及邵力子等人主辦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在介紹馬克思主義及其唯物史觀中也起了積極的作用。在湖南,毛澤東等人在五四運動前就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以後不久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夏天又創辦文化書社和俄羅斯研究會,在長沙和湖南各地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起了顯著的作用。五四運動後,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先進分子在天津創辦覺悟社,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出版《覺悟》月刊,並請李大釗到天津講授馬克思主義和唯物史觀。在武漢,有陳潭秋、惲代英等人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及其所領導下的互助社、利群書社等團體。他們組織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出版《武漢星期評論》等刊物,宣傳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講解馬克思的學說。在濟南,有共產主義小組領導下建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勵新學會、 齊魯書社, 出版了《勵新》半月刊等刊物,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廣州,五四運動前進步知識分子彭湃等人也辦了許多刊物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其中《中華新報》在五四運動後連續發表了楊匏安寫的《唯物論》、《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一稱科學社會主義》等十幾篇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文章。 廣州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 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創辦《群報》、《勞動者》周刊和《勞動與婦女》等公開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全國其他許多進步刊物如《少年》、《先驅》、《青年周刊》等也都發表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據統計從1918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在各種刊物上刊登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介紹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文章達 300餘篇。這一時期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全譯本和節譯本除 《共產黨宣言》外, 還有《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僱傭勞動與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和《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反杜林論》第三編的一部分)等;列寧的著作有《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國家與革命》、《偉大的創舉》等;同時還出版了K.考茨基的《階級鬥爭》、 《馬克思資本論解說》,Н .И.馬爾西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刻卡朴的《社會主義史》,Н.И.布哈林的《共產主義ABC》等介紹和解釋馬克思主義的著作。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五四運動前後在中國努力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毛澤東、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其中李大釗是最傑出的代表。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李大釗先後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馬克思的歷史哲學》、《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唯物史觀在現代史學上的價值》等大量宣傳唯物史觀的文章,並在北京大學經濟系、歷史系、法律系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分別開設了《唯物史觀》、 《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 《社會主義的將來》等課程,利用大學講壇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在這些文章和講稿中,對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物質財富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與階級鬥爭等基本原理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闡述,說明了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經濟是社會階級和社會生活變化的最後原因。 陳獨秀從 1920年夏秋開始積極宣傳科學社會主義。他在關於社會主義討論和同無政府主義論戰中,先後發表《談政治》、《國慶紀念的價值》、《社會主義批評》、《討論無政府主義》等文章,著重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也論述了唯物史觀的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1922年7月,他在《新青年》上發表《馬克思學說》一文,介紹了《資本論》、《序言》和《哲學的貧困》等著作中的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的一些觀點。李達從十月革命以後到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積極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翻譯和研究工作。他從日本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並寫了《馬克思還原》、《討論社會主義並質梁任公》、《現代社會學》等文章和專著,闡述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階級鬥爭、國家、社會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 毛澤東在五四運動前, 在他主辦的《湘江評論》上,發表《民眾的大聯合》,闡述了人民民眾是歷史的主人、人民民眾的發動和聯合是決定革命成敗的關鍵。五四運動後,他在與蔡和森的通訊中批判了B.A.W.羅素的改良主義,宣傳唯物史觀和階級鬥爭理論,提出了“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蔡和森1920年初到法國後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他在和毛澤東的通信中提出用唯物史觀作為建黨武器的想法。他指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出發點,是社會哲學的出發點。1924年他寫了唯物史觀的專著──《社會進化史》一書,論述了家庭、財產、國家的起源與進化,說明了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國家、道德等上層建築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更, 並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向共產主義發展。 瞿秋白在1920年底到俄國考察,接觸到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回國後寫了《社會哲學概論》、《現代社會學》、《社會科學概論》等著作,結合唯物辯證法闡述唯物史觀的原理。通過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毛澤東、瞿秋白等人的努力,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並批判了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唯心史觀,引起了中國哲學的深刻革命,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發展,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作了理論準備。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