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俗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一帶民眾世代相傳的騾馬養殖業特色風情。

石門騾馬業在土司時代,是舉足輕重的一業,不僅是陸路交通運輸的主要依託,而且是軍事的重要依託。石門添平土司給皇帝朝貢多是獻馬。添平土司養兵數萬,常備兵按朝廷規定是:千戶所養1100人,百戶隘養110人,實際上都翻了一番。他們把兩關十隘的轄區共分一千一百“族”,有同姓若干族的,有若干姓一族的,每族每年派壯丁兩名去所里服役訓練,一半為常兵,編成內五營,另一半為墾兵,編成外五營。常備兵主要任務是操練軍訓,農墾兵主要任務是耕種軍田,半年交換。一年滿朝後“轉業復員”。土民家家都備有武器戰馬,一旦戰事興起,可出兵數萬,乃至十數萬,每個關隘,都有數百人的武裝力量。原袁公渡鄉有個馬灣,那裡有史以來就沒有馬姓居住,那裡為什麼叫馬灣?就是因為那裡是文姓土司的牧馬場。文姓土司,是添平土司下轄的靖苗司,靖苗司的主要職守就是征苗,就是打仗。在改土歸流後,馬灣才輪為農田,所以馬灣與馬姓無關,而與餵馬相連。石門改土歸流以後,養馬業衰落,但養騾子一直沿襲到現在。現在石門交通不便的大山區仍用騾子馱運貨物。
石門養馬也有豐富的經驗,同治《石門縣治》就有記載:“食杜衡善走,食稻則足重,食鼠矢則腹脹,食雞矢則生骨眼。以僵蟲、鳥梅拭牙或掛鼠狼皮於槽則不食。以豬槽餵馬、石灰泥馬槽、馬汗著門。並令馬落駒,系猴於廄,避馬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