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社團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是指馬來西亞華人民間所組成的非政府組織,簡稱為華團,其聯合華文教育及華文報章被稱為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簡稱為華社)的三大支柱。估計截至2014年在馬來西亞約有9000個華人社團。華團在組織的結構和政治格局,並不直接參於政治活動;但作為華人社群的代表,華團往往會在重大的相關課題上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來西亞華人社團
  • 簡介:馬來西亞民間組成的非政府組織
  • 數量:約有9000個
  • 簡稱:華社
  • 三大支柱: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
成立因由,華社支柱,華團類別,華團建設,代表對話政府,支持華文教育,推廣文化事業,華團困局,社團發展特點,發展基本情況,呈現出新特點,華團列表,綜合性華團,工商業領域,教育業領域,宗鄉性組織,學緣性組織,文化類組織,政治性組織,

成立因由

清末民初時期,由於中國內部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部分當時在中國南方省份的人民遠赴南洋謀生,基於當時人們的封建社會思想,對於地方以及血緣的凝聚力,促使當時的人民結集成同鄉會館與宗親會館。而後到來的人民為了得到人脈與經濟上的方便,紛紛加入會館尋求協助與庇護,同時會館亦給予會員經濟、住宿和謀生技能上的援助,社團也因此得以迅速發展。
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及顧全會員們的具體需要,華團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會作出相對應的調整,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以及教育的普及化,又衍生出了工會商會校友會等組織。現今選擇加入社團的會員不再是以求謀生為目的,更多的是希望能在文化、鄉誼、商業之間得到進一步的聯繫。

華社支柱

18世紀起至20世紀初華人南來馬來西亞以來,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華人社群認為是傳承中華文化和凝聚華人民間力量的重要工具,三者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華社三大資產華社三大臂膀
馬來西亞執政當局長久以來一直堅持單一語文和文化的政策[1]。對於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延續,華人社會普遍上須靠本身的努力。華人社團、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被並稱為華社三大支柱已經是深入華人社會的共識並經常被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引用[2][3]。通過馬來西亞華人各界多年努力的推廣,馬來西亞華人三大支柱也漸漸為海外華人世界重視及報導。由於執政當局認識到三大支柱對華人社會的影響很大,執政黨長久以來試圖取得華文報章來宣揚所謂的國家政策。這可從兩起政黨收購華文報章事件來了解。
1990年代代表馬來民族利益的巫統馬華公會分別入主由香港出名作家金庸創辦的《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然而,這種試圖通過強大商業財力來控制華文報章以便主導華人社會的輿論與走向以及為政黨服務的作法,最終因為華人社會識破和排斥而失敗。《新明日報》與《馬來亞通報》也因此走進歷史 [4][5]。
然而,號稱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馬華公會對90年代《馬來亞通報》的失敗卻仍然不死心,再度於己於2001年動用2億3000萬零吉向豐隆集團收購當時銷量第二大的《中國報》及銷量第三大,創辦78年的《南洋商報》。馬華公會馬華收購華文報的訊息證實後,華人社團的反應非常激烈,除了500個華團公開表態反對之外,活躍的華文報評論人及專欄作者也集體停止供稿給《南洋商報》及《中國報》。[6]
自1969年五一三事件後,馬來西亞執政黨以國家利益的理由下壓制媒體自由。然而,隨著互連網的成長,馬來西亞執政當局在無法對付自由言論後就致力醜化互連網的信息。根據大馬的描述:”不是將冠以外國利益代理的罪名,便是打上破壞族群和諧的標籤。這背後其實是簡化問題、排外反殖的建國(nation-building)論述,以政府作為民族國家的保護者,以國際社會為外患,以國內異議者為內奸。這種論述乃是所有鉗制性媒體法律的自我辯護合理性依據”[[7]。
華人初到僑居地時,由於對地緣和血緣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自發性的組織同鄉會館和宗親會館以便彼此之間互相照應。經過時代的演變,華人在經濟教育上都有了顯著的成長,逐衍生出了工商會、校友會公益組織宗教團體等不同類型的組織。
早期的社團多半為秘密結社組織而成,這些社團代入寺廟和義山的管理形式為社員舉辦祭祀活動,同時藉著“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觀念,在不驚動政府的情況下,執行制裁和調解糾紛的工作。社團中的領導人物通過複雜的關係網路支配社員,社員必須通過領導人物接觸外部訊息,也間接地切斷社員的自主能力,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團開始尋求法律的途徑註冊成立合法的組織,早期的秘密結社則受到司法機構的掃蕩轉移到地下活動。
在馬來西亞較具規模的華人社團有:華總、商聯會和董教總等。

華團類別

華團的數目雖然有近9000個,但基本上可以歸納為6個主要的系統: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簡稱:華總) - 華總是一個綜合性的組織,處於核心的領導地位,主要的成員包括來自馬來西亞13州的中華大會堂或華團聯合會;
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簡稱:商聯會) - 商聯會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在工商業領域,主要的成員包括各地區的中華工商總會;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簡稱:教總) - 董總和教總合稱為董教總 ,主要的活動範圍則是在教育領域,成員包括各地區的華校董事聯合會及華校教師公會;
宗鄉組織聯合會 - 包括各地區的地緣性組織聯合會及血緣性組織聯合會;
學緣性組織聯合會 - 包括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馬來亞南洋大學校友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及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等;
全國性文化、青年、宗教等組織 - 包括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簡稱:佛青)、馬來西亞青年運動(簡稱:青運)、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簡稱青團運)、華人同鄉會館聯合會青年團(簡稱:鄉聯青)、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簡稱:佛總)、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簡稱:道總)等。

華團建設

代表對話政府

華團除了為本身的會員提供協助之外,對於關係華族利益的教育與經濟課題上,華團也會適時的對外發表聯合申明並與政府相關進行交流,以為華族爭取最大的利益。

支持華文教育

華人由中國南下的初期,就已經意識到教育是傳承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部份,儘管受到現有教育法令的限制,仍然全力支持全馬各地近1200所華文國小、60所獨立中學以及包括拉曼大學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在內的4所大專學院。在現有的教育法令下,華文學校並無法獲得政府單位的全面資助,華校唯有通過華團設立籌募基金會募取基金;同時對於那些來自赤貧階級的學子,地方上的社團也設有貸學金來幫助他們繼續深造。

推廣文化事業

在推廣中華文化方面,由華總主催併由各州中華大會堂輪流主辦的全國華人文化節自1984年起舉辦至2014年已邁入了第24屆,在向其他民族推廣中華文化的貢獻上是有目共睹的。於1985年成立的華社資料研究中心(隨後在1996年改名為華社研究中心)除了設立資料館保存華社的重要資料外,也會不定時的出版研究讀物和舉辦座談會;地方上的社團也為會員們開辦書法繪畫舞蹈等文藝班。

華團困局

1、缺乏互動與合作以及內部紛爭不斷。
由於華團數量太多,缺乏一個能夠代表全體華團的總機構,以致於華團凝聚力不足;由於內部章程條文的不周全,而引起糾紛而對簿公堂 ;在上位領導者由於各自理念的不同,而最終導致社團分裂;華團領袖為了私己的利益與政黨勾結等都是華團面對的問題。
2、少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
3、協商機制的成效受質疑 。
4、領導層老化以及對年輕一輩缺乏吸引力。

社團發展特點

發展基本情況

(一)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組織眾多,管理完善,實力雄厚
根據馬來西亞政府社團註冊局2001年6月的統計,馬來西亞林林總總的華人社團約有7276多個,占全國註冊社團32269個總數的大約五分之一。華族是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三大民族中註冊社團組織最多的一族;馬來西亞也是全球擁有華人社團最多的國家,這反映了當前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經濟、政治、文化、聯誼等方面的全面活躍。
馬來西亞社團註冊局把社團組織分為宗教團體、社會福利團體、聯誼和休閒團體、婦女團體、文化團體、互助團體、商業團體、體育團體、青年團體、教育團體、政黨、職業團體和一般性團體共13類。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多為地緣性、血緣性和業緣性以及學術、娛樂、宗教、慈善等性質的社團,以地緣性和血緣性的社團最多,歷史也最為悠久。一些地緣性的社團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其創建時間跟華裔先驅者初期抵達馬來西亞的時間相似。例如東馬沙巴州和沙撈越州,華人分別約為40萬人和60萬人,主要來自中國的廣東、福建和海南,以客家人和福建人為主,兼有潮州人和廣府人;華人社團分別約為1000個和1600個;單在沙撈越,超過100年歷史的華人社團就有古晉廣惠肇公會、古晉潮州公會、福建公會、瓊州公會和嘉應五屬同鄉會等。
馬來西亞政府對社團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和規範的。首先,馬來西亞人享有結社的自由,但合法的社團必須是成員在7人之上,並在國家社團註冊局登記並獲準註冊。其次,社團每年都必須向社團註冊官司遞交常年的會務報告,且規定該報告必須在常年會員大會開會後的60天之內遞交。再次,要求社團自我完善機構,一般要求設會員大會為社團的最高權力機構,設理事會為最高執行機構,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產生,負責開展各種日常事務;常務理事會一般由會長、署事會長、副會長、正副秘書務、教育、青年、婦女、福利、康樂等部長。第四,要求社團每1~2年就要舉行換屆選舉,會長可連選連任,但最長不得超過兩屆;同時要求民主選舉、會務公開。可以說,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經過歷史上多年的組織經營、曲折發展和政府比較嚴格的管理指引,大多機構健全,管理完善,作風民主,實力比較雄厚,幾乎全部都擁有自己的會所。如東馬沙撈越成立於1933年的客屬公會,會員有數千人,有包括地產、商鋪、墓地等不動產,公會內部設有專項教育基金、獎學金、助學金和慈善基金,公會自己的會所相當大,會員活動、聯誼非常方便。
(二)華人社團的發展與華人在馬來西亞的發展史休戚相關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在馬來西亞的殖民地政府為了開發建設、平衡種族等原因,大量吸引中國沿海各地的華人移民馬來西亞,鼓勵各民族和平共處;華人移民至馬來西亞基本上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華人社團的產生和發展,與馬來西亞華人的發展史和馬來西亞本身的發展史是水乳交融、休戚相關的。一般說,大部分華人社團的宗旨是“敦睦鄉誼、促進團結、共濟互助、同謀福利”。(華人公會和會館的傳統功能是“守望相助、扶貧濟困、慈善公益,為初到的新華僑提供生活和就業幫助,調解華人社團內部紛爭,維護社團自身利益”)。筆者認為,華人社團大致可分為6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1.初期~1890年,草創期。華人先驅者因為需要聯結感情、相互溝通、相互幫助、管理義山和宗廟、維護權益等原因而成立各種各樣的社團,尤其是地緣性和血緣性社團,對華人社區進行相關的指導和幫助,社團基本上處於比較原始的自由生存發展狀態。
2.1890~1941年,初步發展期。1890年,英國殖民地政府頒布了《社團註冊法令》,華人社團紛紛藉此機會進行正式註冊,在合法的狀態下更加彭勃發展,這一階段各種商業社團的發展最為迅速。
3.1941~1945年,日本占領時期。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幾乎都被迫停止公開活動,但有些社團的地下抗日活動卻從未停止,這一階段也促進了華人與馬來西亞諸民族建設獨立的馬來西亞的政治自覺。
4.1946~1969年,恢復、發展和衝突期。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接管馬來西亞,但英帝國已經日落西山無力東顧了,馬來西亞的民族主義情緒日益高漲,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政府成立,1963年馬來西亞獨立,中馬兩國關於華僑雙重國籍的問題逐漸得到解決,絕大部分的華僑都取得馬來西亞國籍,華人本土化的意識逐漸增強。各種華人社團在這階段也紛紛如雨後春筍重新恢復組織、活動和發展,也成立了不少新的政治社團。華僑社團轉化為華人社團後其更加注重服務和促進本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其中提倡馬來西亞國家主義和馬來西亞華人民族主義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也於1949年成立,華人社團在爭取平等公民權、促進商業發展、提高華人社會的教育和文化水平、參加國家政治、進入國家決策層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華人和華人社團參政意識和能力都得到提高。但馬來亞聯合邦政府成立後大力推行“馬來人優先”的馬來族享受特權、歧視華人政策,通過官僚資本強行發展馬來民族資本,甚至引進外資排斥華資,強行打壓華族經濟,華人社會與其他民族,主要是與馬來族的矛盾也不斷激化,到1969年的大選鬥爭白熱化期間,終於釀成悲劇式的“5·13”種族衝突事件。
5.成熟期,1969~1991年。“5·13”事件後,華人社團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他們自己是生活在以馬來人為主體的社會,華人不管願意與否,都已經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而且是非主體的部分;因此,華人社團雖然首要是要維護自身的權益,但也應該面對現實,應該低調一些,融通行事,盡力處理好與馬來人等其他族群的和諧共處關係。正如沙撈越晉漢省華人社團總會會長周啟明先生說的:“我們已經在這裡落地生根,與馬來人生活在一起,因為這裡是以馬來人占主導的社會,我們與馬來人就好像坐在同一艘船上,船長是馬來人,我們也知道華人在這艘船上不可以當船長,但我們華人應該與他們友好相處,同舟共濟。華人社團的活動範圍應該擴大,與其他族群社團搞好聯繫,大家都是馬來西亞國民,不應該分彼此。”①另一方面,在這一階段,馬來西亞華人與中國的聯繫雖然經歷了從1974年中馬建交28急劇減弱,到建交後的逐漸恢復,到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頻繁、密切,但他們二戰期間那種濃烈的中國情懷、國家認同、政治認同逐漸減少、淡薄、分歧和轉化,華人與中國的關係逐漸趨向更加理性、平等、互利;馬來西亞華人的心態也從落葉歸根更加轉向落地生根,其政治身份和思想意識都真正完成了本土化的質變;華僑社會也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華人社會並走向成熟;華人社團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服務宗旨也真正走向民主化、經濟化、本土化,進入了獨立穩定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實行有利於馬來人的新經濟政策後,華人社團及其領導層成員在經濟抗爭為主的各種維權抗爭活動中成為華人社會的中堅力量,各類華人社團紛紛整合力量成立全國性機構,成立市級、州級到全國性的縱向組織系統。但另一方面,到80年代後,隨著馬來西亞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華人社團在社會事務方面的作用出現邊緣化的跡象,華裔新生代的鄉土和宗親觀念也是日漸淡薄,長期以來作為華人社會中堅力量的華人社團各自為政、過於分散的局面一直沒有突破,華人社團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
6.現代化期,1991年~。20世紀90年代開始,馬來人的政治派別衝突此起彼伏,馬來西亞主要政治派別的分歧和衝突也已經從原來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族群矛盾演化為馬來人自己不同政治派別(主要是巫統與回教黨)之間的矛盾,華人族群手中的選票成為引人注目的第三種力量,對馬來西亞政局結構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大。另外,以馬來西亞全面現代化為目標和主要內容的國家發展政策不僅促進了馬來西亞經濟和社會結構的現代化,也促進了華人經濟和華人社會、華人社團的現代化,華人經濟藉助經濟區域化、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逐漸崛起的背景得到更大的發展。在集團化和跨國化的過程中實力更加雄厚,華人更加認識到自身的團結和聯合對於提升華人的整體社會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為克服華人社團各自為政的“散沙心態”,重新整合華人華社的力量,擴大華人華社的影響力,以1991年12月馬來西亞全國13州的中華大會堂申請註冊成立“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簡稱“華總”,前身為“堂聯”)為標誌,以建立從地方到中央的“華人社團聯合會”為主要模式,馬來西亞各類性質相對一致的華人社團紛紛走向了新的組織聯合或合作,呈現出新的特點。

呈現出新特點

(一)華人社團數量仍在不斷增長
雖然不少正式註冊的華人社團因種種原因仍然處於冬眠狀態,“全國較活躍的華團大概不超過2000個”①,但馬來西亞社團註冊局的資料顯示,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數量仍然處於不斷增長之中:1969年為3268個,1975年3582個,1993年5762個,2001年7276個,2005年初約為7900個②。
(二)具有馬來西亞全國代表性的華人社團逐漸集中隨著馬來西亞華人社團間聯合合作的趨勢不斷增強,華人社團逐漸集中為6大類聯合會:
(1)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簡稱“華總”,其成員包括馬來西亞13個州的中華大會堂或者華人社團聯合會;
(2)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簡稱“商聯會”,其屬會包括馬來西亞各地的中華工商總會;
(3)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總會,簡稱“董總”,和馬來西亞華校教師聯合會總會,簡稱“教總”,兩會聯合起來簡稱“董教總”,成員包括馬來西亞各地華校董事會聯合會和華校教師公會;
(4)地緣性社團和血緣性社團組織聯合會,包括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馬來西亞黃氏聯合總會、馬來西亞陳氏宗親總會等數10個地緣性社團聯合會和血緣性社團聯合會
(5)學緣性組織聯合會,包括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馬來西亞南洋大學校友會、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和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總會;
(6)全國性文化、青年、宗教等方面的華人社團組織,包括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馬來西亞青年運動總會、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馬來西亞道教總會等。在馬來西亞華人社團逐漸集中的過程中,雖然目仍然缺乏一個被公認為代表全部華人社團的總機構③,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①②劉崇漢先生語,見石滄金著:《〈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序》,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③是否需要、是否能夠出現這樣一個社團則見仁見智。29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商聯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合稱“董教總”)這3個組織已經逐漸具備了全國代表性。尤其是華總,“在華團領導機構中,華總是一個綜合性華團組織,活動內容涵蓋社經文教等各領域,其州級會員團體(中華大會堂或華團聯合會)的成員已包括州內的中華總商會、華校董事會聯合會、華校教師公會、宗鄉組織等等”,逐漸發揮核心領導作用①;商聯會和董教總的主要會務領域分別為工商業和華文教育,在華人社會的工商業、華文教育、文化社會等方面影響重大。因此,筆者認為,華總、商聯會和董教總在某些方面作為馬來西亞全國華人社會、華人社團代言人的角色已經顯現並取得了承認,這反過來將促進華人社團的新的融合。
(三)華人社團以推動經濟聯繫為首要功能走向國際
華僑華人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大都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滿足他們從自己公司或者工作機構所沒法滿足的鄉誼聯繫、文化認同、商業利益等需要,許多人尤其希望通過活動聯誼結識朋友、建立深一層次的商業關係。華人社團也越來越重視以促進會員經濟發展為要務的功能,注重協助社團成員擴大商業聯繫,廣泛整理並傳播經濟信息和資料,加強工商聯誼,以經濟研討會、業務考察等多種形式促進經濟聯繫、交流和合作,擴大會員視野,創造新的商機。全球經濟一體化使得世界的經濟競爭更加劇烈,也迫使華人社團為滿足其經濟功能而更加走向國際化,自覺不自覺地去開展對地區、對國際各處商業社團和經濟機構的聯繫交流活動,為會員更好地去面臨挑戰、把握機會創造條件。在這方面,馬來西亞中華工商聯合會作為“唯一在國內最早擁有完整區域代表性的總商會”②,就在強調其國內作用的同時,也強調社團的國際化。商聯會在章程中列明8個宗旨:(1)促進馬來西亞各地華人工商會、商團與/或工業團體及/或商業公司的聯絡與合作,共同維護及爭取屬會會員在商業、工業、原產業及其他經濟活動方面的權益和發展;(2)研討及擬定馬來西亞華人工商界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見解和建議,藉以促進與政府或其他機構或團體間的了解與合作,共同致力於發展國民經濟和加強全民團結;(3)匯集、整理及傳播有關工商及其他經濟活動的資料;(4)聯絡其他商會或經濟團體,主辦或參加經濟會議、工商考察團、工商展覽會及其他有關促進經濟合作的活動;(5)提倡社會福利事業及主辦或協辦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人力訓練計畫或研討會;(6)在有關各方同意下協助本會會員調解糾紛;(7)接收及/或接受捐贈、撥款、津貼、在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以及任何其他有價值之合法檔案並以其作為投資及/或以其他方式處理之;(8)以及推行其他符合本會宗旨的活動。另外,商聯會稱,“本會與政府部門及其他機構保持密切聯繫,磋商影響各經濟領域的廣泛課題。本會作為一個結合不同商業利益的組織(其成員來自批發及零售行業、對外貿易、工業、服務業、原產業及農業等領域),因此致力於求同存異,為工商界謀求共同之利益。在處理關係全國性之重大經濟課題方面,本會與馬來西亞全國工商總會保持密切合作……本會亦尋求與國外商會及其他經濟組織合作及保持聯絡,並通過馬來西亞全國工商總會積極參與東協工商聯合會的活動”③。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的國際化與世界華人社團的國際化是同步進行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由於因應全球化而不斷湧現,有不少社團組織和代表大會都是定期聚會,如世界華商大會、世界客屬組織、世界潮團聯誼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懇親大會。華僑華人尤其華商通過各種華人活動,形成全球性的華人和華商網路。總之,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從全國化走向區域化和國際化,對外參加或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對於本國的華僑華人互通資訊、溝通感情、加強聯繫、增進友誼、開拓市場、創造商機等等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新生代華人青年社團逐漸顯示領導實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華人新生代中華人青年社團以宗鄉青、青團運、大專青、文華青商會、基督青、青運、青創會及東亞青年共策會的“8大華青”———8個全國性的青年組織合作聯盟,在華人社團中逐漸顯示出領導實力。“8大華青”的領袖多以馬華青年企業家為主,都受過高等教育、有活動組織能力、有經濟實力、有創新精神、有政治參與性和國際視野,積極與時俱進,提高為青年、為族群、為社會、為國家的素質。他們與傳統老社團相比,更加體現出自己的時代特徵:第一,積極參與政治角逐,真正融入馬來西亞主流社會。如以競選州議員為切入口,努力參政議政;又如宗鄉青還加入“國家青年理事會”,進入國家主流青年組織。第二,根據時代需要積極創新社團活動和管理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社團。如馬來西亞宗鄉青聯合總會(宗鄉青)於2005年底發動全國性的“青年自力升學”計畫為主體的“萬人加入宗鄉青運動”,通過與教育機構合作提供優惠,吸引年輕人加入社團①。第三,高度重視、積極加強對華經貿文化交流合作,希望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促進自己的發展壯大。如2004年10月,馬來西亞8大華青領袖組成一支27人的訪問團,赴中國進行為期6天的訪問,拜會中國國務院僑辦、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全國青年聯合會、北京僑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天津市青年聯合會、天津市青聯、天津市僑聯,為該青年組織與中國新生代建立關係掀開新的一頁。200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到262億美元,8大華青的作用功不可沒。
(五)更加注重華文教育,促進華教的興旺發展
自華僑於1819年在檳城建立第一家華教私塾“五福書院”開始,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已經有180多年的歷史。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國家教育政策明顯偏向馬來文至上的文化單元主義,一方面政府歧視甚至打壓華文教育;另一方面,華人和華社堅持多元教育政策進行抗爭。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傲然獨立並發展成為除中國大陸和台港澳之外,海外規模最大、最為完善的教育體系,成為馬華社會的特色和驕傲。正如韓江學院董事長陳國平所說:“馬來西亞是中國以外保存華教體系最為完整的另一個國家。我們對此引以自豪,但也無時不刻對它的未來戰戰兢兢”④。近十幾年來,馬來西亞華社更加注重華文教育,注重中華文化的根,如檳州首席部長許子根先生說,“一個民族若沒有了歷史及文化的根基,就如沒有根的樹,無法繼續成長”⑤。探其原因,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漸強大,中國對東南亞的影響與日俱增,中馬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使得華文府對單元教育政策有所調整,批准成立若干華族創辦的大專院校;政府還宣布將中文教學全面推進國民國小,鼓勵馬來族學華文,推動回儒文化交流。馬來西亞華社因應提出“維護華小,支持獨中,發展民族高等教育”的總體教育發展戰略,華社領袖有的更提出華族子弟在華小讀6年還不足以領會和承繼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必要在獨中再讀6年⑥,支持並辦好獨中成為許多華社的中心工作之一。華社支持華教的措施主要是捐款助教、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設立作文等專項基金進行獎勵、文宣吶喊助威等等,大力促進華教的興旺發展。全馬華文獨立中學60多所,學生達到6萬多人,成為華文教育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方面,經過華社幾十年鍥而不捨的抗爭,政府的政策終於修改,1989年、1998年和1999年,馬來西亞政府陸續批准南方學院(位於新山)、新紀元學院(位於吉隆坡)和韓江學院(位於檳城)3家華文大專院校成立,3家學校分踞南馬、中馬和北馬,成3校分立之態勢。3家院校都能因應市場需要培養人才,促進人才就業,同時加強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省等高校的合作辦學。如韓江學院就與中國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台灣成功大學、淡江大學、澳大利亞南昆士蘭大學等合辦雙聯(2+2)課程,凡韓江學院畢業的學生,可以直接申請加入上述大學就讀3年級,經過兩年的學習取得學士學位;韓江學院還與上海大學大眾傳媒系、南京大學中文系合辦碩士班課程。2005年,中馬雙方續簽了《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國在馬來西亞的留學生達到1萬多人,馬來西亞在華留學生也達到1000多人,他們成為促進中馬兩國合作交流和馬來西亞發展華文教育的有生力量。

華團列表

綜合性華團

工商業領域

教育業領域

宗鄉性組織

學緣性組織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
馬來亞南洋大學校友會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
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

文化類組織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
馬來西亞青年運動(青運)
馬來西亞青年團結運動(青團運)
華人同鄉會館聯合會青年團(鄉聯青)
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佛總)
馬來西亞道教總會(道總)

政治性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