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英(航空發動機製造專家)

馬世英(航空發動機製造專家)

馬世英,航空發動機製造專家。江蘇南通人。193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系。194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物理及工程科學系碩士學位。1948年回國。曾任上海中央機器公司工程師。建國後,歷任上海工具廠工程師,瀋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副總工藝師,西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總工藝師、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科技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是第四,五屆中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噴氣發動機的試製和生產工作。在試製中國第一台噴氣發動機中提出了有效的工藝方案並得到採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世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南通
  •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98年9月15日
  • 職業:航空發動機製造專
  • 畢業院校:美國哈佛大學
個人簡介,職業生涯,主要經歷,曾任職務,個人榮譽,主要貢獻,“走先鋒批”,

個人簡介

馬世英,發動機製造技術專家。從50年代初開始,他在航空發動機 工廠領導工藝技術工作30餘年,先後參加了離心式、軸流式、渦輪風扇式噴氣發動機的試製和批量生產。他倡議在試製工作中採用“走先鋒批”的方法,節省了大量貴重材料,加快了試製進度,並發展成為發動機試製的重要措施。他組織建立了航空發動機生產工藝技術的管理制度,並通過多年實踐,逐步使之程式化、規範化。他曾負責工廠技術革新工作,與廣大職工一起,不斷吸收、推廣新工藝、新技術,促使提高航空發動機製造的工藝技術水平。 馬世英,1917年12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縣(今南通市),1935年南通中學畢業,1939年在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獲學士學位。馬世英先被分配到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西南公路局,不久調至重慶汽車修理廠任技術員,後去昆明中央機器廠,在樣板工具組、齒輪組、工具機零件製造組工作,積累了多方面操作施工的實踐經驗

職業生涯

1945年,經資源委員會考選,派赴美國實習3年
,他除在塞羅公司、費羅斯公司、華納和斯威塞公司、吉丁斯·劉易斯公司實習外,並進哈佛大學研究院的套用物理與工程科學系攻讀了3個學期的研究生課程,獲碩士學位,從而充實了他在工程理論與實際套用等方面的知識,為以後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技術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8年馬世英回國後,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設計室從事工具機與工具的設計。1949年上海解放,他調至華東工
航展上的發動機航展上的發動機
業部新建立的上海工具廠任製造組組長,參與組織自製多台專用工具機,使工具品種和產量不斷擴大,質量一再提高,成為工具製造業一支突起的新軍。他不知疲倦地日夜奮戰在生產第一線,開始患了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以後幾十年他總是堅持帶病工作。
1952年,中央決定抽調大批技術骨幹去瀋陽、哈爾濱等地支援祖國航空工業建設。當組織上徵求馬世英意見時,他欣然回答道:“支援航空工業,義無反顧。組織上叫我到那裡就到那裡。”他便隻身來到瀋陽,任111廠(航空發動機修理廠)施工科副科長。他和廣大工藝施工人員及工人一起向當時可稱為全國尖端技術領域——噴氣式航空發動機的零部件製造和全台修理進軍。
渦輪葉片渦輪葉片

主要經歷

1935年7月,畢業於江蘇省立南通中學校並考入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系。 1940年,畢業後先後在川桂公路局修車廠、昆明機器廠做技術工作。
1945年,經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考選派赴美國實習3年,他除實習外還進哈佛大學研究院的套用物理與工程科學系攻讀了3個學期的研究生課程並獲碩士學位。
1948年,回國後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設計室從事工具機與工具的設計。
1949年6月,任上海工具廠工程師。
1952年6月,任瀋陽111廠任工藝科副科長。
1955年2月,任瀋陽航空發動機製造廠副總工程師。
1958年10月,歷任西安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總工藝師、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科技委主任。
197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職務

航空工業部科技委第二屆委員
中國航空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中國航空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會材料及工藝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航空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的發動機工藝專業組組長
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陝西省科協常務委員
第四、五屆中國人大代表。
1998年9月15日,逝世。

個人榮譽

馬世英同志在工作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也獲得了很高的榮譽。1954年和1956年連續當選為瀋陽市大東區人大代表,1956年分別被評選為瀋陽市、二機部和全國先進工作者,出席了中國先進工作者代表大會。1961年被選為西安市未央區人大代表,1965年當選陝西省政協委員,1975年起被選為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主要貢獻

1963年到1965年,馬世英同志負責中國第一批核子彈薄壁殼體的試製和小批量生產,保質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務。他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的工藝技術領導工作,為WP5、WP8發動機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在斯貝發動機的引進、試製、艦改和國產化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於1952年提出的發動機試製“先鋒批”工藝方法,在反覆實踐過程中,加快了零組件的試製定型,加速了發動機的修復過程,有力的支援了空軍,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這種方法至今仍在航空發動機試製中廣泛採用。

“走先鋒批”

當時抗美援朝戰爭正在激烈進行,年輕的志願軍空軍駕駛蘇制米格殲擊機與美國侵略者血戰。機上裝用的維卡型噴氣發動機一次使用壽命不長,必須定期返回111廠更換大量零部件,如火焰筒、渦輪葉片、精密噴嘴等。建國之初,中國工業基礎薄弱,加工製造這些零部件,在工藝技術上碰到很多困難。噴氣式發動機零件大多是用不鏽鋼或耐高溫合金鋼製造的,形狀複雜,精度要求高,切削加工困難,工藝繁難,衝壓成型件的材料回彈量不易掌握。馬世英以抱病之身深入各車間,日夜與工人、技術員一起奮戰,共同研討排解多方面的技術問題。從鍛壓、鑄造、工夾具製造調整、機械加工、衝壓焊接到熱處理與表面處理,他逐日為攻破各式各樣的技術難點而工作,對零組件逐工序地進行檢查。一台台發動機經過全廠職工的努力迅速修好,裝上了殲擊機又戰鬥在朝鮮戰場上。 其間馬世英看到眾多工人為了掌握加工新產品的技術
,不斷操作演練,致使從蘇聯遠道運來的貴重毛坯與材料報廢不少,大量堆集在廠房裡,心情極其沉重。經過反覆思考,並與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探討,終於形成了“以假代真,以賤代貴”的構想,便向工廠提出“用假毛料趟路”的建議。即用普通便宜鋼材代替進口的貴重材料,仿造出假毛坯,給工人以較多的實際操作提高加工技能的機會,並檢查工藝裝備和設備調整的準確性,提前檢驗工裝、設備。然後再投入正規毛坯進行加工以保證發動機零部件一次試製定型。這個倡議得到大家廣泛支持,並逐項試驗推廣。反覆實踐的成效令人振奮,它加快了工人掌握技術以攻克難關和零部件試製進度,節約了大量貴重毛坯材料,修復了較多的發動機,支援了空軍。
火焰筒火焰筒
這種工藝方法後來被航空工業界稱為“走先鋒批”,作為航空發動機試製進程中的重要一環。馬世英後半生長期工作過的430 廠在六七十年代試製渦噴5、渦噴8、渦扇9等各型噴氣式發動機時,全都運用了這種工藝方法。隨著實踐的深入與項目的擴大,“走先鋒批”也帶來大量的工藝技術問題,如真假毛坯不同材質對加工方法、工藝程式、測量標準等帶來的差異,對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的參數差異等都需要反覆摸索探討,加以解決。當這些技術問題在眾多職工的努力下逐項解決之後,就使“走先鋒批”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經驗更加成熟。1976年9月,馬世英總括了先前“走先鋒批”的成就,為工廠起草了為試製“斯貝”軍用發動機“做好先鋒批材料、毛料準備的通知”,指出:“這是發動機試製必須採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航空工業多年來一種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提前考驗工裝、設備,提前掌握製造技術,節約正式材料和毛料,縮短試製周期。”並針對不同情況,如衝壓件、焊接構件、機械加工件、非關鍵件、同類型零件、熱處理及表面處理零件等分別提出了方案與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