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嶺

香花嶺

香花嶺地區在湖南省臨武縣城以北約20km處,位於南嶺東西向稀有金屬成礦帶的中段。在構造上,本區 為一背斜彎隆,其中心由寒武系淺海相復理石建造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花嶺
  • 地點:湖南省
  • 中心構成:由寒武系淺海相復理石建造組成
  • 人口:1.3萬餘人
香花嶺介紹,香花嶺鎮,香花嶺礦區,香花嶺岩體,香花石,

香花嶺介紹

其中包括泥盆系下統跳馬澗組陸相和海相碎屑沉積岩,泥盆系中統棋梓橋組(厚約500m)、上統余田橋組(厚約750m)和石炭系中上統(厚1685m)淺海相碳酸鹽岩
香花嶺
,以及二疊系灰岩、鈣質頁岩、矽質岩和含煤碎屑岩地層(厚約70om)。侏羅、白
聖系陸相紅色碎屑岩建造零星分布於本區南部和東部的小盆地。

香花嶺鎮

地處臨武縣東北部,是一個創建於八十年代初期的工礦型建制小鎮,海拔高度:692米。東北兩面與三合鄉交界,南面與鎮南鄉接壤,西面與萬水鄉、東山林場相鄰。全鎮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541.7畝(其中水田117畝),戶數3600餘戶,人口1.3萬餘人(其中常住人口7900餘人,流動人口近5000人),轄香花村一個村委會和建設嶺、金獅嶺、二五0、工人村四個居委會。

香花嶺礦區

礦區位於臨武縣城以北20公里處。錫礦產於癩子嶺黑雲母花崗岩岩體內及其外側的泥盆系砂質岩和石灰岩中,已探明錫礦儲量4.52萬噸,達到大型礦床規模。另還查明有熱液型錫鈹礦及層狀鉛鋅礦。
該礦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我國五代時期,即公元907年間,即有人在此開採和冶煉銅礦。後到明代萬曆年間(公元1573—1602年),已有人在太平里發現了錫礦及砷礦。經過明代、清代到民國300年間,已有大小公司34家,2 萬餘人在此開採錫礦兼采硫礦和砒礦。到1949年,山上留下了許多採礦老硐,據採礦硐體積估算,采出的錫礦至少1萬多噸。
1957年,政府將該區交由省冶金238隊勘查,至1965年共打鑽2.65萬米,提交錫礦儲量4.52萬噸,平均品位1.23%,選礦結果也比較好。該礦儲量達到了大型規模。1975年,該隊又在新風礦區探明了一個錫和鉛鋅共生的礦區,探明錫礦1.89萬噸,鉛9萬噸,鋅9萬噸。在1974年底還提交了一個鈮、鉭、鈹、銣礦床的勘查報告,規模上達到大型,其中的鈮、鉭礦是省內最大的。

香花嶺岩體

三個燕山早期花崗岩岩株侵入於古生界地層中,自北向南依次是癩子嶺岩體、通天廟岩體和尖峰嶺岩體,
其中黑雲母的K一Ar年齡為155~167Ma與這些花崗岩有關的金屬礦化有鎢、錫、擔、妮、被、鉛、鋅等。

癲子嶺和尖峰嶺花崗岩體均有明顯的垂直分帶,從頂部向下300~400m的範圍內,可劃分出幾乎水平產出的如下岩相帶:(l)似偉晶岩和塊狀石英帶;(2)雲英岩帶;(3)鈉長石一鋰(白)雲母花崗岩帶;(4)鈉長石一微斜長石花崗岩帶;(5)黑磷雲母花崗岩帶。上述(2)帶至(5)帶之間皆為逐漸過渡關係。Li、Rb、Cs、Ta、Nb、Sn、W、Be、F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漸減少,REE、Sr的含量逐漸增加。

431岩脈
出露在癩子嶺花崗岩岩株以東,石英斑岩脈以北(圖2),呈東西走向,向南傾(傾角42~78°),總長1.8Km,寬1.8一18.4m。它侵入於泥盆系碳酸鹽岩中,包有後者的捕虜體。岩石多呈灰白色,細粒結構,緻密塊狀構造,在脈緣發育更細粒的冷凝邊,並可見流動構造。在深部,岩脈切穿癲子嶺花崗岩體。

香花石

Ca3Li2[BeSiO4]3F2於1958年發現於湖南香花山接觸變質岩中,發現者:黃蘊慧,以產地命名。?
【物理性質】 無色,乳白色;透明;玻璃光澤。硬度6.5。相對密度2.90~3.00。具脆性。?晶體以米黃,白色居多,也有少量淡綠色和無色透明晶體。香花石晶體屬微細晶體,一般為1—2毫米左右,形如魚子蛋,已知最大晶體標本為12mm,現存中國地礦博物館。
香花石晶體結構香花石晶體結構
【成因及產狀】 產於我國湖南泥盆系石灰岩與花崗岩接觸帶的含Be綠色和白色條紋岩中,香花石晶體產於白色條紋岩中的黑鱗雲母脈內,與鋰鈹石、塔菲石、奈及利亞石、α鋰霞石、金綠寶石和螢石等共生。?
【意義】香花石是中國地質學家發現的第一種新礦物,以發現地湖南省香花嶺
而命名;中國香花嶺獨有,類同動物類的大熊貓,被譽為“國寶”;香花石的發現,是中國地質學史國內礦物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