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龍

香火龍

香火龍是一種造型威武、結構精美、技藝精湛、場景壯觀、氣氛熱烈、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綜合表演藝術活動,也是特定在元宵節期間舉辦的一項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據傳汝城香火龍最早起源於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於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製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火龍
  • 最早起源:祀龍止雨、祀龍止水
  • 形象來源: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
  • 製作材料: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等
  • 所用工藝: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
  • 傳統活動:舞香火龍
香火龍,香火龍活動,香火龍文化節,簡介,背景資料,

香火龍

1.8萬次播放
01:19
江西中秋特色民俗香火龍:用稻草紮成120米長草龍,舞起來很壯觀!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活動。的招龍儀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節前後夜間進行,有圓龍、扁龍還有特製的磺龍,長度分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製作材料簡單、製作工藝精巧、工藝流程複雜、造
香火龍香火龍
型威武、氣勢恢宏,展演程式清晰、香火明麗、氣氛熱烈、場景壯觀、民眾參與性強,具有典型的地域標誌性文化。
香火龍的表演程式上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沉海底”和“吞食” 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作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作些引龍和
汝城香火龍白天展演(點火前)汝城香火龍白天展演(點火前)
隨龍“護駕”動作。
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他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香火龍活動

舞香火龍是汝城特有的一種傳統民俗藝術鬧元宵的傳統活動,全縣23個鄉鎮309個村都舞香火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元宵節前後,人們帶著平安、豐收的期望,積極開展這種活動,活動時全村的男男女女全部參加。香火龍用稻草、竹片紮成,把敬神用約1米的香插在稻草紮成的龍身上,一般長達數十米,夜幕初臨時,全村人將龍香點燃,整個龍體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輝,在手提火繡球的小伙子的指引下,由數十到數百個年輕人一起將它舞起。全身紅光閃閃的香火龍在村鎮的大街小巷來回穿梭,經過村民家時,每家每戶都會點燃蠟燭、燃放鞭炮煙花,以示迎接龍的到來,象徵著好運和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香火龍文化節

簡介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晚,南寧市良慶區良慶鎮缸瓦窯村都要舉行舞“香火龍”表演。“香火龍”全身遍插香火,十分壯觀。“香火龍”每到一戶,主人家便點燃鞭炮轟炸“香火龍”,這時煙花爆竹火光耀目,預示如龍騰飛、永遠興盛。傳說500年前,由於缸瓦窯村陶瓷產品暢銷,點火燒窯是最令人振奮和值得慶祝的事情,於是人們就按照那一長列的“火龍窯”形狀,用竹篾、樹丫編紮成龍的骨架,纏上仙人掌、老虎檬,插上排排香火,做成“香火龍”,並穿圩過巷游舞,香火龍每到一戶人家,主人家便點燃全數鞭炮轟炸香火龍,這時煙花爆竹,火光耀目,預示如龍騰飛,永遠興盛。“香火龍舞”因此得名。
香火龍”發源於廣東佛山制陶古鎮石灣鎮,是模仿一排排瓷窯點火時的壯觀景象,就地取材,紮成龍身,插上香火製作而成,清代傳入良慶鎮缸瓦窯村。“香火龍”最初作為瓷窯的點火儀式,逐漸演變成為每年農曆8月14-16日晚上走街串巷為村民祈福的民俗文化活動
發源地的佛山石灣鎮“香火龍”文化已經失傳,因此,良慶區的“香火龍”民俗活動已經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自2009年9月開始,每年南寧市良慶區均會舉辦盛大的“香火龍”文化節,吸引八方來客,弘揚民族文化。

背景資料

南寧市良慶區“香火龍舞”的龍,是用作篾、樹丫編紮成龍的骨架,纏上仙人掌、老虎檬,整條龍分為龍頭、龍身(9至11節)、龍尾三部分,舞龍時分別在龍頭、龍身、龍尾上遍插點燃的信香,節與節之間用一條草繩連線,龍的總長度約17米,舞龍者13-15人(其中2人替補舞龍頭、龍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