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香港英文授課中學(簡稱英中、英文中學、EMI學校;英文稱為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意思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廣義上包括所有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學,狹義上專指獲教育統籌局特許,中學一至三年級的課程可以使用英文授課的公營中學,及一些原本是公營中學,獲準以英文授課後改為接受直接資助的中學。一般來說,“英文授課”的定義是除了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等中文相關科目外,其它科目如數學、地理、歷史、綜合科學,甚至音樂、家政等均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英文授課中學
  • 英文名: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 School
  • 簡稱:英中
  • 類別:公營中學
學校歷史,學校現況,入學條件,影響及批評,英文中學列表,

學校歷史

雖然香港居民以日常使用中文的華人為主,但在英國殖民統治下,英文占有壓倒性的崇高地位,社會普遍存在“重英輕中”風氣,甚至在主權移交中國後仍然存在。從1950年代起,英文中學漸受學生及家長歡迎,英文中學的數目大幅增加,至1980年代已遠遠拋離中文中學。在早期,不少英中確實是使用全英語授課,因為當時還有不少外籍教師在香港任職。隨著英中數目增加,能有效使用全英語授課的教師出現不足,加上中學教育普及化,許多升上英中的學生根本未有足夠英語能力,許多英中因而未能實行全英語授課。到了1980年代,雖然所有英中均宣稱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但當中絕大部分只是在書面上使用英文,課堂上教師通常以廣東話向學生講課,又或同時以英語及廣州話進行雙語教學。
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香港政府提倡中文中學,鼓勵中學自願採用母語教學,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採用以中文編寫的課本及講義,課堂上教師以廣州話講課(其定義假定所有香港主流中學的學生的母語均為廣州話,並非真正按個別社群的母語教學),得到一些英文中學回響,全面或局部在校內推行。然而香港社會上的重英輕中風氣已根深蒂固,中文中學並不太被家長和學生接受,故中中數量仍然偏低。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曾積極推動香港中學實行母語教學。
1997年9月,香港特區政府發表“中學教學語言指引”(下稱“指引”),強制公營中學在1998年新學年自中一開始推行母語教學,不過容許私立學校、直接資助學校及主要招收少數族裔的學校採用其它語言教學。有關政策受到部分“名校”本身、一些學生家長及商界人士的強烈反對,在他們的壓力下,政府作出妥協,同意批准部分中學繼續使用英文授課。當時有124所中學(通常都是學生學業成績整體較佳的)申請繼續使用英文授課,但政府只批准其中100所繼續使用英文授課,24所落選中學中,有20所抗訴,[1]其中14所在評核後獲準使用英文授課,令最後獲準使用英語授課的中學共有114所。沒有申請或不獲批准使用英語授課的公營中學必需遵從“指引”,逐步在校內推行母語教學。
政府自1998年9月開始實施“指引”,強逼大多數中學變成中文中學,在一年級推行母語教學,並逐年擴展至較高班級,如希望採用英文授課,必需得到當時的教育署或後來的教育統籌局批准。現時公營英文中學占全港約500所中學的2成左右,不過政府檔案所列出的公營英文中學數目並不一致,有112所及114所兩種說法。政府容許符合指定條件的中中在中四至中五年級使用英文授課,又容許所有中學自行決定中六至中七的教學語言。私立學校不受“指引”約束,可自行決定教學語言,而直資學校在教學語言上享有很大彈性,所以以上兩類學校即使在中一至中三以英語授課,在狹義上也不被列為英文授課中學,不過一些獲教育署批准在1998年新學年繼續以全英文授課,但其後轉為直資中學的原有公營中學,仍然被視為112或114所英中之一。

學校現況

教統局規定以英文授課的公營中學,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等科目,其它科目均須使用以英文編寫的課本及講義,課堂上教師亦須以全英語講課。一些特殊情形可酌情處理,例如宗教科、術科、商科及工科等,以及個別學校的一些特殊情況。實際上,仍有一些英中在課堂上違規以廣州話講課。

入學條件

一所學校能否成為EMI學校,除了視乎教師使用英語教學的能力及學校提供的支援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他們過往三年所收的中一新生的語文能力。教統局把全港所有小六畢業生分成三個“教學語言分組評估”組別:
Ⅰ. 以中文或英文學習,同樣有效;
Ⅱ. 以中文學習,更為有效;
Ⅲ. 以中文學習更為有效,但亦可以用英文學習。
一所學校如要成為英中,過往三年它的中一新生以平均計必需有不少於85%的人來自組別Ⅰ或組別Ⅲ。
自從1998年確立114所英中以來,一直沒有其它學校獲準成為新的英中。

影響及批評

對學校的影響
對許多中學來說,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自1998年開始被逼逐步轉用母語教學後,學校在教學及行政上需要改變,以配合新措施及新形勢。由於上述重英輕中風氣,社會仍崇尚以英語為教學語言,加上專上教育仍然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英文中學。而且早在未有“指引”前,該112或114所英中,大部分已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名校,所以大部分升中一學生及其家長都心儀該批英中。在中學派位制度下,大部分學業成績較優秀的學生都被該批英中取錄,令其它被逼從英中轉為中中的中學出現新生質素下降的現象。加上香港出生率低迷,適齡升中學生人數減少,令中中的收生狀況更見雪上加霜,一些更因收生不足被逼減少班數甚至停辦。
香港不少中學的原校名含有“英文”二字,在1998年實施“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後,有些被逼改為中文中學的學校把校名中的“英文”二字移除。有一些中學雖然被逼在中一至中三實行母語教學,卻仍然自稱為英文學校,例如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
公營英文中學如果在“指引”實施前採用“非平衡班級結構”(即中一及中四的班數並非相同,意味有部分學生需在升中四時轉校),如情況許可,須改為“平衡班級結構”(中一及中四的班數相同)。
標籤效應及分化
由於上述重英輕中風氣,家長普遍希望其子女能入讀英文中學,但“指引”的實施卻使英中學額大幅減少,在求過於供下,英中學額十分搶手。加上獲準繼續在中一至中三使用英語授課的114所中學,普遍都是學生學業成績較佳的,故社會上普遍批評有關政策導致階級分化,使獲標籤為“EMI學校”的中學有如被抬高身價,儼然如官方欽定的名校,變相貶低其它被逼轉為中中的中學,造成“標籤效應”,打擊中文中學學生的自信心。
直資學校
由於直接資助學校在教學語言上享有很大彈性,有些中學為了可以在所有年級以英文授課,故轉為由政府按學生人數資助的直資學校。有些家長堅持子女自中一開始接受英語授課,但因“指引”強逼大部分中學轉為中中,使英中學額大幅減少,子女如果未能入讀公營英中,家長往往選擇安排子女入讀直資英文中學。政府容許直資學校另外向學生收取學費,如學生選擇入讀收費的直資學校,家長的開支會增加。
英中的性別失衡
香港的中學派位制度主要按照學生成績及意願去分配學位。由於香港國小女生的學業成績普遍勝過男生,加上升中派位較重視女生占有優勢的語文科目,故前教育署在中一派位時,把男生及女生分開處理。但高等法院在2001年以“性別歧視條例”,裁定政府不能在中一派位時把男生及女生分開處理,此後政府把男女生合併派位,結果造成女生較易獲派首選中學,亦由於大部分升中一學生及其家長都以英中為首選,令不少男女校英中出現性別失衡的現象,女生人數遠多於男生。即使把全男校及全女校英中計算在內,全港中一至中三英中學生的男女比例,女生仍明顯較男生高,此現象對將來男女生升學及就業,以至對香港未來兩性關係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尚有待觀察。
英中學額的地區性差異
香港各分區的英文中學中一學額數目,並非嚴格按照每區學生數目平均分配,其中西貢區在2006年雖然有40萬人口,區內只得一所英中,離島區更完全無英中。政府沒有根據各區適齡學生人數去改變各區的英文中學學額,只是以改變各學校網的跨區學額來應付。不少學生為了入讀英中,需要到區外中學上課。
對推行母語教學的影響
政府一方面聲稱鼓勵中學推行母語教學,更強逼大部分中學轉為中文中學,但另一方面卻仍批准114所中學繼續使用英文授課,更甚的是連政府自己主辦的官立中學,部分亦有申請繼續使用英文授課,並成為該114所英中的一份子,而且不少政府高官的子孫,所就讀的都不是本地中文中學,相反更是全英語環境的國際學校或外地學校,因此有批評指政府在推行母語教學上沒有以身作則,削弱香港人對母語教學的信心。同時大部分學生成績較佳的公營中學選擇保留為英文中學,變相減少優質中文中學數目。
教學語言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首批在“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實施後入讀中一的學生在2003年應考香港中學會考。在該年會考成績發放後,教統局宣稱“以母語授課的學校差不多在所有主要科目的合格率均見上升”,不過“在英文科方面,能力最高的百分之十學生,其合格率錄得升幅,其餘學生的成績則有下降情況”。教統局根據中文中學在2002年至05年四屆中學會考的表現,認為中文中學的會考成績持續進步,“母語教學已取得明顯成效”,同時指出2005年中中考生在英文科的合格率較2002年為佳,而英中考生在物理、化學及生物科的整體表現較2002年遜色。
社會上的爭議
母語教學這議題在香港一直極具爭議性。贊成者認為母語(即第一語言)教學能使學生以最熟悉的語言學習及理解課程內容,會遠較使用英語學習有效,而個別英文能力弱的學生,更不用只因英文能力弱,而失去學習及理解其它科目知識的機會,而且現時世界上有很多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以母語教學,足以證明母語教學成功可行,並指香港是只因曾受英國殖民地統治,並不是因為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才出現英文教學此情況。香港主權已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香港人教師應以中文教授香港人學生才合理,故理應實行中文教學。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現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愛爾蘭均普遍實行英語教學(其中愛爾蘭的國家語言是愛爾蘭蓋爾語,不是英語)。加上英語是世界上73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的官方語言,是現時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學術交流、旅遊的國際通用語言。香港的專上教育、商業社會和法律界等均以英語作為主要授課或工作語言,母語教學令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大減,例如2006年第一屆接受母語教學學生應考高級程度會考,該考試的英文科整體合格率創了11年新低。持續下降的英語水平將會令香港難以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和貿易中轉站的地位,而英語能力弱的學生升學亦較其他學生困難。因此,站在學生升學的角度上來說,英語學習是必須的。

英文中學列表

下表只列出在1998年獲香港教育統籌局準許在國中使用英文授課的114所公營中學,與該局網站所載的「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中學名冊﹝截至2004年8月﹞」有明顯差異。
位處區域 學校
中西區 聖嘉勒女書院
聖若瑟書院
英華女學校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男女中學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英皇書院
聖類斯中學
高主教書院
灣仔區 香港華仁書院
瑪利曼中學
聖保祿中學
聖保祿學校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皇仁書院
香港真光中學
聖公會鄧肇堅中學
東區 聖馬可中學
庇理羅士女子中學
張祝珊英文中學
筲箕灣官立中學
嘉諾撒書院
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
南區 嘉諾撒聖心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油尖旺區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
拔萃女書院
循道中學
九龍華仁書院
嘉諾撒聖瑪利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真光女書院
聖芳濟書院
伊利沙伯中學
深水埗區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銘賢書院
聖母玫瑰書院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
德雅中學
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
英華書院
九龍城區 喇沙書院
拔萃男書院
瑪利諾修院學校
協恩中學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民生書院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
華英中學
迦密中學
基督教女青年會丘佐榮中學
嘉諾撒聖家書院
陳瑞祺(喇沙)書院
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
黃大仙區 可立中學 (嗇色園主辦)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
德愛中學
聖母書院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
德望學校
觀塘區 藍田聖保祿中學
觀塘官立中學
順利天主教中學
聖傑靈女子中學
聖言中學
觀塘瑪利諾書院
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 (協和)
葵青區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天主教母佑會蕭明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李兆基中學
保祿六世書院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
荃灣區 可風中學 (嗇色園主辦)
荃灣官立中學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屯門區 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紀念中學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順德聯誼總會梁銶鋸中學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屯門官立中學
南屯門官立中學
元朗區 趙聿修紀念中學
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元朗商會中學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元朗公立中學
北區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聖公會陳融中學
大埔區 恩主教書院
羅定邦中學
沐恩中學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
迦密柏雨中學
王肇枝中學
沙田區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沙田蘇浙公學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五旬節林漢光中學
沙田培英中學
沙田官立中學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沙田崇真中學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鄭榮之中學
賽馬會體藝中學
聖羅撒書院
西貢區 迦密主恩中學
離島區 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