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於1999年8月1日正式成立, 由Kelvin Woo和Johnny Luk的香港氣象局及Edward Fung的“天氣資料庫”兩個天氣網站合併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 成立時間:1999年8月1日
  • 創建組織:香港氣象局及天氣資料庫
  • 瀏覽次數:逾700000人次
氣象台簡介,傳媒介紹,氣象台建立,服務範圍,台徽釋義,歷史沿革,網站歷史,

氣象台簡介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至今己有逾700000人次瀏覽。本網站致力推動香港氣象界發展,透過各種天氣資訊、連結及教育資源,增強本港市民對氣象的認識。 並提供多元化氣象服務及舉辦不定期聚會,為香港氣象迷提供互相交流的渠道。另外,當有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本站亦會發出比香港天文台更詳盡的熱帶氣旋報告,及舉辦熱帶氣旋預測比賽。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傳媒介紹

1999年10月 : PC Market
2000年5月 : PC Family
2001年3月 : 星島日報
2001年4月 : Hi-tech Weekly及無線電視節目
2002年3月 : 接受香港電台訪問
2002年9月 : e-zone

氣象台建立

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最初是由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尤其是颱風的理想地點”。事實上,隨著當時香港人口逐漸增加,颱風造成的破壞已廣受社會所關注。香港政府亦對皇家學會的建議表示歡迎。經過詳細的探討和研究後,皇家學會的建議最終在1882年獲接納。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亦於同年創立。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這些饒有價值的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的稱號。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門的運作模式及服務範圍亦不斷與時並進,以滿足現代社會的期望和需求。其間天文台不斷引入先進科技,以配合業務發展。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服務範圍

天文台的天氣預測總部二十四小時工作,定時向報界、電台、電視台及其他有需要的通訊機構,提供天氣報告。按情況需要,天氣報告會包括熱帶氣旋警告、暴雨警告、雷暴警告、山泥傾瀉警告、火災危險警告、強烈季候風警告、寒冷及酷熱天氣警告和霜凍警告。此外,天文台亦發出紫外線指數報告,提供本港太陽紫外線強度的資料,以及讓市民認識紫外線對健康的潛在不良影響。市民亦可透過天文台的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及天文台網頁直接獲取上述資料。此外,市民透過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可索取各種氣象和地球物理資料及授時服務。天文台又為多間商業通訊和傳呼服務公司提供天氣資料,市民可透過不同電子媒介獲得這些資料。除了為市民提供天氣服務外,我們也為國際航空和船運界及運作上易受天氣影響的本地機構,例如公用電力公司、貨櫃碼頭及交通營運機構,提供特別的天氣服務。機構也在運作上易受天氣影響,在指定時間或當天氣轉壞至某個程度時,機構提供所需意見。

台徽釋義

天文台台徽的基本構思,源自太極兩儀,陰陽調和的概念。在香港,每當颱風襲港的時候,所有市民都會想起天文台,因此以颱風形狀作為天文台的台徽,是順理成章的。加上正中的十字坐標,整個標誌就好像是從雷達監測颱風雨帶一樣,表示天文台時時刻刻都觀察著天氣的變化,並以準確預測天氣為目標。設計者將颱風形狀左右兩邊拉闊,套在像地球般圓中帶扁的外框中,取其平穩慎重形象,同時也代表天文台的工作範疇包含氣象及地球物理等方面。此外,台徽中有兩個S字母,一個是白色的S,內有另一藍色的S,這兩個S代表了科學 (Science) 及服務 (Service),代表天文台以科學為基礎,以服務為目的 (Service based on Science) 之宗旨。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台徽香港天氣資訊中心台徽

歷史沿革

1883 香港天文台成立。
1884 開始定時作氣象觀測。設立熱帶氣旋警告系統﹝香港最早的海洋氣象服務﹞。設立一套以鼓形和錐體形狀的目視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用作通知離港船隻颱風的位置及移動方向。這個系統在1917年被一個以十種標誌的熱帶氣旋警告訊號替換。這系統在1961年6月被廢除。
1885 時間球於尖沙咀警署首次降下。
1892 開始提供海港氣象服務。天文台每日將24小時天氣預報送到報館,以便刊登在中午左右出版的報紙號外。
1908 透過無線電報接收船舶天氣報告。位於尖沙咀訊號山(亦稱大包米或黑頭角)的新時間塔替換在尖沙咀水警總部的時間塔。及後由於無線電廣播時間信號已被廣泛使用,時間球於1933年6月30日被拆除。
1915 開始提供船舶天氣預報的無線廣播。
1917 一套表示本港風力的目視熱帶氣旋警告系統在7月開始使用,替換自1884年以來使用的本地颱風炮(聲音)風暴訊號。這個目視系統是現時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起源
1921 利用測風氣球作高空探測。開始地震測量工作。
1928 天氣預測在香港電台廣播。
1937 設立航空氣象服務。
1948 加入國際氣象組織﹝IMO﹞,即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前身。
1949 利用無線電探空儀及雷達探空系統測定高空氣象資料。
1959 天文台設定首座天氣雷達。
1961 開始測量大氣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極軌衛星的自動圖像傳送信號﹝APT﹞。
1966 在1966年開始以 95 兆赫頻率直接由天文台播出6 響報時信號,並於1989年9月16日停止運作。直至今天,天文台的6 響報時信號仍繼續由香港電台播出。
1967 開始發出有關雷暴及豪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設定首部計算機系統。
1975 天文台透過世界氣象組織全球電信系統﹝GTS﹞交換氣象資料,並全面建立了下列三組地區性專用電路:香港─東京﹝1969﹞香港─曼谷﹝1970﹞香港─北京﹝1975﹞ 開始發展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氣象廳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低解析度衛星圖像。開始發出山泥傾瀉警告。
1979 設定了一套由三個站組成的短周期地震儀網路。天文台首個天氣預報數值模式﹝平衡正壓模式﹞開始投入業務運作。接收日本氣象廳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GMS﹞高解析度衛星圖像。天文台在九龍市區和啟德國際機場跑道安裝五個測風站,試驗探測機場的風切變。1980 設定了首套銫原子鐘報時系統。
1983 提供三天天氣預報服務。
1984 首兩個用作提供公眾天氣服務的自動氣象站於天文台總部及沙田建立,而另一個用作提供航空氣象服務的自動氣象站亦於赤 角投入運作。天文台實時雨量數據收集系統開始運行。
1985 首個粵港興建的自動氣象站於黃茅洲開始運作。設立打電話問天氣服務在京士柏建立了一所輻射測量室。
1987 設立環境輻射監測計畫。天文台科學主任開始主持電視天氣節目。
1988 一套新的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有限區域數值模式)投入運作,集中處理影響香港及鄰近區域的小尺度天氣系統天文台向新聞處及香港電台傳送二十三個世界城市的天氣資料及預報,以便向傳媒及公眾發布。
1990 輻射監測及評價中心成立。
1992 一套以顏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開始使用。
1993 天文台開始測量高空的臭氧及輻射。
1994 天文台第一台都卜勒天氣雷達開始運作。
1996 天文台在網際網路設立網頁。成立天文台之友,加強市民和天文台的溝通及提高市民對天氣服務的認識。
1997 將地震站網擴展至8個台站,並以數字式信號傳送。
1998 提供互動形式的資料查詢系統﹝IES﹞服務。天文台的機場都卜勒天氣雷達﹝TDWR﹞投入運作,每分鐘探測風切變及湍流,向航機發出有關警告。推出四天天氣預報服務。在1998年7月航空氣象服務從舊啟德機場遷移至赤?角新的香港國際機場。
香港天氣資訊中心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1999 天文台在大帽山裝置的新天氣雷達系統正式啟用。新系統提供高解析度雷達數據,能更有效地監測惡劣天氣系統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級計算機,用作運行一套高解析度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以加強預測暴雨的能力。開始發出寒冷天氣警告。開始提供紫外線指數。
2000 開設了一所位於天文台附近一幢商業大廈內的資源中心,方便市民索取資料及刊物。天文台添置了一套高效能伺服器簇,以提高氣象數據處理的能力。推出五天天氣預報服務。開始發出酷熱天氣警告。
2001 天文台增強網站服務,提供文字版及有聲網頁,讓視障人士更容易獲得天氣信息。
2002 由世界氣象組織主辦,香港天文台開發和管理的「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站正式運作。這個是世界上首個涵蓋2003 首次成功接收到從商業航機上計算機傳送來的自動天氣報告。
2004 全東南亞首套自動高空探測系統正式啟用。
2005 天文台與廣東省氣象局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建成閃電定位網路,並推出閃電位置信息服務。
2006 天文台推出紫外線指數預測服務,方便市民考慮適當的防曬措施。 天文台在香港國際機場裝置了第二台雷射雷達系統,以加強風切變預警服務。2006年5月香港天文台參與了太平洋海嘯警報及減災系統成立四十多年來首次舉行的泛太平洋海嘯演習。天文台為2008年奧運馬術比賽研發的兩套實時暑熱壓力測量系統,已在2006年6月分別安裝於沙田香港體育學院及上水雙魚河騎術訓練學校。2006年12月26日呂宋海峽發生猛烈地震並引發小型海嘯,香港天文台發出了有史以來首個海嘯報告。天文台為世界氣象組織管理的世界天氣信息服務和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轉用worldweather 及 severe.worldweather的新域名以彰顯其國際地位。在2006年年底,天文台成功引進一套全球─區域氣候模式作氣候預測研究之用。季度氣候預報開始向公眾發布。
2007 發出3號和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近海平面參考測風站數目增至八個,涵蓋全港。天文台台長於五月主持了部份世界氣象組織會員大會的會議,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台人員在世界氣象組織主持的最高規格會議。
2008 天文台在其網站推出首個香港分區氣溫預報。

網站歷史

1999年8月1日
網站正式成立
1999年8月8日
John Yeung的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加入為合作網站
1999年11月8日
本網站成立100日,推出免費天氣網上郵服務
2000年初
獲極速數碼網路提供服務
2000年7月7日
新版本正式開幕,加入教育資源及更多豐富的天氣資訊, 新口號為「天氣無限 由你變幻」
2000年尾至2001年初
與氣象之友及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舉辦了數項活動,包括比賽及投票, 吸引不少氣象迷參加
2001年1月17日
推出HKWX免費天氣網站服務
2001年3月
推出ICQ/電郵天氣資訊提示服務,方便市民獲取最新天氣資訊
2001年3月30日
Niki Kwok 和 LiAhSheep的自動氣象資訊站亦加入為第二個合作網站
2002年9月20日
第三版正式開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