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精選:漢堡包和叉燒包

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精選:漢堡包和叉燒包

精選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獲獎作品或最具代表性作品,為香港當代兒童提供優質讀物,多部作品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 叢書展示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香港兒童的精神風貌,內容健康積極,是小學生成長道路上不可不讀的精品。 首次大規模而系統地為香港兒童文學名家作品結集,體裁包括童話、童詩、生活故事、兒童小說、科幻故事、幻想小說、散文等,為香港兒童文學研究留下珍貴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精選:漢堡包和叉燒包
  • 出版社: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56頁
  • 開本:32
  • 定價:18.80
  • 作者:阿濃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0137883
  • 品牌:北京出版集團公司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叢書全面展示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的創作風采,題材廣泛,趣味盎然,精彩描繪了香港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成長足跡

作者簡介

黃慶雲,1920年出生,廣東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碩士。1938年開始寫作。1941年在香港創辦《新兒童半月刊》,該刊面向中國、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廣受兒童歡迎。設有雲姐姐信箱與小讀者通信談心,小讀者稱她為“雲姐姐”。新中國成立後,她回到祖國,深入生活,上山下鄉,寫作題材涉及各方面,反映社會生活,包括少數民族和華僑。體裁併及新民歌和舊詩詞,但更多是兒童文學方面的寫作。晚年回到香港定居,更堅持為少年兒童寫作,至今沒有放下筆來。除了翻譯的不算,創作的故事、童話、詩歌等已超過百種,多次獲獎。有些作品已翻譯為:英、日、德、法、俄、意、韓、西班牙及烏爾都文。代表作品集有《月亮的女兒》、《奇異的紅星》、《花兒朵朵開》、《英雄樹唱歌》、《童年的花園》等。
宋詒瑞,上海市人,香港兒童文學作家,語言導師。
早年畢業於上海幼兒師範學校,上世紀60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系,師承季羨林教授。之後在廣播事業局國際廣播電台工作20年,赴港定居後曾任國際學校國語教師及大學對外漢語語言導師。現任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副會長、香港北京大學校友會副秘書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及監事。
馬翠蘿,少年兒童文學作家。曾任報刊及兒童圖書出版機構編輯,現任職某大教科書出版社,負責國小語文教科書編寫工作。業餘從事文學寫作多年,創作領域甚廣,發表過小說、散文、童話、詩歌,也曾為報紙撰寫專欄文章。
所寫作品緊貼時代脈搏、滲透積極向上信息,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反映世界光明面,述說美好人生,故深受青少年讀者及老師、家長歡迎。
作品五次榮獲“冰心兒童圖書獎”,五次獲選“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以及教育城“十本好讀”,併入選小學生“書叢榜”十大好書。

圖書目錄

作者自序
讓我的心再一次與讀者交流
作家訪談
求學時便立志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家——阿濃
小說篇
漢堡包和叉燒包
我家的故事
做貓的一天
弟弟沒有信
我的“秘密”
公公和柚子樹
摘星園
願望
留在天上
掛在窗前
一棵大樹
一把舊藤椅
盆里地里
貓魚和雞腿
麻雀的悲劇
你說奇怪不奇怪
咪咪不舒服
舊練習簿
紙巾和手帕
上默書課
你想做什麼
原來如此
都是有生命的
好玩的下雨天
釣魚
生日菜式
爺爺的記性
雪糕姨和蘋果姨
“真舒服!”
寫字的道理
空地上的約會
聽,這蟬鳴
巴士上的故事
雞的故事
學校門外的友情

委屈
我一點也不怪他
散文篇
千里傳情
面山居隨筆
卜居
推車記
昆蟲記
龍眼、黃皮
藤纏樹
晉叔
後山烏夜啼
香花菜和野草
黃皮和井水
太陽花和紫茉莉
轉向別處的臉
重陽的燒肉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樂在山蔬野菜中
園裡的蝸牛
雨後大帽
生活之美
唔知靚
美麗的秘密
好聽的
好看的
好吃的
好穿的
“從前有一隻小雞

序言

《漢堡包和叉燒包》是三十多年前寫的一個故事,那年香港電台舉辦第一屆全港兒童講故事比賽,邀請兒童文學作家為孩子們寫故事,我就寫了這一篇。分配到講這個故事的是協恩中學附設國小的曾泳恆同學。她精彩的表演引起場內一次又一次的笑聲,最後她獲得冠軍。
這個故事後來獲選為“八十年代香港最佳兒童故事”十本之一。隨後不斷有小朋友用它來參加比賽,也一次又一次獲獎。
故事的主題是代溝,解決代溝的方法是互相理解和嘗試接受對方的意見。故事中的小強不知道爺爺的名字,這種情況至今仍是普遍的現實,恐怕將來也一樣。曾泳恆同學如今可能有自己的小朋友了,但這個故事還沒有過時。
代與代之間增進了解,使愛更穩固、家庭更和諧,是我許多作品的主旨。
這和諧不僅在家人之間,還在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聽,這蟬鳴》寫的是人與蟬,《雞的故事》寫人與雞,也寫人與人。整個《摘星園》是這個主題的一次又一次變奏。
我二十歲左右已開始寫小說,其中一篇叫《委屈》,用的是第一人稱“我”來敘述,雖不是我的真實經歷,卻是我的真實感受。這一篇被當年的教育署課程部門選為中二教材,當年的中學生都讀過此篇,不止一個告訴我他們很受感動。文章較長,課文曾經節錄,本書是全文刊出。
我羨慕田園生活,BO世紀80年代在新界大埔一村落購一村居,汽車不到,果樹環繞。每逢周末我與妻躲進去避靜。一個全新的環境,所見所感既新鮮又有趣。因面對大帽山,我稱村居為“面山居”,寫了一系列隨筆,與讀者分享箇中見聞和樂趣。到我準備移居他國,出售村居時,有二十多位讀者集體來看屋,最後與其中一位成交,至今仍是一段美麗回憶。
《千里傳情》是女兒在英國讀書時寫給她的信,思念與鼓勵交織,如今讀來仍覺感動。慶幸今日她仍在我們身旁,無須再嘗分離之苦。
感謝出版方讓我這批蘸滿感情的文字,以新的組合與新老讀者會面,希望它們能激起心海的浪花,讓我的心再一次與讀者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