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樂團

香港中樂團

香港中樂團於1977年成立,是香港唯一擁有85位專業演奏家的大型職業中樂團。樂團演出編制分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四個樂器組別,其中包括傳統和新改革的多種樂器。

2001年4月1日起,由香港中樂團有限公司正式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香港中樂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中樂團
  • 外文名: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 成立時間:1977年
  • 演出編制: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
樂團簡介,使命宣言,背景,業務,研討會,世界紀錄,獎項,藝術家,

樂團簡介

樂團植根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演出的形式和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和近代大型作品,此外,更廣泛委約各種風格及類型的新作,迄今委約或委編的作品已逾1800首。樂團齊心致力於奉獻卓越的中樂藝術,緊貼時代脈搏,發揮專業精神,肩負著香港文化大使的重任,追求音樂至高境界,成為世界級的樂團。
香港中樂團曾榮獲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頒贈的“最傑出弘揚現代中樂榮譽大獎”(2002)、亞洲作曲家同盟頒贈的“最傑出弘揚亞洲現代音樂榮譽大獎”(2007)及香港電台頒贈的“中文金曲金針獎”(2005)。樂團在推動大型民族樂團創作方面的成績,獲得海內外藝術界的認同及讚譽。樂團參與演奏的唱片《華夏之根》曾榮獲2008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器樂類專輯獎,樂團亦榮獲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器樂類演奏獎。

使命宣言

香港中樂團齊心致力於奉獻卓越的中樂藝術,緊貼時代脈搏,發揮專業精神,追求音樂至高景界,成為香港人引以為榮的世界級樂團。

背景

植根於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演出的形式及內容包括傳統民族音樂及近代大型作品,樂團更廣泛地委約各種風格及類型的新作品,委約及委編作品逾2,300首。樂團的演出編制共85人,分拉弦、彈撥、吹管及敲擊四個樂器組別,其中包括傳統及新改革的多種樂器。

業務

為全港市民展現繽紛多彩的中樂世界。每年除舉辦超過100場定期及外展音樂會外,更主辦多項與民同樂之大型活動,如香港胡琴節、香港鼓樂節及香港笛簫節等。
為香港文化大使。經常獲邀於國際著名音樂廳及藝術節演出,足跡遍及澳洲、新加坡、日本、南韓、中國內地、台灣、澳門、加拿大、美國、荷蘭、奧地利、德國、英國、法國、捷克、紐西蘭及愛爾蘭等地。
為推廣中樂至社會各階層及資助樂團長遠發展,分別於1998年成立「中樂摯友會」及於2002年設立「香港中樂團發展基金」。
為扶育音樂幼苗及培育新一代觀眾,除經常到學校演出外,於2003年成立香港兒童中樂團及香港少年中樂團、舉辦樂器班及與香港演藝學院作院團合作計畫等。與電視台、電台及其它機構合作製作音樂教育節目及教育計算機光碟《中國音樂寶庫:胡琴篇》,積極參與教育工作。
以多方位研究及發展中國傳統及近代音樂;改良樂器以達更佳聲效。為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樂團除作大型中樂合奏外,更分別成立民間音樂小組、室內樂小組、樂器改革研究小組及HKCO Pop。
製作了多輯影音產品,包括音樂會現場錄音CD、VCD、DVD等,並於2003年推出全球首張大型中樂團SACD現場錄音音樂會專輯。
為世界知名獲獎電影《天地英雄》及《功夫》演奏配樂。
除於研討會完結後出版論文集外,更積極策劃及出版中樂導賞書籍如《中樂因您更動聽》及《大型中樂合奏觀賞秘籍》等。
關懷弱勢社群。於2005年9月成立“樂在其中顯關懷”計畫,把中樂之美帶到老人院、兒童院及單親家庭中心等慈善機構以履行其社會責任。

研討會

舉辦以“中國民族管弦樂發展的方向與展望”為主題之中樂發展國際研討會,多位海外、中國內地及本地學者提出多項具啟發性之意見。(1997)
舉行“21世紀國際作曲大賽”及“大型中樂作品創作研討會”,推動及探討中樂大型合奏作品,更以不同樂隊擺位探討對作品的演繹效果。(2000)
舉辦“探討中國音樂在現代的生存環境及其發展”座談會配合由樂團發起之全球投票選出“二十世紀最受樂迷歡迎中樂作品”活動。(2002)
舉辦“第四屆中樂國際研討會—傳承與流變”活動。(2007)

世界紀錄

樂團及近千名樂手共同締造的“千弦齊鳴”,首創最多人同時演奏二胡的紀錄。(2001)
樂團與三千多名鼓手在全港市民見證下於香港鼓樂節開幕式齊奏一曲《雷霆萬鈞》,鼓動香港市民在非典型肺炎疫症後的激勵鬥志。(2003)
樂團與五百多名樂手在香港笛簫節開幕式中演出笛子大齊奏,創下最多人同時演奏笛子的紀錄。(2005)

獎項

樂團榮獲香港國際現代音樂節頒贈“最傑出弘揚現代中樂榮譽大獎”。(2002)
樂團理事會榮獲由香港董事學會頒發“傑出董事獎 - 法定/非分配利潤組織董事會”獎項。(2004)
獲香港會計師公會主辦的“2004最佳企業管治資料披露大獎 - 公營/非牟利機構組別金獎”。(2004)
獲香港電台頒發第二十八屆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2005)
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頒發“同心展關懷”標誌。(2005-2007)
樂團榮獲亞洲作曲家同盟頒發“最傑出弘揚亞洲現代音樂榮譽大獎”。(2007)
樂團參與演奏之唱片《華夏之根》榮獲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器樂類專輯獎,樂團亦榮獲第六屆中國金唱片獎器樂類演奏獎。(2008)

藝術家

閻惠昌--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
閻惠昌於1983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隨即受聘為中央民族樂團首席指揮兼樂隊藝術指導。閻惠昌曾先後指揮北京、上海、台灣、新加坡及香港等地所有專業中樂團,亦涉足西洋交響樂隊指揮,他的藝術和指揮才華得到海內外樂界一致讚譽。
1987年,閻惠昌獲中國首屆專業評級授予的國家一級指揮,自1997年6月起應邀出任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並於2001年帶領樂團進入公司化發展新階段,同時踏入銀喜樂季。同年9月,他獲得新加坡政府頒發的“2001年文化獎”;2004年更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頒授的銅紫荊星章,以表揚其對於推廣中樂方面多所貢獻。在過去十多年中,香港中樂團在閻惠昌的帶領下有了全方位的發展,積極地向海內外推廣中國音樂文化。
近年,閻惠昌應聘擔任多間音樂院校特聘教授,曾多次在國內及香港進行演講及教授工作。
郭雅志--管子
1990年,郭雅志畢業於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後留校任教。1999年12月,郭雅志出任香港中樂團嗩吶首席一職,亦兼職於香港演藝學院。郭雅志1993年發明嗩吶“活芯”裝置,令傳統嗩吶可以準確地演奏半音階及全部的調式,獲中國文化部頒發的“科技進步二等獎”。郭雅志也以“活芯嗩吶”開創性地首演了多首現代風格的協奏曲而名揚海內外。1998年,郭雅志在美國紐約卡耐基大廳舉行的Pro Musicis國際大獎賽中,以演奏嗩吶、管子等多種管樂器,歷史性地榮獲了總決賽的唯一大獎,“為中國民族管樂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美國《僑報》)。近年來,郭雅志隨香港中樂團到許多國家獻藝,並多次與黃耀明、李克勤等香港著名歌手合作,擔任大型演唱會表演嘉賓,而深受歡迎。
魏冠華--京胡
魏冠華6歲開始學習二胡、京胡,7歲登台獨奏,12歲進入北京專業文藝團體,之後廣泛活躍於國內文藝舞台上,獲得當時國內音樂界及觀眾的一致讚賞。1982年,魏冠華獲得中國文化部首次舉辦的民族器樂比賽大獎“優秀演奏獎”。1985年,魏冠華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民樂系,1986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期間他創作了多首聲樂作品並獲得獎項。1991年,魏冠華移居香港,多次獲得香港中樂團邀請在音樂會中擔任獨奏,2001年成功演出個人專場胡琴演奏會。2004年在香港中樂團的《中港台胡琴名家之夜》音樂會上,魏冠華以精湛的演繹、高難的技巧,首演京胡、二胡雙協奏曲《楊門女將交響組曲》,好評如潮。
魏冠華現任香港中樂團高胡兼板胡樂師,並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香港音樂專科學校、香港教育學院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