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社學

香山社學舊址在德化縣香林寺左路東樓花廳,創辦於明·建文二年(1400年)。過去作講堂的壁間有古聯一對:“聽講應有神,大地好從湖水渡;聞香知無隱,前峰喜作蓮花看。”(參見《泉州寺廟·香林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山社學
  • 創辦:明·建文二年(1400年)
宋代,明代,相關名人,

宋代

北宋時,泉州德化北區葛坑、田地、湖頭、蔡岩、桂陽等處鄉村是屬尤溪縣轄,尤溪屬延平府。延平是“閩學四賢”之地,乃李侗、羅豫章、楊時、朱熹理學活動中心,故府學、書院遍布各縣鄉。

明代

因此,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原來是窮鄉僻壤的德化桂陽、曾坂、田地、湖頭等地鄉人,為培養本鄉子弟,與香林寺和尚商量,在香林寺東樓花廳創辦“香山社學”,初收學生三十多人。

相關名人

香山社學培養當地鄉村生員,直至清初,出了不少有名人才。社學畢業後做官的又往往報答母校之地香林寺。
香山社學培養的生員中,以明代中憲大夫凌輝最著,在朝廷任職歷經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參見《泉州人名錄·凌輝》)
凌輝從小在香山社學就讀。作廣東監察御史期間回到母校,見香林寺東樓舊損破敗,作詩一首:
“重上危樓思豁然,倚欄點綴舊山川。
身超世界塵囂外,目斷中天杳靄邊。
鬱郁蒼松經歲月,蕭蕭翠竹灑風煙。
回思昔日登臨處,瞬息如今又十年。”
因此,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他的同年曾坂的曾灝創建寺內觀音樓時,凌輝獻出收來的租谷100擔維修祖殿及方丈住室,不忘師恩。
同時,凌輝還請封創寺僧人許了他、鄭道徽為祖師公。
明·祟禎七年(1634 年),香山社學後來的生員蘇嗣卿、方如蕃、蘇維見、林排開、嚴其林、凌潛夫、林俞卿等七人同是二十四歲,同一年生日,因受張溥於在蘇州虎丘開“復社”大會的影響,也成立“同庚聯誼會”。這恐怕是泉州府最早的同學會學生組織。
香林寺僧人和歷代住持也十分支持社學,香山社學學生與和尚住在一塊。有個來此訪游的進士以為這不像正規書院,便譏諷教書先生曰:“儒釋共一堂,弟子三千,俗界三千,問和尚何以為尚?”先生隨口應道:“門牆高樓仞,學士十八,羅漢十八,請先生他處謀生。”來人自覺失言沒趣,乃自嘲自解曰:“真是佳走(跳蚤)跌倒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