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曲線

首曲線

根據不同測圖比例尺及不同地貌情況,按有關規定的等高距繪出的等高線,也叫“基本等高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曲線
  • 外文名:intermediate contour
  • 別名:基本等高線
  • 領域:測繪
定義,起源,坡形判斷,線圖判讀,

定義

首曲線,又叫基本等高線。是按基本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一般用細實線(0.15mm)描繪,是表示地貌狀態的主要等高線。

起源

以等高線法顯示地貌,啟迪於等深線。1728年荷蘭工程師克魯基最先用等深線法來表示河流的深度和河床狀況,後來又把它套用到表示海的深度。1729年庫爾格斯首次製作等深線海圖,再後來才套用到陸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態。1791年法國都朋特里爾繪製了第一張等高線地形圖,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線表示了法蘭西領域的地貌。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初,等高線逐漸開始用於測繪地形圖中。19世紀後半葉,等高線法衝破不易識別的阻礙,取得公認。此後,等高線法才成為大比例尺地形測圖顯示地貌的基本方法。
然而,1986年在中國甘肅天水發現了7幅戰國末期放馬灘木板地圖,在幾乎沒有有效信息的第五幅圖中,出現了閉合曲線繪製山峰的方法。然而這一符號並未正式套用在其他地圖中,應該是繪圖者後期才出現的繪製方法。西漢長沙馬王堆地圖山脈使用內填充條紋的閉合曲線表示,圈出了山脈的大致範圍,其表示手法與現代地圖中的“等高線”類似。九嶷山附近為一大片弧形條紋填充的閉合曲線,表述了當地海拔較高、多山的特徵。此種表示方法應該與放馬灘地圖第五幅圖有一定的關係,但沒有得到後世的傳承。 可見等高線的出現應該更早。

坡形判斷

(1)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高程相等;
(2)等高線為閉合曲線,不在圖內閉合就在圖外閉合,因此在圖內,除遇房屋、道路、河流等地物符號而外,不能中斷;
(3)除遇懸崖等特殊地貌,等高線不能相交;
(4)等高距相同的情況下,等高線越密,即等高線平距越小,地面坡度越陡,反之,等高線越稀,即等高線平距越大,地面坡度越緩;
(5) 等高線遇山脊線或山谷線應垂直相交,並改變方向。

線圖判讀

1、數值大小:
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於1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較緩和;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200米,非常陡;
高原:海拔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2、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緩。
3、形狀特徵:
地形名稱:
(1)山頂:也可稱山峰,山嶺。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高四周低,則中部為山嶺
(2)山脊: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高處向低處彎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由低處向高處彎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中部低四周高,則中部為盆地
(5)鞍部:等高線地形圖中,兩個相鄰的山嶺之間相對較低處
(6)陡崖: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相交的地方
(7)陡坡與緩坡: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密集處為陡坡;等高線稀疏處為緩坡。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中,要根據比例尺確定。

(8)陽坡與陰坡:等高線地形圖中,陽光照射較多的為陽坡,反之為陰坡。陽坡與陰坡的確定要聯繫南北半球與緯度。
(9)台地是指四周有陡崖的、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基本平坦似台狀的地貌。由於構造的間歇性抬升,使其多分布於山地邊緣或山間。有人認為台地是高原的一種。根據成因可分為構造台地、剝蝕台地、凍融台地等。根據物質組成又可分為基岩台地、黃土台地、紅土台地等。
4、等高線與溫度:
等高線每上升100米,溫度降低0.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