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表示法

地圖表示法

地圖表示法是不僅通過圖形學而且藉助自然語言來充分利用為人類所通用的許多表示方式的合適模擬,用各種不同方式在平面圖上表示地理高度、地形、地表特徵的作圖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圖表示法
  • 外文名:The map representation
  • 理解:地圖符號學、地圖語言、二者結合
  • 含義:表示地理特徵的作圖方法
  • 所屬學科:地理科學
  • 用途:表達地圖概念
簡介,首曲線法,間曲線法,助曲線法,分層設色法,暈渲法,暈滃法,點值法,等值線法,範圍法,分區統計圖表法,格線法,質底法,

簡介

與地圖符號學或地圖語言相比,地圖表示法是一個使用更加廣泛的術語,儘管其概念並不存在。它在理論上是一個淺顯的概念,只在表面上內涵某些我們了解甚少的知識領城。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地圖表示法概念內容的理解,是把它當成地圖符號學、或地圖語言,或兩者加在一起的領域。
但地圖表示法也有一個專供地圖顯示概念用的內容,即不僅通過圖形學而且藉助自然語言來充分利用為人類所通用的許多表示方式的合適模擬。通過我們所進行的地圖語言溉念的思維實驗,這種結論已得到證實。其結果是提供了發展新的、更廣泛使用的一一富於表達的地圖概念的可能性。

首曲線法

首曲線,也叫基本等高線,是按基本等高距繪出的等高線。 在地形圖上以0.1mm的細實線描繪,如1:5萬地形圖上首曲線依次為:10m、20m、30m……
地圖表示法地圖表示法

間曲線法

在地勢平坦的區域,如用基本間隔繪製地形圖,往往在一幅圖內沒有幾根等高線,表達不了實際地形情況。因此在一幅圖內為表現局部地貌特徵,採用為基本等高距的一半的等高距繪製等高線,這種等高線叫做間曲線。 間曲線通常用長虛線表示,主要用於高差不大,坡度較緩,單純以首曲線不能反應局部地貌形態的地段,可以只繪一段而不閉合

助曲線法

助曲線,也叫輔助等高線,通常按四分之一等高距描繪等高線,但也可以按任意高度描繪等高線。 助曲線用以表示首曲線和間曲線尚無法表示的重要地貌,在圖上以短虛線描繪。

分層設色法

以一定的顏色變化次序或色調深淺來表示地貌的方法。首先將地貌按高度劃分若干帶;各帶規定具體的色相和色調,稱為“色層”。為劃分的高度帶選擇相應的色系,稱為“色層表”在地圖上,按色層表給不同高度帶以相應顏色。常見的色層表為綠褐色系、低地用色、丘陵用黃色、山地用褐色、雪山和冰川用白色或藍色等。能醒目地顯示地勢各高程帶的範圍、不同高程帶地貌單元的面積對比,具有立體感。不能量測。 此法是製圖學家雷馬虛克發明。設色的原則,是按地面由低到高,以綠、黃、棕等顏色分別表示平原、高原和高山,以濃淡不同的藍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帶。該法的優點是能概括地表示圖內區域的地形大勢,在分層設色法繪製的小比例尺地圖中,平原、丘陵、山地等的分布狀態一目了然、閱讀很方便。我國常用的地形圖,200米等高線以下填繪深綠色,200—500米等高線間填繪淺綠色。500—1000米之間填繪淺黃色,1000—2000米等高線間填深黃色,2000—3000米等高線間填淺赭色。這種地勢愈高設色愈暗的方法,使低地著色明淡,而這些地區地面要素——交通線、居民點都比較密集,由於底圖明淡,所標註的地面要素清晰可見。高地所設的顏色深暗,而該處需要顯示的其他要素較少,故對製圖影響不大。
分層設色法分層設色法

暈渲法

暈渲法(hill shading)是地圖上表示地貌的一種方法,使套用陰影原理,以色調的陰暗、冷暖變化表現地形立體起伏的一種方法。也叫“陰影法”。據光源的位置(直照或斜照)和地勢起伏,以深淺不同的色調在陡坡或背光坡塗繪陰影,構成地形的立體形象,不能表示高度和實際起伏情況,常與等高線配合表示地貌。 最初使用直照光源,後改為斜照光源,設平行光線傾角為45°,地形各部位的受光量H=0.707(cosα+sinα·cosc)。式中α為地面坡度角,c為相對於光源的方向角。暈渲法不嚴格按此數學法則進行,而根據斜照光源下地形各部位受光量變化的基本規律,並引進空氣透視等藝術法則,套用繪畫技術進行地形立體造型。暈渲通常用毛筆及美術噴筆為工具,用水墨畫單色暈渲,用水彩(或水粉)繪製彩色暈渲。此法雖缺乏數量概念,但立體感強,富有表現力,通俗易懂。暈渲最早出現於18世紀初期,1701年俄國謝明、列麥佐夫所編的西伯利亞地圖集中的一些地圖,1716年德國高曼所繪的世界地圖,都採用該方法顯示地形。19世紀後半葉出現了多色平版印刷術,暈渲的制印顯得便利經濟,得到普遍採用,到20世紀暈渲技術更加成熟,隨著半色調網目制印的出現,暈渲法獲得了精美的印刷效果,在20世紀中葉取代了暈滃法,成為主要的地形立體顯示法
暈渲法暈渲法

暈滃法

暈滃法是地圖上表示地形的一種方法,印在地形坡面圖上順流水線方向繪製一系列不連續的短線(稱暈滃線),以線粗細、疏密和長短表示地形坡度的陡緩,並建立一定的立體感。 暈滃法由德國萊曼(J.Lehmann)於1799年創製,他把地形坡上的受光量,根據直照原則設定水平面上的單位受光量等於 1,則在傾斜面上的受光量H=1×cosα=cosα(α為傾斜角),以此算式為基礎,制定了暈滃尺,將暈滃線的寬度與暈滃線間空白的寬度之比與地形坡度建立對應關係。 暈滃法在19世紀曾經是表示地形的主要方法。到19世紀後半葉逐漸讓位於更科學的等高線法。到20世紀中葉被繪製更方便、立體感更強的暈渲法所取代。現已較少使用。 暈渲法(hill shading)是套用陰影原理,以色調的陰暗、冷暖變化表現地形立體起伏的一種方法。

點值法

點值法(dot method)又稱點數法、點描法、點子法或點法,是用代表一定數值的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點,反映某地圖要素的分布範圍、數量特徵和密度變化的方法。 採用點值法的最重要的是確定點權值,即每個點子所代表的對象數值。確定點權值的基本原則是:使密度小的地區能得到表示,而密度大的地區點子不產生連續、重疊現象。但有時因製圖對象各區域分布的數量差異太大,採用一個點值無法兼顧兩極值區域,這時只好採用兩個不同大小的點子和兩種權值加以表示。一般說點權值可用右側公式計算: 式中P為密度最大區的面積,A為該區製圖對象的總量。計算的點權值一般向大的方向湊整。在編圖時,根據點權值計算各區域的點子數目,採用定位法或根據製圖現象分布規律把點子繪到地圖上。

等值線法

等值線法又稱等量線法,是用一組等值線來表示連續面狀分布的製圖現象數量特徵漸變的方法。等值線是製圖對象某一數量指標值相等的各點連成的平滑曲線,由地圖上標出的表示製圖對象數量的各點,採用內插法找出各整數點繪製而成的。每兩條等值線之間的數量差額多為常數,可通過等值線的疏密程度來判斷現象的數量變化趨勢。等值線法往往與分層設色的表示手段配合使用,即採用改變顏色深淺、冷暖和陰暗來表示現象的數值變化趨勢,使圖面更清晰、易讀。另外往往在等值線上加數字註記,便於直接獲得數量指標。等值線法除用於表示空間現象數量的連續而逐漸變化的特徵外,還可表示現象隨時間的變化,現象的重複性(頻度)等。 等值線圖用數值相等各點聯成的曲線(即等值線)在平面上的投影來表示被攝物體的外形和大小的圖。

範圍法

範圍法(area method)又稱區域法或面積法,是用輪廓界線、顏色、紋理、註記及面狀符號等方法在地圖上表示間斷、成片或零星散布製圖對象的分布範圍及狀況的方法。主要採用以下幾種表示手段:只表示範圍界線;範圍界線加註記;範圍界線加底色;範圍界線加面狀符號;面狀符號;單個符號等。範圍法表示的範圍有絕對和相對之分,絕對區域範圍是指要素僅僅分布在所標明的地區範圍內;相對區域範圍是指地圖上勾繪出的範圍僅僅是要素的集中地區,在範圍以外還有零星分布無法確定的同類要素。即有精確和概略兩種範圍。前者一般儘可能地勾繪出範圍界線,而後者常不繪出輪廓線,用散列的符號或文字表示。範圍法能通過符號的色彩、尺寸、排列形式等表示多種製圖對象的分布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