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干鄱陽湖藜蒿

餘干鄱陽湖藜蒿

餘干鄱陽湖藜蒿,江西省上饒市餘干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餘干縣土壤多為肥沃的潮土和草旬土,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餘干鄱陽湖藜蒿生長。餘干鄱陽湖藜蒿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氣味,高20—40厘米;根狀莖,直立或斜向上,莖稍粗,直徑為2—7毫米;莖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光滑無毛;嫩莖可炒食,香氣濃郁,肉質脆嫩爽口。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餘干鄱陽湖藜蒿”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干鄱陽湖藜蒿
  • 產地名稱:江西省上饒市餘干縣
  • 品質特點:紫紅色,光滑無毛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1989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9月1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餘干鄱陽湖藜蒿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氣味,高20—40厘米;根狀莖,直立或斜向上,莖稍粗,直徑為2—7毫米;莖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光滑無毛;嫩莖可炒食,香氣濃郁,肉質脆嫩爽口。
餘干鄱陽湖藜蒿餘干鄱陽湖藜蒿

營養價值

餘干鄱陽湖藜蒿含乾物質5.47%—5.67%,維生素C5.75毫克/100克—5.95毫克/100克,粗纖維1.15%—1.35%,蛋白質0.87%—1.07%,可溶性糖(以葡萄糖計)0.30%—0.50%、脂肪0.23%—0.43%、鈣(以鈣計)346毫克/千克—350毫克/千克、磷(以磷)13.9毫克/千克—15.9毫克/千克、鐵(以鐵計)3.2毫克/千克—5.2毫克/千克。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餘干縣土壤大體由南至北、從高到低分布,即由丘陵至平原。土壤肥沃,質地疏鬆。地貌基本上以低丘和濱湖平原所組成,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緩傾斜,過渡到濱湖平原。南部的白雲峰海拔390米,北部的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餘干地處鄱陽湖南岸,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漲水為湖、枯水為洲,湖、港、草洲星羅棋布。鄱陽湖總面積3583平方千米,餘干轄640平方千米。餘干廣闊的濱湖草洲(尤其在吳松高程15.6米以上的1.334萬公頃的草洲),其土壤多為肥沃的潮土和草旬土,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餘干鄱陽湖藜蒿生長。

水文情況

餘干縣位於信江河流下游,信江發原於玉山縣三清山東北麓平家源,流經玉山、上饒、弋陽、貴溪、鷹潭、餘江至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口灘分兩支。一支由東向北,流經清溪渡至珠湖,再經十字河與樂平河水合流入繞河,注鄱湖,現稱東大河;一支向西流經龍津至塢石,分別北走江埠,南走楓港,至壩頭合流後,受九龍河水,再經三江口入鄱湖,現稱西大河。境內有信江河、木溪河、大山寨上河、株橋河、九龍河、潤溪河。全縣總蓄水量可16億立方米。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質優良,無污染。

氣候情況

餘干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風明顯,無霜期長。全縣年平均氣溫為17.8攝氏度,最冷是1月,平均為5.2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9.1攝氏度。最熱是7月,平均為29.7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為40.0攝氏度,全年平均活動積溫為6414攝氏度,歷年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0攝氏度的積溫為5688.1攝氏度,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全縣氣溫的區域性差異不顯著,年平均降水量為1586.4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1804.9小時。近十餘年來,全縣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有利於餘干鄱陽湖藜蒿生長。
餘干鄱陽湖環境餘干鄱陽湖環境

歷史淵源

《餘干縣誌》記載:“蔞(藜蒿),草也,可以烹魚。”相傳藜蒿之名出自朱元璋之口,時值乾旱季節蔬菜脫供,廚師從鄉間弄來新鮮蔞蒿燒臘肉。食後,朱元璋食用說:“這新鮮味道好似藜杖蒿草的就叫它藜蒿。”
唐《食療本草》稱蔞蒿:“香美可食,生蒸皆宜。”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提到蔞蒿的食用價值:“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每到江南三月,鄱陽湖的湖面上,便會飄滿這種名叫“藜蒿”的野草。
江西有“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之說。
餘干鄱陽湖藜蒿餘干鄱陽湖藜蒿

生產情況

2013年,餘干鄱陽湖藜蒿保護面積2萬公頃,年產量69萬噸。
餘干鄱陽湖藜蒿餘干鄱陽湖藜蒿

產品榮譽

2008,藜蒿炒臘肉入北京奧運會創新選單。
2013年9月1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餘干鄱陽湖藜蒿”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藜蒿炒臘肉藜蒿炒臘肉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餘干鄱陽湖藜蒿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餘干縣鄱陽湖邊緣的康山鄉、康山墾殖場、瑞洪鎮、石口鎮、信豐墾殖場、大塘鄉、洪家咀鄉玉亭鎮東塘鄉烏泥鎮鷺鷥港鄉、三塘鄉、江埠鄉、楓港鄉、古埠鎮等15個鄉鎮(場)。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4′06″—116°47′00″,北緯28°35′11″—28°52′03″。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扦插育苗:每年4月底至5月初,在餘干鄱陽湖草洲挖取藜蒿地上莖,抹掉中下部葉片,剪成10—15厘米的插條,按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的規格插入苗棚內。苗床的整地施肥按一般蔬菜育苗的標準操作,深度以插條入土三分之二為宜,每平方米插條約200根。插後加強水肥管理,促使植株生長。
(2)產地選擇:選擇排灌方便、土質肥沃的砂質土壤。
(3)整地施肥: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4000—5000千克,碳酸氫銨50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氯化鉀25千克或餅肥100千克、複合肥50千克作底肥。施肥後,深耕細耙整地,連溝1.2米開廂,廂面寬1米,做成高廂。
(4)適時定植:6月底7月初是多雨季節,是插扦移栽的好時節。將苗圃中的藜蒿拔起,剪除地下莖,又可作插條用,掐去嫩尖,抹掉葉片,剪成長為10—15厘米的插條,開溝扦插定植。
定植規格為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深度以插條入土三分之二為限,插後澆一次透水。
(5)田間管理:大田扦插定植後,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促進生根萌芽。插條生根後追肥1—2次,每畝用尿素15千克。追肥後隨溝灌水潤土。藜蒿一般無病蟲害危害。若在高溫雨季通風不良時,侵染白粉病,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6)分層採收:10月下旬至翌年2月,挖取地下莖,洗淨根莖的泥土即可上市。採收地下莖後,將廂面用薄膜覆蓋好,以利殘留莖節萌發新株。3月下至4月中旬,是地上莖的盛收期,當藜蒿莖高20厘米時,用銳利的刀離地面3—4厘米處割下扎把銷售,春季外界氣溫較低,割莖後的畦面仍需覆膜保溫,這樣可收穫2—3次。每收割一次,隨即畝追施尿素10千克。一般每畝可收穫地下莖1500—2000千克,地上莖800—1200千克。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餘干鄱陽湖藜蒿產品執行NY5089-2005《無公害食品 綠葉類蔬菜》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餘干鄱陽湖藜蒿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餘干鄱陽湖藜蒿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餘干鄱陽湖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字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和相關責任義務。
(2)餘干鄱陽湖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餘干鄱陽湖藜蒿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進行產品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的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
(4)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餘干鄱陽湖藜蒿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偽造、冒用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餘干鄱陽湖藜蒿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