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和中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胃和中湯
  • 主要原料:北沙參10克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副作用:無
藥物組成:,適用證:,點 評:,

藥物組成:

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炒白芍10克,和甘草4.5克,法半夏4.5克,陳皮3克,須谷芽15克,白殘花3克,蒲公英12克。

適用證:

氣陰不足的胃炎、胃竇炎、十二指腸球炎、燥咳、血證以及熱性病後期調治。

點 評:

本方脫胎於《金匱要略》中的麥門冬湯。方中沙參、麥冬增液潤肺;石斛生津養胃,三味甘涼濡潤,潤而不膩;芍、草酸甘化陰;蒲公英消熱消炎;須谷芽甘平養胃;白殘花芳香悅脾;半夏、陳皮降逆和中,氣降津自流布,相得益彰。此方柔潤而不膩,氣清而不濁,對於陰液不足,舌上少苔欠潤,而又胃氣虛餒,不宜服滋膩重濁藥的患者,服用本方是最適宜的。此外,運用本方應隨症加減:大便溏薄加扁豆衣10克,炒木瓜10克,大便燥結加生首烏12克,肉蓯蓉10克,天花粉10克;心脘火灼,舌紅苔黃,脈弦數加黃連2克;舌有裂紋加花龍骨12克(先煎),馬勃3克;如燥咳(連聲頓咳而無痰或咳則脅痛)去半夏,加川貝10克,瓜蔞皮10克,炙桑葉10克,光杏仁10克,鮮梨50克;血證調法去半夏、陳皮,加鮮藕50克;見血加藕節炭10克;熱病後形衰氣餒加紅棗10克,生薑6克。其辨證要點是知飢而不想吃。胃津不濡則知飢求食,胃氣虛餒則食慾不興,是救注與代償兩者不協調導致。辨證時應注意吐酸、泛酸、吞酸、嘈雜,以辨多酸與缺酸的比重關係。苔潤、苔少、苔光以辨胃陰的盈虧,苔黃、苔白以辨其寒熱屬性,從而權衡夏、陳的取捨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