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竹記

《養竹記》是唐代文學家白居易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第一段談竹子的四種美德,第二段寫自己與竹相知相處的經過,第三段借竹子前後不同際遇來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全文語言淺顯通暢,樸素自然,文字省淨,意境新穎,極富哲理性,同時又反映出作者對當時不注重培養人才,不知道愛惜人才的現實狀況感到憂慮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養竹記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養竹記
竹似賢,何哉?竹本12,固以樹3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4者。竹心空,空以體道5;君子見其心,則思套用虛受6者。竹節貞7,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8名行9,夷險一致者。夫如是10,故君子人多樹11之,為庭實12焉。
貞元十九年13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14,授校書郎15,始於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16。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枝葉殄瘁17,無聲無色。詢於關氏之老18,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20,彗帚者刈焉21,刑餘之材,長無尋焉22,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郁23,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24,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25,不終日而畢。於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於草木,猶賢之於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26者,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本:根。
  2. 固:穩固。
  3. 樹:樹立。
  4. 倚:偏頗。
  5. 體道:體悟仁德。
  6. 虛受:虛心接受。
  7. 貞:堅定。
  8. 砥礪(dǐ lì):磨練,鍛練。
  9. 名行:名節操行。
  10. 如是:像這樣。
  11. 樹:種植竹子。
  12. 庭實:原指將貢品或禮物陳列於庭,讓人觀賞。這裡是指將竹子種植在庭院中,隨時觀賞。
  13. 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號。
  14. 拔萃:唐代考中進士,還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授官。白居易三十二歲這年,以“拔萃”登科。
  15. 校書郎:秘書省屬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國家圖書典籍。
  16. 常樂里:長安的里名。關相國:疑為德宗時的宰相關播。
  17. 殄瘁:枯萎凋謝的樣子。殄(tiǎn):滅絕,此指摧殘。 瘁:勞傷,此指毀壞。
  18. 關氏之老,關家舊人,如老僕,管家之類。
  19. 繇(yóu):同“由”。
  20. 筐篚(fěi):竹器,方形的叫筐,圓形的叫篚。
  21. 篲箒(huìzhǒu):都是掃箒。篲:通“彗”,掃帚。這裡作動詞用。
  22. 尋:古時八尺為一尋。
  23. 菶(běng)茸薈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
  24. 芟(shān)蘙(yì)薈,剪除茂盛的雜草。
  25. 封:培土。
  26. 斯:指這所房子。

白話譯文

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麼,竹子的根穩固,穩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竹子的節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磨鍊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為校書郎。最初在長安求借住處,得到常樂里已故關相國私宅的東亭,在那裡住了下來。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東南角,見這裡長著幾叢竹子,枝葉凋敞,毫無生氣。向關家的舊人詢問是什麼緣故,對方答道:“這些竹子是關相國親手栽種的。自從相國死後,別人借住在這裡,從那時起,做筐簍的人來砍,做掃帚的人也來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長的已不到八尺,數量也不到百竿了。還有平常的草木混雜生在竹叢中,長得繁盛茂密,簡直都沒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這些竹子,是由年邁德崇的關相國親手種植,現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賤。但即使被砍削、廢棄到這種程度,其秉性卻仍然不變。於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鏟掉,給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層,沒用一天就幹完了。從此以後,這些竹子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隨風依依,生機盎然,好像在感激著我的知遇之情。
可嘆啊!竹子,不過是一種植物,與人有什麼關係呢?就由於它與賢人相似,人們就愛惜它,培植它,何況對於真正的賢人呢?然而,竹子與其它草木的關係,也就象賢人與一般人的關係一樣。唉!竹子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其它草木區別開來,要靠人來加以區別,賢人本身並不能把自己與一般人區別開來,要靠使用賢人的人來加以區別。因此,寫了這篇《養竹記》,書寫在東亭的壁上,是為了留給以後居住這所房子的人,也是為了使現在使用賢人的人知曉罷了。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時年作者三十一歲。
白居易生長在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的危機和人民的疾苦。他幻想著當權者能夠選賢任能,治理關下,企望著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業,故寫下了這篇《養竹記》。借養竹之事充分表達自己慕賢守道、堅貞不渝的志向。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文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談竹子的四種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套用虛受,砥礪名行,夷險一致;正因為有這些美德,君子們多將之作為“庭實”。第二段寫自己與竹相知相處的經過。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國府宅東亭時,有感於原先種的竹已“枝葉殄瘁,無聲無色”;經詢方知其竹現狀是與“他人假居”、無人愛惜竹子有關。於是乎,作者“乃芟翳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愛惜並護理竹子將近一整天時間,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韻回報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後不同際遇,談人才的遭遇。竹子“似於賢”得到人之愛惜和培植,對“真賢”的人又怎么得不到愛惜和培植。竹子與草木,就像賢才與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張揚優點,而是靠人賞識它;賢才不能自我張揚才幹,而是要各級領導使用賢才者,才能發現賢才們的才幹,重用之。因此,賢才被各級領導掌握著命運。
文章以竹喻賢人,表達了作者仰慕賢者的高貴品質,決心堅定不移、正直無私、虛心體道、砥礪名行的志向,同時渴望當權者善於發現人才,愛惜人才,使他們得以施展才華,對於人才不被重視的現實流露了隱憂。文章描繪竹之形態,觀察入微,抒發感慨,真摯動人;行文流暢,語言樸素,不事雕琢,意境新穎。文章風格與其詩歌一樣,通俗平易,有為而作。
這篇文章充分表達了作者仰慕賢者的心情和盼望執政者善待賢才的意願。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淨,意境清新。

名家點評

大連海運學院教授張木苓《中國散文鑑賞文庫》:“這篇文章立意深刻,借物喻理,說理自然,卒章顯志。語言清雋、意境優美,具有詩情畫意的散文美。”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