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亭(東亭)

東亭(東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亭,原是唐德宗已故相國關播舊宅的一處。後白居易在貞元十九年(803年)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時租下東亭並定居於此。在定居期間,白居易對東亭進行大量修繕,著有《養竹記》著名篇章,並留下了《常樂里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東亭閒望》,《宿東亭曉興》等詩篇。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在百年校慶重建東亭於校園南區,勵志書院和南洋書院中間的花園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亭
  • 外文名稱:dongting
  • 地理位置:西安市碑林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1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文化作品,保存現狀,白居易簡介,

歷史沿革

東亭,原是唐德宗相國關播舊宅的一處。關播於貞元十三年去世,房屋一直空置。貞元十九年(803年),白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就租下常樂里關相國府的東亭居住。
白居易像白居易像
住進相國府的第二日,詩人漫步來到東亭的東南角下,眼見一片竹叢枝葉憔悴,無聲無色。經問一關府老人,才知這竹叢原是老相國親手所植。相國死後,府內房舍已為他人租用,編筐做帚濫伐值竹,所剩殘株已不足百根,其中連一根長竹竿都難以尋到,茂盛的雜草卻長滿了整個竹叢。
詩人目睹此景,感慨之情油然而生,遂揮筆作了《養竹記》這一著名篇章,詩中曰:“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竹性直,直以立身,……”並書寫在東亭的牆壁上。文中詩人盡情抒發、描述了竹子剛直、不倚的風格,托物寓意,把竹子喻為讀書人,養竹喻作用賢,以留給居住在這裡的後人和用人者借鑑。
在任校書郎期間,工作十分清閒,既沒有衣食之慮,也沒有人事牽絆,還租了四五間茅屋,養了一匹馬,雇了兩名僕夫。他每月兩次去秘書省供職,月俸為一萬六千錢。他常邀同窗賞竹、飲酒,共游曲江,並寫下了許多的詩篇。
直到貞元二十一年,永貞革新失敗後,白居易為了避開政治漩渦,韜光養晦,更為了方便接近元稹,從東亭搬到了永崇里華陽觀。

文化作品

《養竹記》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於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於亭之東南隅,見叢竹於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於關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彗帚者刈焉,刑餘之材,長無尋焉,數無百焉。又有凡草木雜生其中,菶茸薈郁,有無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嘗經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於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東亭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於草木,猶賢之於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竹記》,書於亭之壁,以貽其後之居斯者,亦欲以聞於今之用賢者雲。
《常樂里閒居偶題十六韻兼寄劉十五公》
帝都名利場,雞鳴無安居。獨有懶慢者,日高頭未梳。
工拙性不同,進退跡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三旬兩入省,因得養頑疏。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夫。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
既無衣食牽,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無知己,躁靜各有徒。蘭台七八人,出處與之俱。
旬時阻談笑,旦夕望軒車。誰能讎校間,解帶臥吾廬。
東亭(東亭)
窗前有竹玩,門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數竿對一壺。
《早春獨游曲江時為校書郎》
散職無羈束,羸驂少送迎。朝從直城出,春傍曲江行。
風起池東暖,雲開山北晴。冰銷泉脈動,雪盡草芽生。
露杏紅初坼,煙楊綠未成。影遲新度雁,聲澀欲啼鶯。
閒地心俱靜,韶光眼共明。酒狂憐性逸,藥效喜身輕。
慵慢疏人事,幽棲遂野情。回看芸閣笑,不似有浮名。
《東亭閒望》
東亭盡日坐,誰伴寂寥身。
綠桂為佳客,紅蕉當美人。
笑言雖不接,情狀似相親。
《宿東亭曉興》
溫溫土爐火,耿耿紗籠燭。獨抱一張琴,夜入東齋宿。
窗聲度殘漏,簾影浮初旭。頭養曉梳多,眼昏春睡足。
東亭(東亭)
負暄檐宇下,散步池塘曲。南雁去未回,東風來何速。
雪依瓦溝白,草繞牆根綠。何言萬戶州,太守常幽獨?

保存現狀

現在的東亭是在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百年校慶,耗資15萬元重建東亭於校園南區,勵志書院和南洋書院中間的花園裡,其建築面積為一百餘平方米。建築風格古樸而典雅。亭上面懸掛著一塊匾額,上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啟功所書“東亭”兩個大字。亭對面是一座琉璃瓦的丁型壁牆,其形式新穎而莊嚴。主壁上鐫刻著詩人名作《養竹記》全文,為陝西師範大學著名教授霍松林所書。壁後是一片新植的翠竹林。這一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型人文景觀,不僅為西安交通大學增加了文化氛圍,也為人們在古都西安緬懷詩人,憑弔詩人開闢了一個新的景點。
東亭(東亭)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其“兼濟”之志,以儒家仁政為主,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則吸取了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比作果樹,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觀點,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於事而繫於時政。因此,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必須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