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長壽十六法

養生之術,長壽之道,古往今來,人皆求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重視修身養性,祛病延年的鍛鍊方法。本著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功法的精神,筆者將“養生長壽十六法”整理成文以饗讀者。雖不敢言人人習之可得道成仙,但若持之以恆勤加修習,自會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之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生長壽十六法
  • 類別:辦法
  • 方法:發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等
  • 目的:長壽
簡介,1、發宜常梳,2、面宜多擦,3、目宜常運,4、耳宜常彈,5、舌宜抵齶,6、齒宜數叩,7、津液數咽,8、濁宜常呵,9、背宜常暖,10、胸宜常護,11、腹宜常摩,12、谷道宜常撮,13、肢節宜常搖,14、足心宜常搓,15、皮膚宜常乾沐浴,16、大小便宜閉口勿宮,附:孫真人養生妙訣,一、養性十二少,二、養性十二多,

簡介

養生長壽十六法,原名養生十六宜。較早推廣普及於明朝,可在《遵生八箋》、《修齡要旨》中找到其雛形。成書於明末清初儒醫汪昂所著的《勿藥元詮·金丹秘訣》中。此法可調氣和血,攝生養性,陶冶情操,砥礪意志,是不可多得的法簡效宏之功法。
養生十六宜名目
發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齶,齒宜數叩,津宜數咽,濁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谷道宜常撮;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搓,皮膚宜常乾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言。

1、發宜常梳


中醫認為,發乃血之餘,腦之華。又曰:發,血之窮也。千過梳發,發不白。腎者,其華在發。頭為諸陽之會,其發覆之,常梳理頭髮,可促進諸陽升發,百脈調順,氣血不衰,精神充沛,同時,亦可對頭部穴位起到按摩、刺激等作用。
每日晨起或臨睡時,兩手十指自然分開,屈指成龍爪狀,以指代梳,自前額髮際梳起,經前額、頭頂、腦後,由前往後,再由後往前,循環往復,輕重適當,計數16次為宜;同時,可配以點按太陽、上星、百會、四神聰、耳上、神庭、頭維、風府、啞門、風池等穴位,此即所謂“櫛發”,俗稱“千梳頭”。
常梳理,可醒腦健腦、明日降壓、祛風止癢、健發烏髮;並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心悸、脫髮及神經衰弱等疾病。

2、面宜多擦


中醫四診中有望診之說。因為面部可反映人體五臟的病變,扁鵲華佗察聲色秘訣中論述頗詳。中醫認為,心,其華在面。而面部分布了人體諸多重要器官及穴位,經常按摩可起到通經活絡,血脈旺盛,膚華肌強,顏面嬌美,預防皺紋的功效。
兩手相摩相搓時,先吸足一口氣不呼,使勁搓手72次,手心發燙為宜。然後自下頜、嘴、鼻、眼睛、額頭、兩鬢、面頰,動作輕柔和緩,速度均勻,往復循環,至顏面溫熱為佳;同時雙手配合按摩承漿、人中、迎香、印堂、頰車、下關、地倉,以及太陽、睛明諸穴。每日早晚各做一次,每次數十遍;如能在掌心塗以津液,其效更佳。此法欲稱之“乾洗臉”。
可改善面部血液循環,增強面膚彈性,減少皺紋,延緩衰老,潤顏增色;預防感冒,頭痛腦脹,面部麻木,牙疼鼻塞等疾病。

3、目宜常運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諸脈皆屬於目;目得血而能視。又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目者,肝腎之外候也。故而經常按摩,運轉眼睛,不但能使眼睛清澈明亮,而且對五臟六腑氣機運轉亦大有裨益。
兩眼微閉,心平氣和,眼球分別沿眼眶順時針、逆時針各旋轉16次,然後再做上下、左右運轉各16次。爾後,忽然睜開眼睛,向前平視3分鐘,再以雙手掌心相對,運用開合之法,使兩掌得氣,以雙手掌心對著雙眼烘烤3分鐘。如此,再做睜眼運睛法同上。待閉眼睜眼功法做完後,再用雙手點按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魚尾等穴位。
可明目清腦,解除眼部疲勞,改善視力,預防近視,防治各種眼病及頭昏目眩等疾病。

4、耳宜常彈

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通會於手三陰之間,坎離交則聚氣司聰,以善聽也。關於腎而貫於腦,近代針灸學認為,耳部可體現人體各個官能器官,關乎人體的健康與壽命,故而新針灸有耳針專科。
兩手掩耳,食指壓於中指背上,稍加施力,借反作用力滑下,以指彈擊後腦枕骨部(風池穴附近),可聞咚咚聲響,猶如擊鼓之聲,八段錦中謂之鳴天鼓,如是36次。爾後兩手掌心忽開忽合,連續16次。再用雙手大拇指與食指按壓於耳輪,順時針逆時針,沿耳輪揉搓各16次。
可清醒頭腦,消除耳鳴,保護聽力,增強記憶。防治耳癢、耳痛、耳聾、耳腫、耳聘等各種耳疾,並能防治頭昏頭痛等疾病。

5、舌宜抵齶


中醫認為,舌舔上齶,俗稱“搭鵲橋”。能接通任督二脈,利於真氣運行,使小周天正常運轉,從而達到祛病強體,延年益壽之目的。
舌尖輕抵上齶,上下左右輕輕地攪動(所謂黃龍攪海是也),同時舌舔上下齒齦內外左右運轉數十遍,令唾液自生。
可潤燥生津,滋陰清熱,幫助消化,健脾養胃,堅固牙齒,防治咽炎及牙齒疾病。

6、齒宜數叩

中醫認為,牙齒者,乃骨之萃也。腎乃骨主之,則諸經血脈津液,皆潤澤清涼也。故經曰:腎衰則齒豁,精固則齒堅。又云:齒,骨之窮也。朝朝琢齒,齒不齲。
雙手交叉置於後腦呈抱頭狀。凝神靜心,摒除雜念,口唇輕合,上下齒相互叩擊,先叩大齒,次叩門齒,再錯位叩犬齒,每日晨起和臨睡時各叩一遍,每遍叩齒36次。扣齒完畢,將口內津液徐徐分三次咽下。
可改善口腔內血液循環,堅固牙齒,使面部膚肌健美潤澤,並能起到滋陰補腎,預防牙齒和口腔疾病的發生。

7、津液數咽


中醫認為,津乃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又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通暢,諸病不生。古代養生家更是惜津如金,稱其為金津、玉液、神水等。故有詩云:白玉泉邊赤龍攪,養就丹田千年寶。道家的元和功,則堪稱代表。
凝神靜氣,心無雜念;閉目合口,舌抵上齶;口中生津,赤龍攪之;含津搗漱,叩齒搗之;汩汩下咽,以目視之;意之所到,歸於丹田;元和之功,養生之寶;秘之慎之,慎之秘之。
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保護牙齒,防止口腔及牙齒疾病;能補腎精,益五臟,抗衰老,增食慾,助消化,調脾胃,養肺腑,並可防治咽炎、牙齦炎以及潰瘍疾病。

8、濁宜常呵

濁,指體內之各種濁廢之氣。中醫認為,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於其中,以成其象,氣血沖和,形神俱備,乃為之全人。今之人,不知悲怒驚恐忿哀而損其身,憂愁思慮傷其氣,故人之病多從氣生,致有中滿腹脹,積聚喘急,五嗝五噎,皆由於氣也。而濁氣則是由此而產生的種種雜氣。
每日清晨,選一環境優美,空氣清新之所,周身放鬆,心無雜念,神不外馳,以鼻吸人新鮮空氣,以意引至腹部丹田,當胸腹氣滿之時,緩緩張口,將體內濁氣徐徐呼出,一呼一吸為一息,六息過後,可吸長呼短,意守丹田。吸時,腳後跟抬起,舌抵上齶搭鵲橋,下縮谷道通任督;呼氣時,腳跟放下,舌尖放平,念“呵”字,勿令耳聞。如此循環往復16次,此即“吐故納新”是也。可消除積聚,通調肺氣,開胸順氣,調理七情,增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並可預防胸悶氣短,咳喘不適,以及各種噎嗝之症。

9、背宜常暖


中醫認為,背為人身之柱。背部不但是督脈的通道,而且遍布五臟六腑及奇恆之府腧穴,更有華佗夾脊穴分布脊椎兩旁,是人身重中之重,故歷代醫家和養生家非常重視人身之背。
端坐或站立均可,待心平氣和後,先用右手拍打背部左側,繼以左手拍打背部右側,自上而下,交替運行,左右各36遍為佳。其實,在少林易筋經中是讓小兒女用雙手上下揉搓百遍,或用細長穀物袋拍打揉搓均可。
經常拍打揉搓背部,同時配合點按背部腧穴,一方面可使氣血流暢;另一方面可防止肺氣腫、氣管炎、骨質增生和腰肌勞損等各種疾病的發生。

10、胸宜常護

胸部為心肺器官之所在,故宜嚴密保護,勿使其受撞擊而損傷。,故而應經常按摩拍打胸部,如地功門的渾身拍打法,心意門的捶胸發聲法,均可起到防治心肺病的作用。
坐式或站立均可,心無雜念,神不外馳。先以右手按摩或拍打左胸部,然後用左手按摩或拍打右胸部,左右交替,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各36次為宜。

可溫胸強心,治療胸悶、心慌、氣急上喘、胸肋脹痛等疾病;並可預防肺氣腫、冠心病、胸肌發育不良等疾病發生。

11、腹宜常摩


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腹部又是人身十二經脈必經之途,重要穴位遍布其中,實為人身之重地。清代孤傳“摩腹功”,宋代詩人陸游的“揉腹功”以及道家的“丹田功”和佛家的“鐵肚功”等,皆注重摩腹之功用。所謂飯後百步走,常把手摩腹,正養生之道也。
取站姿,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吸足一口氣不呼,兩手使勁搓熱,然後,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內外勞宮穴相疊,雙手按於臍上,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圈,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圈。按摩時輕緩柔和,並同時點按關元、氣海、天樞、中脘、神闕諸穴。
常習此功法,可增進消化和食慾,促進血液循環,溫暖丹田。可防治胃痛、便秘、遺尿以及慢性腸炎和潰瘍病等。

12、谷道宜常撮


谷道,即肛門。撮者,提縮之意。撮提谷道,養生家所謂通任督與搭鵲橋相輔。谷道上提縮,自然使陰部上縮,長強穴和會陰穴自然得到鍛鍊,對習練小周天功大有裨益。
取站姿,摒除雜念,周身放鬆,聚精凝神,以鼻吸氣,緩慢勻和,稍稍用力收縮小腹,以意提起肛門及會陰,稍停,放鬆,緩緩呼氣,一吸一呼為一息,如此16次。此法即所謂“撮提谷道”。俗稱“提肛”是也。
可接通任督脈氣,使周天循環運轉自如,固精益腎,對治療便秘、遺精、脫肛、子宮脫垂及各種肛門疾病有一定功效。

13、肢節宜常搖

肢節,即人體的四肢關節。搖者,運動,旋轉,鍛鍊之意。四肢得以運動,猶如轉動的門樞不會腐朽。如五禽戲、易筋經、太上混元按摩法、天竺按摩法等都是養生之法。
兩手或握或松,均以肩關節為軸,搖轉左右臂,若轉動轆轤般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名為“單轆轉”;左右同搖,名為“雙轆轉”,各做36次;其後,兩手卡腰,向前向後向側踢腿各16次;最後以腰為軸涮腰,上體前後左右俯仰各16次。
可使血液通暢,關節靈活,筋骨柔韌,舒展四肢。可防治關節炎、椎體骨質增生和扭挫傷諸症之發生。

14、足心宜常搓


搓足心,即搓摩足心腎經之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心前三分之一凹陷中,為養生保健之要穴。古來養生家及文人俱喜此法,如王安石、蘇東坡、歐陽修等。久久行之,津液涓涓而生,心腎相交,水火相濟。
每晚睡前,溫水濯足後,吸一口氣不呼,兩手相搓極熱,以手掌心勞宮穴交替搓摩足心湧泉穴各36遍,當然越多越好。如覺腳心發熱,可將腳活動一下,覺得疲倦時就稍稍休息一下。此即“擦湧泉穴法”是也。
能清熱降火,舒肝明目,鎮靜安神。可防治頭昏目眩、失眠心悸和高血壓等疾病。

15、皮膚宜常乾沐浴


用手掌經常在周身皮膚乾摩擦,古人稱之為“乾沐浴”。能使周身氣血流暢,肌膚豐潤。如果能用唾液摩擦,其效果更佳。
吸氣一口不呼,雙手使勁相搓生熱,兩手自頭頂百會至面,再從頸部至兩肩、臂膀、胸腹、腰胯和兩腿兩足,來回摩搓36遍;同時,配合點按百會、太陽、膻中、關元、氣海、神闕、腎俞、肩髃、曲池、內關、合谷、風市、足三里、崑崙、委中、三陰交、解溪、大敦、內庭諸穴。
可調理氣血,加強末梢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光滑肌膚,消除疲勞,使皮膚有彈性,減少皺紋等等。

16、大小便宜閉口勿宮


中醫認為,腎司二便,固齒益腎。故古代養生家對二陰的導引相當重視。此術多見於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養生之法。蘇東坡言:其法初不甚覺,但積累百日,功用不可限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故長期堅持,則有固腎堅齒,保留元氣,排廢存正的功用。
凡解大小便時,須閉口咬牙,舌頂上齶,兩目上視,自然呼吸,勿言語,更別抽菸,則精氣不泄,解畢始放鬆,並深出一口氣,排除體內剩餘濁氣。此即所謂“閉天門”。
可固齒生津益腎,保留元氣,防治牙疾,通調二便,促進新陳代謝功能。
余在習練此法時發現,解小便時,牙齒要咬緊;解大便時,眼睛要閉緊,效果也相當好。讀者不妨一試。
欲得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必究養生之道。以上所述“養生長壽十六法”中有動功,有靜功,動靜相合;有練法,有養法,練養相輔。讀者可據情,或單式,或幾式進行選修,只要持之以恆,定會收到理想的效果。

附:孫真人養生妙訣

一、養性十二少


故善養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此十二少者,養性之都契也。

二、養性十二多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懾,多樂則語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