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

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

《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是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經典作品的最新版本。《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中查爾斯·漢迪以敏銳的洞見與真誠的哲思,探討了“人”在經濟掛帥的主流社會中潛藏的憂慮與困惑,並將“適當的自私”的哲理套用在企業組織上,提出信任管理、負責任的個人主義等永續經營的企業觀。追尋生命意義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適當的自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
  • 作者:查爾斯•漢迪 (Charies Handy)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外文名:The Hungry Spirit
  • 譯者:趙永芬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13048244, 97872130482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編輯推薦:查爾斯·漢迪,歐洲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大師,被英國《金融時報》稱為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並被評為與德魯克比肩的管理大師。
《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是查爾斯·漢迪經典作品的最新版本,在書中查爾斯·漢迪對“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進行了發人深省地追問,堪稱查爾斯·漢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查爾斯·漢迪管理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不同管理文化的有機融合,在當今時代,人越來越成為組織、機器、電腦和工資的奴隸,查爾斯·漢迪這種以人為本、文化共融的管理思想理論,無疑具有振聾發聵的時代意義。
查爾斯·漢迪的作品是管理者必讀的經典,《飢餓的靈魂:個人與組織的希望與追尋》是典藏大師查爾斯·漢迪套系中必不可少的一本,值得每一位管理愛好者收藏。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 譯者:趙永芬
查爾斯·漢迪當代最知名的管理思想大師,“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之一,管理界的預言家、哲學家,被譽為“大洋彼岸的德魯克”。英國《金融時報》稱他是歐洲屈指可數的“管理哲學家”,如果說德魯克是管理學之父,那么查爾斯·漢迪就是當之無愧的“管理哲學之父”。20世紀最具創見的組織行為大師,以“組織與個人的關係”“未來工作形態”的新觀念聞名於世。
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殼牌公司擔任高級管理人員;後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斯隆管理學院追隨本尼斯、阿吉里斯等大師進行組織研究;再後來他返回英國參與創辦了英國首家管理學研究生院——倫敦商學院。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 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闢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 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作者 吉姆·柯林斯

名人推薦

如果說彼得·德魯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湯姆·彼得斯將其推而廣之,那么查爾斯·漢迪則賦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學的優雅和雄辯。
——領導力大師 沃倫·本尼斯
漢迪的著作深得我心。組織的基本模式將如何發展,工作生涯的未來將會怎樣,對於這些重要問題他都給出了深入淺出的精闢回答。閱讀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觀點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師 湯姆·彼得斯
漢迪總是如此的優雅,他是管理領域真正的大家,在世界眾多的管理思想家中堪稱翹楚。
——《從優秀到卓越》、《基業常青》作者 吉姆·柯林斯

圖書目錄

序言 愛與死,寂寞與責任
第一部分 人類社會的隱憂
我們的社會並不如預期中的運作順暢,大眾也沒有享受到什麼好處。“市場”、“競爭”與“效率”這些東西本身雖然不錯,但卻衍生出令人始料未及的副作用。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第2章 效率與效力
第3章 市場哲學的本質

第二部分 追尋自己的人生
我們對他人的責任,乃是基於我們對自己的責任。這個起點看似十分以自我為中心,也仿佛非常自私,但自私也可能是“適當”的,也可能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第4章 承諾與責任
第5章 適當的自私
第6章 自我發現之旅
第7章 照顧他人的需要

第三部分 邁向可敬的社會
社會若要變得可敬,就必須重新詮釋,而公司是社會的關鍵組織,更需要重新思量。教育也應該重新設計,使每個人都有擔負起更多個人責任的心理準備。唯有如此,我們才會覺得生活與社會是靠自己親手塑造的。
第8章 更好的社會
第9章 公民企業
第10章 教育革新
第11章 政府的新角色
結語 2097年的世界

文摘

第1章 市場並非萬能
在非洲,人們把需求分為兩種:低層次的和高層次的。低層次的需求,是指渴望獲取維繫生命所需的東西:必需的商品和服務,以及購買這些東西所需的金錢,這些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高層次的需求,則是追尋一個問題的答案:“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一直自以為是地假定,最能滿足高層次需求的方式乃是先滿足低層次需求。我們認為,只要用較好的麵包,再搭配一點蛋糕,就會使大家心滿意足,因為這是政府加企業恰好可以履行的契約。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想法。這種想法最後的結果,也正如卡爾 ·馬克思所警告的,金錢將會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而市場則受制於金錢。商品越有競爭力,人們就越能擁有高品質的東西,價錢也會更合理,我們都將變得更富有;而我們越是富有,也應該越滿足才是。我們可以用英鎊、馬克或美元的多寡,來衡量我們的人生,並且相互攀比。
信、望、“錢”
在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描述倫敦貧窮景況的小說《讓葉蘭繼續飛揚》(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中,主人公戈登 .康斯托克喜歡引述人們在婚禮中讀的《聖經》中的一段,但為了更有時代感,而以“錢”代替了“愛”: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及天使的話語,卻沒有錢,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世間奧秘、博古通今、萬人信任,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錢,我就算不得什麼……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錢,在這三樣中,最大的是有錢。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