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基因

飢餓基因

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實驗鼠的身體內有種“飢餓”基因,修改它會使實驗鼠喪失飢餓感。實驗中發現,在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開始尋找食物。而“飢餓”基因經過修改後的老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飢餓基因
  • 本質:DNA
  • 反應時間:生物體體內食物消耗完畢時
  • 功能:使生物體便產生飢餓感
基本簡介,研究發現,醫學套用,

基本簡介

飢餓基因
飢餓基因是指能夠根據身體需求發出飢餓信號的基因,當生物體體內食物消耗完畢,此時飢餓基因便會產生相應蛋白質“告訴”個體需要補充食物的信號,於是生物體便產生了飢餓感。

研究發現

實驗中發現,在預定的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就開始尋找食物,為進食做準備。而“Per 2”基因經過修改的實驗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只有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上述發現有可能為治療身體肥胖、睡眠紊亂、抑鬱和酗酒等開闢新途徑。
經過兩年實驗發現,老鼠體內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負責發出飢餓信號。通過修改這個基因,科學家成功地使實驗鼠找不到飢餓的感覺。實驗中發現,在預定的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就開始尋找食物,為進食做準備。
而“Per2”基因經過修改的實驗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只有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

醫學套用

飢餓基因
在北京舉辦的中英糖尿病學術交流國際會議上,英國科學家布魯姆教授介紹了首次發現和證明人類體內有一種叫PYY-3-36的內分泌調節肽(麥殊嶺),通常叫飢餓基因,可望用於人類控制肥胖並防治糖尿病。
布魯姆教授介紹,他和其團隊研究發現,肥胖的成因與人類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人體內有一種叫PYY-3-36的內分泌調節肽(麥殊嶺),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調節多肽,對人體的食慾有著很強的調控作用。
飢餓基因飢餓基因
布魯姆教授對合成的“麥殊嶺”類似物進行研究,證明它能作用於攝食中樞,穩定維持人體攝食中樞的正常機能,減少飢餓感,增強飽腹感,有效抑制病理性過多獲取食物。
如果把人工合成的“麥殊嶺”變成藥物,就能使很多食慾呈病理性亢進的肥胖患者減少攝食的欲望,從而實現減肥的效果。
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人若能進行安全有效減肥,可顯著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甚至可使受損傷但尚未凋亡的胰島β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修復作用,從而實現高水平的治療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