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蛇

食草蛇

印度尼西亞的倫貝島上有一種食草蛇,又叫白圈蛇。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倫貝島上,專好食草,長約1m,背部有十多個白圈形花紋。當地農民將它捉入雜草較多的農田中,不出數日,蛇就能將田中的雜草吃得精光,而決不侵害農作物。有趣的是,這種食草蛇從不傷及人和禽畜,頗受人們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食草蛇
  • 拉丁學名:Celius gramensis
  • 別稱:無
  • :動物界
  • :有鱗目 Squamata
  • 亞目蛇亞目 Serpentes
  • :食螺蛇科 Dipsadidae
  • :Celius
  • 分布區域:多哥
  • 英文名:Savannah grass eater
簡介,依據標本,形態描述,地理分布,分類討論,生物學資料,

簡介

在墨西哥北部地區,有一種奇特的食草蛇,無毒而性情溫順,外表看去更獨特——全身都是毛,已成為婦女兒童喜歡玩耍的寵物。
這種專好食稻草的蛇長約1米,背部有十多個白色圈形花紋。它們可是當地農民的好幫手,農民將它捉人稻草較多的農田中,不出數日它們就能將田中的雜草吃得精光,而絕不侵害農作物。有趣的是,這種食草蛇從不傷及人和禽畜,頗受人們歡迎。

依據標本

多哥,薩瓦納區,11雄29雌4幼,共44號標本。

形態描述

食草蛇是一種體型嬌小的蛇,體長一般在400-500mm左右,Carmen採集到的最長的樣本是一條體長約為1325px(21英寸)的成年雌性。這種蛇的形態不同於非洲大陸的任何一種蛇,它的蛇頭扁平,吻部略微前翹,頭背呈灰色至淺褐色,枕鱗寬大扁平,常常夾雜黑色斑點或斑紋,頭背前端顏色向後端由淺向深柔和過渡,下頜與上前唇呈乳白色,下頜的乳白成色向上略微延伸;頸背成色與頭部有明顯交界,除脊中線外呈灰黑色,雌蛇脊中線於頸背處呈不鮮艷的淺黃色至褐黃色,向後慢慢向灰色過渡,上唇鱗5至6枚;個別成年雄性個體頸背向後的體背基本為全灰黑色,脊背有灰黃色,相間的不規則斑紋一直延伸至尾部,而背鱗的第3行(包括第三行以下)呈邊緣明顯泛灰中間灰黑的成色,而該蛇的幼體也是這種成色;多數成年雄性個體,成年雌性個體在頸背後的體背基本呈現較為純的褐黃色;食草蛇中段鱗16-21行。

地理分布

食草蛇首次發現於距離多哥薩瓦納區(Région des Savanes)首府達帕翁(Dapaong)42英里的東奈羅(Del nélo)地區,該地區是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氣候,旱雨季節分明,生物資源較為豐厚。而後又在周邊地區記錄到43條個體,由於東奈羅靠近多哥和貝寧的國界,而貝寧境內氣候條件類似,故推測未來在貝寧境內也會發現此蛇。

分類討論

食草蛇的發現成立了全新的一屬,Celius屬,其從形態學上來看與非洲已知的任何一種蛇沒有直接的關聯。2013年的相關研究隨後也證明了這一點,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Mark, 2013)發現這種蛇和新大陸的食螺蛇屬(Dipsas)存在著最近的親緣關係,但這顯然非常不科學~新大陸的蛇怎么跑到了舊大陸去?這依然還是一個謎。

生物學資料

2009年,以Carmen R. Hoffman為首的科考團隊於多哥北部的東奈羅地區(Del nélo)採集到了一種行動遲緩,其貌不揚的蛇。當首次發現到這種蛇時,Carmen觀察到此蛇竟然在一塊沙地里啃食雨後剛冒出的嫩草!而在Carmen與Iscydar於2011年發表的文獻中,通過解剖,在11條這種蛇的胃裡都發現了數量不等的,主要為草本類植物的食物遺骸。這種蛇,就是Savannah grass eater(Celius gramensis)。
對食草蛇的了解並不多。解剖證據發現此蛇的主要食物為低矮的草本類植物,也取食一些昆蟲。隨後的研究中(2013)Carmen的團隊觀察到此蛇主要取食一般草本植物的嫩苗,但由於當地的熱帶稀疏草原氣候造成的旱雨季,研究人員推測C. grammensis在嫩幼植物絕對稀少的旱季食譜側重於昆蟲來進行補充,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發現了在極端高溫情況下此蛇夏眠的行為。此蛇的前牙發達,形似割刀,用於割斷草葉的纖維,取食普通草葉時先將成簇草葉進行吞咽,吞咽到一定量後用大前牙進行切割,沒有割斷的草葉有時會被慢慢吐出;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食草蛇取食大型塊狀多肉類植物的行為,取食大型塊狀多肉植物時其將葉肉成塊直接咬入口中。此蛇為夜行,白天藏匿於在河灘石堆等陰暗處,對於這種弱小的蛇來說,夜行可能是為了躲避天敵的襲擊,受到驚嚇時,食草蛇會豎起尾巴來回顫動。對於C. grammensis的繁殖行為我們幾乎不得而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