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荷蘭人

飛行的荷蘭人

“飛行的荷蘭人”(漂泊的霍蘭),出自華格納的一部悲傷愛情歌劇。被詛咒的船在海上無止境的漂流,永遠無法上到希望的岸上..

劇中的“飛行的荷蘭人”,因為悲傷的愛情使他放棄生命,將心鎖在亡靈的寶箱中.由此而變得不死..日復一日的在海上掠奪,屠殺船隊。他手下的怪物“挪威海怪”,出自758年(大概)卑爾根主教撰寫的『挪威博物學』,但科學者認為是無稽之談..不過大王烏賊有可能有這種能力,體長22~51米,重達14噸,極有可能把那時代的船拉下海..1896年,在北歐某港發現的巨型章魚,體長7米,寬7米,重9噸.估計也是這類重型炸彈的一種.

飛行的荷蘭人的船非常巨大,珍珠號和它比簡直差一截..就像大航海時代時期的巨型排漿帆船,巨大的船帆,野獸的撞角,三發的船頭炮,堪稱那個時期的極品船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行的荷蘭人
  • 外文名:De Vliegende Hollander
  • 類型:悲傷愛情歌劇
  • 特徵:變得不死
劇情簡介,創作背景,導演簡介,相關作品,

劇情簡介

據說,從前有一個荷蘭的航行者,冒著險惡的風浪要想繞過好望角,並發誓說必須完成其壯舉,雖作一世的航行亦所不懼。魔鬼聽了他的誓言,就判了他的罪,罰他終身在海上漂流,直至世界的末日;他將永遠不得解脫,除非他能找到一個女子忠心愛他。每七年允許他登入一次,讓他去尋覓那願以忠貞的愛為他贖身的女子。
又滿了一個七年的時期,那荷蘭人的船停泊在挪威海岸的一個港灣里。在那裡原有一隻船在躲避風浪,船主是一個名叫達蘭德的挪威人。達蘭德的家在離那兒不遠的地方。荷蘭人在談話中得知達蘭德有一個女兒還不曾出嫁,他就要求達蘭德允許他向她求婚,並說願以全部的財物作為報償。達蘭德同意了。原來他的女兒名叫森塔,是個多情的女孩子,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很早就在她的心上印下了很深的印象。當達蘭德把那荷蘭人帶到家裡來的時候,森塔正迷惘地注視著一張傳說的故事中的不幸的主人公的畫像。等她看到那位客人的相貌,與畫中人驚人地相像,她就立刻被他迷住了,她的忠貞的愛無形中已貫注在這位客人的身上,她自覺有贖救他的使命。
後來,一個名叫埃里克的青年(他原來是鐘情森塔的)對森塔傾訴自己的愛意時,被那荷蘭人聽見了,荷蘭人想到自己這次必又將遭人拋棄,遂毅然而去,返回到自己的船上。那時森塔急忙追喊,說她是忠心愛他的,但被埃里克、達蘭德和眾好友拉住。那荷蘭人也是真心愛森塔的,他不願連累她,就向她說明自己的身世,想使森塔恐懼,然後立刻開了船。但森塔毫不為他的話所動,誓要忠貞愛他至死為止,終於從眾人的阻擋中搶了出來,跑到了一個懸崖的邊緣,兩臂向著那荷蘭人張開,縱身跳入海中。這時幽幻的船影沉下去了,海水湧起了高浪,旋又落下,激成了急流的漩渦。在落日的光輝中,森塔與那荷蘭人的影子互相擁抱著,在海上浮現了出來。

創作背景

三幕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又名《傍徨的荷蘭人》,這齣歌劇是根據北歐所流傳的鬼船故事而寫成。詩人海涅把這一傳奇故事寫成小說《施納貝爾沃普斯的回憶錄》,華格納從這本小說得到靈感,於1842年,參照迪奇所寫的《鬼船》寫成劇本並譜曲。德語的“fliegen”是飛翔、飛行之意,而指的是傳說中的“鬼船”。由於荷蘭人不可能會飛,如果譯成“飛行的荷蘭人”似乎不妥,於是根據劇情意譯為《漂泊的荷蘭人》或《彷徨的荷蘭人》。《漂泊的荷蘭人》一完成,華格納便希望能儘快在德國的歌劇院上演,但萊比錫方面表示劇情太陰森而拒絕了他,慕尼黑則認為此劇無法投合聽眾的興趣,還是退回總譜。他在柏林停留時,由梅耶貝爾的協助,好不容易獲得柏林劇院的首肯,但實際演出的可能性還是很渺茫。後來看到《黎恩齊》演出成功的德勒斯登,終於在 1843年1月2日首演這部《漂泊的荷蘭人》。1865年在德勒斯登劇院再度上演以後,才肯定了其價值與成功。
這部三幕八場的歌劇在結構上依然採用編號樣式,而且編號與場數相互一致,共有八號,但每一號可能包含數曲。由於華格納不同意這種傳統的細分法,不久後便拋棄編號樣式,而採取強調戲劇性的作風。
此劇可以說是以 《仙妲的敘事曲》作中心,分別向前和往後發展而成,並以表示親切愛情的“救濟動機”和氣氛陰森的“荷蘭人動機”的對立作為音樂的根基。不論在《敘事曲》、序曲,或是終幕中,這兩個動機都以極具效果的方式反覆出現。和前作《黎恩齊》相比,可以看出“主導動機”的手法在此有了更明確的意識。
除了上述的兩個主導動機外,劇中出現較頻繁的動機,還有“海上漂泊的動機”和半音階的“暴風雨與波濤的動機”,這兩個刻畫心理的動機,連同前述的兩個主要動機,使此劇的音樂具備交響曲般的性格。
劇中較重要且有名的樂曲,除了《敘事曲》外,還有第二幕具有民謠風的《紡紗合唱》和第三幕的《水手合唱》。獨唱曲部分則有第二幕中年輕獵人的詠嘆調、第一幕荷蘭人登入後唱出的詠嘆調等。
整體看來,華格納在此劇中多少受到前輩、特別是韋伯的影響,但已經脫離前作《黎恩齊》中的法、意傾向與外表的虛飾,音樂開始有了內在性格,色彩上變為德國式的,作曲家的個性也更加突出。再加上主導動機的手法與戲劇性格的強烈意識後,可以明顯看出華格納已經向樂劇邁進。

導演簡介

尤里斯·伊文思
荷蘭電影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由於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飛行的荷蘭人”之稱。為公認的世界最有影響的四位紀錄片大師之一,曾在中國拍攝多部電影。

相關作品

由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寫成的情節劇有愛德華·菲茨堡(Edward Fitzball)1826年的《飛翔的荷蘭人》和1839年弗里德里克·馬里亞特(Frederick Marryat)的《幽靈船》,該劇接下來被荷蘭教士A.H.C. Röme改編為《飛翔的船》(英文:The Flying Ship,荷蘭文:Het Vliegend Schip)。
華格納的歌劇
理察·華格納1843年的著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又譯飛翔的荷蘭人)的起源相對錯綜複雜一些。它看來是由海涅1833年的諷刺小說《史納貝勒渥普斯基先生傳》(英語:The Memoirs of Mister von Schnabelewopski,德語:Aus den Memoiren des Herrn von Schnabelewopski)改編而成。小說中一個角色參加劇場“飛翔的荷蘭人”的演出。這齣虛構的演出似乎由菲茨堡的劇本改變而來,海涅有可能是在倫敦時觀看了菲茲堡一劇的演出。然而,海涅小說中的虛構演出把飛翔的荷蘭人的出現地點安排在了北海蘇格蘭外海面,而不是菲茲堡劇中的好望角。華格納的歌劇也選取了北海為地點,只是具體位置是挪岸。
另一部作品是1855年華盛頓·歐文的《塔潘海上飛翔的荷蘭人》。
“荷蘭人”的船長
船長在馬里亞特劇中名為“范·德·戴肯”(荷蘭語:Van der Decken,意為“甲板的”),在歐文劇中則名為“Ramhout van Dam”。
多數版本中,船長拒絕在暴風中退卻,堅持即便到審判日也要繞過好望角。其他的版本中,船上發生了嚴重的鼠疫並因此被拒絕在任何港口停泊,致使該船和船員注定要永遠航行,無法靠港。
在馬里亞特的版本中,船長范·德·戴肯的故鄉是荷蘭的特爾紐森(Terneuzen)。
在菲茨堡劇中,船長每一百年能夠上岸一次,尋找一個女人來分享他的命運。在華格納的歌劇中,間隔則是每7年一次。
現代文化中的使用
飛翔的荷蘭人是賓夕法尼亞州安維爾(Annville)黎巴嫩谷學院(Lebanon Valley College)的吉祥物。 1951年米高梅出品了電影《潘多拉和飛翔的荷蘭人》。 1959年的電視詩歌《邊緣地帶》中的幾集由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改編而成,尤其是“死亡之船”,“到達”和“審判之夜”等幾集。 連續劇“失落之地”(Land of the Lost)1976年中的一集名叫“飛翔的荷蘭人”,以該船和其船長為主題。 1991年湯姆·霍爾特的書《飛翔的荷蘭人》是該故事的喜劇-幻想版本。 另一本書是2001年布賴恩·雅克的兒童幻想小說《飛翔的荷蘭人的漂流者》,以及兩部續集《天使的命令》和《奴隸的航行》。 2004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SOUL EATER噬魂者》中的第十三話《黑龍》,以幽靈船及船上的"徘徊的荷蘭人"為主角的敵人,是為收集善良靈魂的惡靈。 2006年,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被用於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中,船員受詛咒漸漸變化成海洋生物,船長戴維·瓊斯(Davy Jones)是影片中的主要反派之一,因與海洋女神卡呂普索之間的感情糾葛與背叛而招致詛咒。
藝術與音樂
阿爾伯特·賴德爾繪製的“飛翔的荷蘭人”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展出。另一幅作品是由以繪製海盜見長的霍華德·派爾(Howard Pyle)繪製。 日本彩虹樂團的歌手HYDE錄製了一首以飛翔的荷蘭人的故事為題的歌,名叫《THE CAPE OF STORMS》,後來成為電影《下弦之月》的主題曲。 英國樂隊傑叟羅圖(Jethro Tull)1979年發行的專輯《風暴警告》(Stormwatch)中有一首歌名叫飛翔的荷蘭人。 飛翔的荷蘭人經常在卡通片海綿寶寶中作為幽靈出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