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蛇病

“飛蛇病”是一種民間稱謂,其本質是醫學上的帶狀皰疹,因皰疹常成串發生於軀幹,形如飛蛇,因而得名。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俗稱蜘蛛瘡、生蛇”。其主要特點為簇集性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伴有明顯神經痛。初次感染表現為水痘,以後病毒可長期潛伏在脊神經後根、顱神經的神經節中,免疫功能減弱可誘發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動,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發生帶狀皰疹。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增高。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發病部位:軀幹
  • 常見病因: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
  • 常見症狀:患處簇集性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作群集帶狀分布,伴有明顯神經痛
臨床表現,診斷,治療,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發生之前常有輕度全身症狀,如低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
1.患部先發生潮紅斑、丘疹,迅速變為水皰,皰液澄清,皰壁緊張發亮,外圍紅暈,數日後水皰結痂,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全程2~3周。偶見免疫缺陷者呈慢性病程,皮膚改變可持續數月,可反覆出現小水皰。僅出現紅斑、丘疹而不發生水皰即消退者,稱“頓挫型帶狀皰疹”。極少數患者在前驅期後僅有皮區疼痛,而無皮疹,稱為“無疹型帶狀皰疹”。
2.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呈單側分布,一般不超過中線。多見於肋間神經或三叉神經第一分支區,亦可見腰腹部、四肢及耳部等。伴局部淋巴結腫大。
3.神經痛是本病的特徵之一,可在皮疹前發生或隨皮疹出現,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後可持續數月或更久,稱皰疹後神經痛(PHN)。頭面部皮疹可累及角膜引起角膜炎,可致失明;也可引起面癱、耳痛、外耳道皰疹三聯征,稱Ramsay-Hunt綜合徵;嚴重者可伴高熱、肺炎、腦炎等。
皮膚併發症,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繼發細菌感染,可出現深膿皰樣潰瘍。其他主要皮膚併發症有出血(出血性帶狀皰疹)、化膿性壞疽(壞疽性帶狀皰疹)、皮損持續及播散至全身,產生廣泛性水痘樣皮疹(播散性帶狀皰疹),後者主要發生於免疫缺陷患者。

診斷

帶狀皰疹的症狀和體徵非常有特點,足以作出準確的臨床診斷。一旦看到不對稱皮區的皮疹和簇集的水皰即可診斷為帶狀皰疹。其他臨床診斷要點包括:發疹前有全身不適、乏力等前驅症狀;患處有神經痛,皮膚感覺過敏等;皮疹按神經支配區域分布;呈單側性、不過軀體中線;病程有自限性,2~3周,愈後可有色素改變或瘢痕。
實驗室內的病毒學診斷是診斷不典型病例及進行鑑別診斷的重要方法。孕婦和新生兒的VZV感染、免疫缺陷患者不典型的感染、可疑中樞神經系統VZV感染必須由實驗室診斷確診。方法包括:
1.ELISA和免疫螢光技術檢測VZV特異性IgG、IgM和IgA:VZV-IgG可自發的或在HSV感染復發時升高(抗原決定簇的交叉反應),而IgM增高及高滴度的抗VZV-IgA抗體常意味著VZV感染復發,無論有無皮損。
2.Tzanck塗片法:檢測皮損標本中的多核巨細胞和核內包涵體,但無法區分VZV和HSV感染。
3.組織培養法直接檢測病毒:時間長,有假陰性,因為皮損處病毒不容易復活。
4.從皮損基底部做細胞刮片進行VZV感染細胞的直接螢光抗體(DFA)染色:既快又靈敏。
5.VZV~PCR:設備未普及。

治療

帶狀皰疹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即使不進行抗病毒治療,不伴危險因素的軀幹帶狀皰疹及年輕患者四肢的帶狀皰疹通常能自愈,且沒有併發症。儘早進行系統性抗病毒治療的指征有:大於50歲、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有惡性原發性疾病、顱神經受累(特別是眼帶狀皰疹和耳帶狀皰疹)、以及伴有嚴重的特應性皮炎或嚴重濕疹、皮疹發生超過一個皮區並有出血性皮損和(或)黏膜受累者。
1.抗病毒治療
可用阿昔洛韋、伐昔洛韋和泛昔洛韋。阿昔洛韋:口服:每天5次,服用7天。靜脈:是治療免疫受損患者帶狀皰疹的標準療法,靜滴,3/日。在給藥期間應給予患者充足的水,防止阿昔洛韋在腎小管內沉澱,對腎功能造成損害。伐昔洛韋:是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只能口服,口服吸收快,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韋的3~5倍,並且藥代動力學比阿昔洛韋更好,每天2次,服用7天。與阿昔洛韋相比,能明顯減少帶狀皰疹急性疼痛和PHN的發生率及持續時間。泛昔洛韋:是噴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只能口服。每天3次,服用7天。它同伐昔洛韋一樣,是口服治療無併發症帶狀皰疹最常套用的抗病毒藥物,療效相似。腎功能受損者上述三種藥物應相應調整劑量。
2.糖皮質激素
在急性發作早期,系統套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可以抑制炎症過程,縮短急性疼痛的持續時間和皮損癒合時間,但對慢性疼痛(PHN)基本無效。在沒有系統性抗病毒治療時不推薦單獨使用皮質激素。一般套用強的松,療程為7天。對50歲以上、相對健康的局部帶狀皰疹患者,抗病毒藥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3.神經痛治療
採用階梯治療方案。第一步:非甾體類鎮痛藥。如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用於治療PHN的作用有限,布洛芬則無效。第二步:加服低效力的麻醉性鎮痛藥(如曲馬多,可待因)。第三步:除“外周”止痛劑外,還可給予高效力的中樞阿片樣物質(如:丁丙諾啡叔丁啡;口服嗎啡)。最後一步適用於對基本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患者。對嚴重的神經痛,可以將步驟1或步驟2聯合一種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加巴噴丁)。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及神經鎮靜藥(如甲氧異丁嗪)也可能有效。去甲替林與阿米替林的止痛作用相似,但不良反應更少。可局部外用利多卡因凝膠、辣椒鹼軟膏等。此外,還可嘗試用局部麻醉劑阻滯交感神經、經皮神經電刺激等治療方法。個別病例可採取神經外科治療(如脊髓灰質膠狀質Rolandi熱凝固術)。
4.局部治療
用3%硼酸溶液或冷水濕敷進行乾燥和消毒。水皰少時可塗爐甘石洗劑。
5.物理治療
半導體雷射、氦氖雷射照射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