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行動(1952年事件)

颶風行動(英語:Operation Hurricane)是英國在1952年於澳洲蒙泰貝洛群島(Montebello Island)進行的核試行動,也是英國首次核子試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颶風行動
  • 外文名:Operation Hurricane
  • 發起國家:英國
  • 發起時間:1952年
簡介,曼哈頓計畫,核三位一體,

簡介

颶風行動(英語:Operation Hurricane)是英國在1952年於澳洲蒙泰貝洛群島(Montebello Island)進行的核試行動,也是英國首次核子試爆。
幾位關鍵英國科學家曾在曼哈頓計畫中工作,他們返回英國後在英國核子彈計畫中工作,所以颶風行動武器類似胖子(長崎核爆)核子武器,雖然1946年的麥克馬洪原子能法防止英國使用美國的設計數據。颶風行動採用空心設計,不同於三位一體測試。這種設計增加炸彈當量為30千噸,儘管實際當量接近25千噸。

曼哈頓計畫

曼哈頓計畫(英語: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核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加拿大執行,該計畫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萊斯利·理察·格羅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期間,美方也吸收了較早展開的英國核武器研發計畫——“合金管工程”之成果。曼哈頓計畫早在1939年即秘密地展開,僱傭了超過13萬人員,花費了將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4年260億美金),超過90%的費用用於建造工廠和製造核裂變的原材料,用於製造和發展武器的部分僅占不到10%,此一工程在橫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30多個城市中均有進行。
戰爭期間,美軍研發出兩種類型的核子彈,一為設計上較簡單、使用鈾235製成的“槍式”,由於鈾235在天然鈾中僅占0.7%,其他絕大部分都是質量相同、難以分離的同位素鈾238,故美方以三種分離方式來提高其鈾-235的濃度——電磁(“卡留管”)、氣體(“氣體擴散法”)與熱(“索瑞特效應”),大部分工作都在田納西州橡樹嶺一地進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自此開始,美國正式捲入二戰。此時,納粹德國已經開始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鈾計畫”(德語:Uranprojekt),目的是製造出核武器,運用在二戰之中。一些美國科學家提出,要在納粹德國之前研發出核子彈。
1942年12月2日,在費米的指導下,世界上第一個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實現了可控的鏈式反應。1943年春,奧本海默領導科研人員開始製造核子彈的工作;翌年,美國橡樹嶺工廠生產出第一批濃縮鈾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顆實驗性核子彈開始最後的裝配。7月16日,美國的第一顆核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試爆成功,爆炸當量大約21,000噸TNT炸彈。8月6日,美國向廣島投放名為小男孩的核子彈;3日後(8月9日),向長崎投擲名為胖子的核子彈。8月15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核三位一體

核武器領域內,三位一體指一個國家同時擁有陸上洲際彈道飛彈,潛射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三種核武器打擊方式的能力。當一個國家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武器打擊能力的時候,等同於擁有全面性的核武器威懾能力。因為具備了在遭受敵對國家第一次核武器攻擊後,仍然能使用核武器反擊敵對國家的能力,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一次性摧毀敵對國家核武器打擊能力,而不會遭受敵對國家的核武器報復性反擊。
目前公認擁有三位一體核武器打擊能力的國家是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冷戰時期,法國也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現在已停止使用陸基洲際彈道飛彈。
英國過去只擁有空基和海基打擊能力,沒有三位一體打擊能力。1998年,火神式轟炸機與自由落體核子炸彈WE.177一同退役,現時僅有海基打擊能力。
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為目前世界上擁有完整性核武器三位一體打擊能力的國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