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妮妲(2004年第2號颱風)

颱風妮妲(2004年第2號颱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強颱風妮妲(英語:Typhoon Nida,國際編號:040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4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Dindo)為2004年太平洋颱風季第二個被命名的風暴。“妮妲”一名由泰國提供,是女士的名字。颱風妮妲,是一次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對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颱風妮坦
  • 外文名:Typhoon Nida
  • 登入地點:菲律賓中部
  • 簡介:2009年第22號颱風
發展過程,災害影響,生命歷程:,

發展過程

一個擾動於2004年5月12日於菲律賓東南面,較低緯度形成。擾動最初組織較差,但可以見到其一定的螺旋性。系統緩慢地增強,
颱風妮妲
到了13日晚上,系統增強成為一個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給予臨時編號04W。04W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動,並移入大氣環境較好的地方,加快了增強的速度。在翌日早上已經增強為熱帶風暴,並被日本氣象廳命名為妮妲。
到了15日清晨,系統進一步增強為強熱帶風暴,並繼續以西北偏西路徑逼近菲律賓。在15日下午較後時間,妮妲出現一個風眼,但暫時呈不規則形狀。這時候,妮妲已經增強為颱風。妮妲繼續增強,並繼續逼近菲律賓。妮妲的中心密集雲團區變得更大及渾圓,當中的風眼牆結構亦成熟。
颱風妮妲
在16日下午,妮妲已經達到其顛峰,中心風力大約175公里/小時,瞬間最大陣風大約240公里/小時,最低氣壓大約935百帕斯卡,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更定性其為超級颱風。系統轉為向西北移動,掠過菲律賓中部。受到陸地影響,妮妲呈現減弱,一度減弱為颱風,但稍後它轉為北進,在呂宋以東又重新增強為強颱風。
在18日下午,系統於台灣東南面,受到北部較強垂直風切變及台灣地型影響下,再度減弱為颱風。在晚上,它的風眼已崩潰,但仍然有著一定的螺旋性。系統的北部對流切離,但中心的組織仍然較好。系統掠過台灣東南面後轉向東北移動,開始轉化為溫帶氣旋。
在20日晚上,妮妲減弱為一股強熱帶風暴,不久在翌日早上再減弱為熱帶風暴並完成其轉化為溫帶氣旋的過程。

災害影響

2004年5月12日,強颱風妮妲席捲菲律賓中部地區,奪走十三條性命,掃過之處留下滿目瘡痍,造成的農業及財物損失估計達七千一百四十六萬披索(相當於新台幣四千三百零六萬元)。
根據菲律賓國家救難協調委員會的報告,在強颱風妮妲過境期間,有八人因船難喪生、四人墜河沒頂、另一人遭艾莎尼擊斃。
報告引述宿霧海岸巡防隊說,下午兩點三十五分左右,可能載有逾二百名乘客的機動船在自萊特省奧爾莫克前往宿霧市途中,因承受不住海上的巨浪而翻覆,當時距岸邊僅剩下不到兩公里的距離。
海防隊及附近船隻救回至少七十名乘客,但也撈起六具屍體,包括兩名兒童。此外,生還者見到屍體漂浮在海面上,並表示部分乘客可能被困在船艙裡面。
此外,南甘馬粦省那牙因連日豪雨成為澤國,分不清河流與平地,有四人不慎失足落水溺斃。5月10日,卡坦端內斯省的三個農村也因豪雨發生山崩和土石流,約七百棟房屋被埋沒或沖毀。
另據菲國廣播電台報導,在安蒂克省聖荷西有一人遭艾莎尼擊斃,其他還有三名漁民失蹤。
強颱風妮妲過去兩天造成呂宋島南部和維薩亞斯群島東部地區近一萬八千人流離失所,農作物及財產損失估計達七千一百四十六萬披索 (相當於新台幣四千三百零六萬元)。電視新聞畫面顯示,樹木被連根拔起,電線桿傾倒在公路上,還有一些民房屋頂被強風掀起。
菲律賓總統雅羅育5月11日將呂宋島南端和維薩亞斯群島東部等八個省份,列為“災難狀態”。根據菲國法律,被宣布為“災難狀態”的城鎮,可動用災難基金中的約百分之五,協助受災民眾。

生命歷程:

今年第22號熱帶風暴“妮妲”於11月23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4日下午加強為強熱帶風暴,25日早晨加強為颱風,下午加強為超強颱風,27日下午減弱為強颱風,晚上再次加強為超強颱風。30日早晨減弱為強颱風。12月1日凌晨減弱為颱風,晚上減弱為強熱帶風暴,3日02時停止編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