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沉積遺蹟化石

一般來講,海相環境中的風暴事件沉積大多產生於風暴浪基面附近至高潮線之間的沉積區域,或者說主要出現在水體相對較淺的近岸濱、淺海沉積區域。在該沉積區域內,主要岩性為薄-中厚-厚層狀砂岩、粉砂岩、砂質泥岩、泥岩和含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常伴生由多種生物介殼組成的生物滯留沉積物,並發育不規則的交錯層理或丘狀交錯層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暴沉積遺蹟化石
  • 外文名:Storm deposit trace fossil
  • 區域:浪基面附近至高潮線之間
  • 區域2:近岸濱、淺海沉積區域
  • 岩性:薄-中厚-厚層狀砂岩等
  • 層理:交錯層理或丘狀交錯層理
沉積物,沉積序列,

沉積物

風暴沉積按沉積物組成劃分,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砂質(或碎屑岩)風暴沉積,另一類為碳酸鹽(岩)風暴沉積。但也有二者混合型的。若要按水深帶或環境帶劃分,又可細分為海灘濱後和濱前風暴沉積、臨濱或近臨風暴沉積、濱外陸棚淺海風暴沉積以及海灣潟湖和內陸湖泊風暴沉積等。

沉積序列

有關風暴沉積作用及其沉積序列,曾有許多學者做過專門研究(Wu,1982,吳賢濤等,1987)。從垂向沉積序列上看,不同底層性質和不同環境帶的風暴沉積特徵是有差別的,但風暴事件沉積的一般序列特徵大多由3個明顯不同的層段組成,自下而上為:
A段,常稱為風暴滯積層(lags),位於風暴侵蝕面上的一套混雜滯留沉積。並顯示正粒序變化,此層段岩石類型常見有介殼砂岩、礫岩、中-粗粒砂岩、顆粒岩、泥質顆粒岩及生物碎屑和礫屑灰岩等。風暴滯積層一般解釋為風暴渦流(濁流)引起的快速密度流沉積的結果(吳賢濤等,1987)。由於沖蝕作用,常在A段底面形成特徵性的渠模(wtter casts)。多向工具痕及其他沖刷一充填構造(Aigner,1982,Seilacher.1982)。
B段,也叫紋理層段(laminated beds),發育於風暴滯積層之上,岩性主要為細砂岩和粉砂岩、泥質顆粒岩和顆粒質泥岩或粉砂屑灰岩,紋理由平行紋理、丘狀交錯層理、波狀層理、沖洗交錯層理、包卷層理和水平層理組成(據張金亮等,1988年報導,湖相風暴岩中還見有透鏡及壓扁層理)。此層段自下而上常顯示沉積物大小變細。紋理厚度變薄,並偶見逃逸構造和其他生物活動遺蹟。不同的紋理,形成機制是不同的。此段特徵性的紋理般被解釋受控於風暴誘導的強振盪水流、多向水流以及不規則波狀底形的相關作用或複合作用,並且與能量逐漸衰減速條件下的快速沉積有關。
C段,泥質層段或泥岩段(mudstone beds),主要為灰色、深灰色泥岩或顆粒質泥岩、泥晶灰岩和生物擾動灰岩,含有豐度和分異度不同的遺蹟化石或不同程度的生物擾動構造以及其他生物化石。通常解釋C段為風暴間歇期且天氣處於常態條件下的緩慢懸浮沉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