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草偃

風向草偃

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出自《論語·顏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向草偃
  • 拼音:fēng xiàng cǎo yǎn
  • 解釋:風一吹草就倒下
  • 典源:《論語·顏淵》
基本信息,詳細釋義,典源,注釋,譯文,釋義,同源典故,用典示例,相關閱讀,

基本信息

詞目:風向草偃
拼音:fēng xiàng cǎo yǎn
解釋:偃,臥倒,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

詳細釋義

典源

《論語·顏淵》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3),必偃(4)。”

注釋

(1)無道:指無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風:指風加之於草。
(4)偃:仆,倒。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

釋義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後遂以“風向草偃”等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

同源典故

偃草 草偃 風向草偃 化若偃草

用典示例

晉·葛洪《抱朴子·審舉》:“引用駑庸,以為黨援,而望風向草偃,庶事之康,何異懸瓦礫而責夜光,弦不調而索清音哉!”
《晉書·潘尼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
晉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明後御世,風向草偃,道洽化醇。”
白居易 《冊回鶻可汗加號文》:“東漸海夷,西亘山狄,惠寧威制,鱗帖草偃。”
《資治通鑑·魏明帝青龍元年》:“聖化所綏,萬里草偃。”

相關閱讀

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這裡講的人治,是有仁德者的所為。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濫行無道,必然會引起百姓的反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