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村中心國小

顧村中心國小

顧村中心國小是一所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城鎮中心校,現校園占地18餘畝,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

學校自2009年末起,在顧村鎮黨委政府、寶山區教育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新校舍開始動工建設,一期工程預計將於2011年7月交付使用,全部工程預計將於2011年年底完成。新校舍占地增至45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總班級規模35個,政府投資數千萬元。嶄新的教學設施設備將極大地滿足學校發展和師生工作學習的需要,同時也充分凝集了黨委政府對地區教育的重視,體現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村中心國小
  • 建築面積:5600平方米
  • 校園占地:18餘畝
  • 歷史:近百年歷史
辦學規模,歷任領導一覽,發展歷程,

辦學規模

學校目前有32個教學班,近1400名學生,主要由本地、市政動遷戶、購房戶以及外省市來滬務工家庭學生組成,生源充足,但各類家庭背景致使學生差異很大,很多學生道德品質、基本素養有待形成。隨著人口的大量導入,學校也面臨著巨大的招生壓力,教學班還將隨之逐年增加。
顧村中心國小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88名,其中在職黨員13名,團員17名。教職工年輕化:30周歲以下21名,占教職工總數29.2%;30-45周歲46名,占教職工總數63.9%;45周歲以上5名,占教職工總數6.9%。學歷高:本科學歷45名,占教師數66.2%;本科在讀3名,占教師數4.4%。職稱情況:國小高級42人,占教師數61.8%。有區學科中心組成員3名,區教學能手2名,教師隊伍年輕幹勁足、有朝氣、創新力強。
培養學生守法、誠信、勤儉、感恩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自我、他人和社會,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磨礪和團結協作精神培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培養學生擁有健康快樂的心情,擁有勤奮好學的熱情,擁有激揚生命的真情!
大力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善於創新、教有特色”的教師隊伍,使之逐步具備具有時代氣息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具有較好的合作態度和協調能力,具有不斷更新知識,不斷開拓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學校管理機制日趨完善,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教育環境,強化過程管理,增強服務意識、安全意識、效能意識,實現管理精細化、人性化、開放化,努力形成有凝聚力,有人情味,高效靈活的管理氛圍。
學校整體辦學水平非常有特色,學校形象更鮮明,學校聲譽更加良好,為顧村地區提供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歷任領導一覽

序號
任職時間
校 長
備 注
1
1912
顧珍彝
顧珍彝為學校創辦人、時稱“顧村農事國小”。
2
1916-1919
王振威
3
1919-1923
李吉甫
4
1923-1924
楊維熊
5
1924-1930
顧立人
6
1930-1932
周竟成
7
1932-1937
朱冠群
校舍在“八一三”日軍侵華戰爭中被毀,學校被迫停辦。
8
1940-1944
顧方榮
當時顧村上層愛國人士顧紀長資助,推舉顧方榮出來辦學,恢復顧村國小。
9
1944-1946
王沂清
時中國小合辦,校名顧村中國小。
10
1946
趙耕書
按教育局要求,中國小一定要分開,故中學部立案,時校名為寶山縣顧村中學,但校牌仍為顧村中國小。
11
1946-1949
王沂清
12
1949-1952
桂啟藩
13
1952
劉紀文
中國小正式分開、更名“顧村中心校”。
14
1953
徐 政
15
1954
陳恬如
16
1955
鄧芝蘭
17
1956
徐寶泰
18
1957-1966
張承忠
“四清”後期陳德元任書記。
19
1966-1978
趙立夫
“文革”開始後,校長職務有名無實,顧村公社中國小後來由教衛組領導,1976年撤銷中心校建制。
20
1978-1985
劉林發
顧村鄉國小調整,恢復顧村國小為中心校建制。
21
1985-2004
朱明弟
1989年須永泉調離、朱明弟兼任書記

發展歷程

顧村鄉境國小,可查證沿續的,最早始於清末(1911年以前),是由胡莊李氏兼併私塾,在宗祠內創辦的胡莊蒙學堂。顧村顧氏和譚楊朱氏,均有私塾。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興辦“文明學堂”。顧村顧珍彝創辦學校。初名為顧村農事國小。當時聘請嘉定縣南翔西邨橋宅胡郁卿為教員。在顧村中街王義昌布莊的客堂里設立單級國小,學生25名。
1916年,又把附近私塾並進,並在顧村中街空地上建造校舍,擴充為兩間教室,由王振威(王三房人)擔任校長,顧拜禹(顧村西街人)任教員,學生65名。
1919年,由李吉甫(羅南李家宅人)任校長,顧拜禹、顧方榮(顧村西街人)任教員,學生80餘人。
1923年,由楊維熊(羅南北楊宅人)任校長,教員顧立人(顧村中街人)、顧鴻飛(顧村西街人)。時學生近百,校舍不夠容納,乃在顧村后街建造校舍兩埭。
1924年,由顧立人任校長,遷址新校舍,分為四間教室。時新增教員周竟成(彭浦人)、孫穆風(嘉定人)、王淑穎(劉行人)、江錦周等。學生160餘人。
1930年,由周竟成任校長。
1932年,由朱冠群(譚楊奚家店人)任校長。
1937年,校舍在“八一三”日軍侵華戰爭中被毀,學校被迫停辦。
1940年,鑒於顧村一帶沒有學校,民眾迫切需要辦學,當時顧村上層愛國人士顧紀長資助,推舉顧方榮出來辦學,恢復顧村國小。由顧方榮任校長。初為單級一教室,後擴大成為四間教室,校址在現軋花廠處。時有教員顧方貞、顧方林、顧方正(均為顧村人)、王俊歧、王本佼(均為王三房人)、彭祖珍(劉行彭家人)等。時辦學經費緊缺,顧方榮以經營醫務等事維持學校開支。
1944年春,學校校舍因需作它用,只能搬遷到原址另起爐灶。
時中國小合辦,校名顧村中國小,分國小部、中學部、荻濱補習班。由王沂清任校長。中學部教導主任桂啟藩,國小部教導主任朱冠群。中國小教職員統一安排上課。
1946年,校長王沂清因病離校,由趙耕書任校長。同時,當時縣教育局批准學校正式立案。並按教育局要求,中國小一定要分開,故中學部立案,時校名為寶山縣顧村中學,但校牌仍為顧村中國小。中小學生從一個校門進出,但實際上中國小部各自為政,互不干預。國小部校務工作由劉紀文(原新開國小,即星星國小前身校長)負責。
1946年8月,趙耕書辭校長職,王沂清復任校長。直至1949年解放。
1949年10月縣文教科任命桂啟藩為校長。
解放前夕,有學生250名,分設6個班。附近有所為中共黨員隱蔽其中作革命鬥爭的北陸國小,設1個混合班,解放後沒有復校,學生進顧村國小學習。
1952年,縣文教科撥款新建校舍,中國小正式分開。國小部校務工作仍由劉紀文負責。
解放後,學校因校舍不足,曾採用上午與下午兩部制上課,學生中成立少年先鋒隊組織。後顧村、新開兩校被命名為中心校,兩校各自輔導附近的近9所國小,如星星、羌家、南潘、太平、胡莊、王家等。
廢除解放前的“四二”初高劃分制,建立六年一貫制。學生測試採用5分制。
1953年,顧村國小校長由徐政(時寶山縣廣播站調來)擔任,教導主任陳鳳沼(原胡莊國小校長)。
1954年,校長徐政回縣廣播站,縣教育科陳恬如負責校務工作,陳德元、楊秀芬擔任教導主任。
1955年,學校負責人陳恬如被調離,鄧芝蘭任校長,周建民任教導主任。
1956年,校長由徐寶泰擔任。學生300餘名,教室不夠,在顧村東街設分部,辦2個班。後至1959年撤銷分部回校。
1957年,整風以後,徐寶泰去職,調往劉行國小。校長由張承忠擔任,童學明任教導主任。
六十年代初,撤銷新開中心校的建制,統歸顧村中心校輔導。取消5分制,使用百分制。
1962年,有學生260名,並輔導奚家店、新開、胡莊、太平、王家、羌家、南潘涇、星星等8所國小。
1963年,顧村國小建立黨支部,支部書記金石聲,“四清”後期調往張華浜國小,陳德元由羅涇調來任書記。
1966年,趙立夫(原胡莊國小校長)任校長,教導主任劉俊琦。
“文革”開始後,校長職務有名無實,顧村公社中國小後來由教衛組領導。學校由貧下中農管理。貧下中農進學校、上講台。改六年一貫制為五年一貫制,改新生秋季入學為春季入學,國小興辦“戴帽子中學”,從幼稚園抽調教養員當教員。“文革”結束後,恢復正常。
1969年,兼併羌家國小。
1974年,兼併王家國小。
1976年,撤銷中心校建制,不再輔導村校。
1978年,全鄉國小調整,恢復顧村國小為中心校建制,輔導胡莊、盛宅(由太平更名)、譚楊(由奚家店、南潘合併定名)、星星(由新開、星星合併定名)、朱家弄等5所國小。撤銷教衛組,黨支部書記由劉永年擔任,校長由劉林發擔任,顧方棣擔任教導主任。
1983年,擴大學校用地,並建造四層樓校舍16間。
1985年,支部書記由須永泉擔任,校長由朱明弟擔任。時學校占地3730平方米,校舍1610平方米。學生500餘名,分設14班。教職工32名。校址歷經三遷,現在鎮顧北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