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嗣協

顧嗣協,字迂客,號依園(在蘇州家境寬裕,構築有依園),又號楞伽山人,江蘇長洲(屬蘇州)人。他出生於詩文極盛的江南,詩才甚高,是清代有名詩人,著有《依園詩集》(六卷)、《漪園近草》等。

基本介紹

  • 本名:顧嗣協
  • 字號:迂客
  • 出生地:江蘇長洲
  • 主要作品:《依園詩集》
顧嗣協在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歲貢生授任為新會縣令。在當時封建腐敗的氛圍下,他並不同流合污,以圖到 “肥縣”大撈一把,而是立志革除弊端,入縣境之前,就指天誓日,做一個有所作為的清官。到任後在縣署題對聯“留一個不要錢的新會縣,成一個不昧心的蘇州人”以表心志。他在新會任職4年期間,不斷革除陋習,努力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為防舊習“日久復萌”,在到任第三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六月,列舉先前新會的腐敗“陋規”12條以及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呈報上級,申請“勒石永禁”(將12條所列舉要“永禁”的“陋規”刻在兩塊石碑上),讓後來為官者也受到制度的約束,為地方“除苦累事”。
顧嗣協深知民眾疾苦,情系新會百姓,由此可見一斑。他還從老家取出積蓄償還前任虧空庫款,留下不貪財的美名。他經常深入基層、民眾,頗有“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之風;他盡忠職守,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下鄉崖門回縣署時染病,七月,在任上不幸殉職,實在令人扼腕嘆息。雖靈柩由妻兒送回蘇州老家,但他勤政、清廉、為民的精神風範永遠在新會,以至有“全國第一僑鄉”之稱的整個江門市(俗稱“海內海外兩江門”,現市民和華僑人數基本持平)廣泛流傳。新會人特立肖像,建顧侯祠供人拜祭。或許正是文天祥(崖門死節)、顧嗣協等精神、名節的傳承影響,才在新會潤育了梁啓超這位政治、思想、史學、文學、教育大家,並鑄就了“一門三院士”(梁啓超之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的傳奇佳話,還造就出陳垣這樣自學成才的史學大師。新會知縣顧嗣協成了江門市開展廉政文化教育學習的典範。
不愛錢財的顧知縣,卻特別愛人才。作為清代著名詩人,他重視振興文教,經常召集本地有學問的人士,徵求施政意見和談論詩文,創作的詩歌編成《玉台新刻》。他特別仰慕有“嶺南第一人,江門陳白沙”美譽的邑賢明儒陳白沙(字,獻章,明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詩人和書法家,是嶺南唯一入祀孔廟的學者)的學問和為人,特地在東門外三賢祠左邊建“仰止堂”紀念(地點在今岡州廣場對面原建築公司附近)。白沙鄉的陳獻章祠日久頹落,他為之重修。又組織重刻《白沙子全集》六卷(何九疇重編),親自校正、作序,他嫌廣東刻版多錯,特僱請江南優秀工匠來雕版,於1710年印行。他發現新會的詩文原來失散很多,結集較少。於是與其弟顧嗣立(號閭邱)收集新會元代羅蒙正以來的詩歌遺稿,選編59人共1164首,校訂成《岡州遺稿》六卷,保留了新會寶貴的文化遺產。
顧嗣協留下詩文甚多,但最為人稱道,常被引用的是他的哲理小詩《雜興》:“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高難為謀。生才貴適用,慎勿多苛求。” 此詩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哲理深刻。它揭示了物各有所用、各有其利,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要因材施用、用人所長、避其所短的辯證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